小國的痛苦和大國的煩惱︰孫立堅談世界經濟

小國的痛苦和大國的煩惱︰孫立堅談世界經濟
定價:192
NT $ 167
  • 作者:孫立堅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8626192
  • ISBN13:9787508626192
  • 裝訂:平裝 / 19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全球性金融大海嘯帶給世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導致經濟周期出現百年一遇的“大調整”,而且,也讓人類看清了自己正處在一個“自我變革”的重要階段。無論是“得益者”還是“失落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危機感,都會不約而同地形成一個共識︰改變現狀,盡快從危機的低谷中走出來!

而要修正“全球化”的負面影響,首先在于強化和改善區域經濟合作的模式。改善金融合作模式和強化未來具備增長勢頭的產業協作關系,將是緩解金融危機對東亞國家造成的“小國的痛苦”和“大國的煩惱”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

危機後世界經濟關系的“復雜化”趨勢會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回暖的步伐。只有通過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使各國形成監管及結構調整的內在合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全球經濟發展。

金融危機的影響範圍已經擴展到全世界,至今仍然難以見底。但中國經濟融入東亞經濟、世界經濟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在全球化顯現退潮跡象的今天,各國面臨著不同的選擇。小國是選擇繼續開放,在市場風浪中承受痛苦並成長,還是暫時關上國門,先做好自己?大國是挾巨量經濟規模之威,重新謀取規則優勢,還是超越煩惱,以迅捷的改革與合作推動進一步的全球化?

本書收錄了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孫立堅教授對影響歐美經濟的次貸危機以及代表東亞經濟模式的日本經濟政策的眾多評論和分析,全面解讀了次貸危機、東亞合作、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等諸多重要議題。
 

目錄

序言
The first|part
第一部分 次貸危機與救市政策
導言
次級債風波的影響為何是“重量級”的?
美聯儲為何“騎虎難下”?
誰“慣壞”了華爾街的精英們?
事到如今,美國政府能力挽狂瀾嗎?
全球金融市場正在跌入可怕的“流動性陷阱”
控制“失血”比“輸血”更重要!
伯南克嘗到了“獨立性”的苦澀
伯南克連任及其“高興不起來”的理由
如何應對“救市政策”所帶來的“後遺癥”?
The second|part
第二部分 歐美經濟格局變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導言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大歐洲的凝聚力考驗
蓋特納帶來奧巴馬的“中美發展戰略”
“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
奧巴馬能“管好”美國的金融嗎?
“政企利益的統一”是國家競爭力發揮的核心
奧巴馬會理解“中國國情”、接受“中國戰略”嗎?
金融市場的“游戲規則”
“對沖基金”靠“歐元區機制”的缺陷賺錢
The third|part
第三部分 東亞合作與新興市場經濟
導言
東亞貿易強國為何開始爭奪金融主導權?
小國的痛苦和大國的煩惱︰都是“金融脆弱性”惹的禍?
都是美國人惹的禍嗎?
“兩型社會”建設應該成為“東亞合作”共同的主題
日本“泡沫經濟”的命運會在中國重演嗎?
四個難兄難弟走在一起
The fourth|part
第四部分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與政策協調
導言
坦誠、務實才有共贏
信賴是基礎
二十國集團倫敦峰會帶來了信心和挑戰
八國集團峰會探索世界經濟協調發展的“新”模式
後記
 

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為標志的全球金融大海嘯對世界各國的沖擊可以說完全是令人始料不及的。無論是“小國”還是“大國”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2008年開始出現的越南金融和貨幣危機,到2010年爆發的南歐國家主權債務危機,都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無情的事實︰當驚濤大浪掀起的時候,平日看似“安全行駛”的小船難以逃脫被巨浪吞噬的厄運。即使是經濟規模巨大的國家,如果沒有事前築起高高的防洪壩,也照樣避免不了洪水泛濫所帶來的災難。在這場金融大海嘯面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首當其沖地受到了重創;昔日歐元區的雄風也在歐美金融機構迫不得已“去杠桿化”的行為和歐元區債務危機中大打折扣;中國雖然遠離“最危險的地帶”,但是對外依存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也讓我們無法幸免。如果不是政府力挽狂瀾,那麼今天中國出口、外商投資的急劇萎縮所帶來的中國本土企業投資熱情和金融機構贏利能力的下降,也足以讓中國經濟同樣經歷歐美發達國家所遭遇到的苦難。

為了更好地向讀者展示出經濟全球化環境中這場金融大海嘯的凶猛和由此帶來的“小國的痛苦”及“大國的煩惱”,筆者把自己平日相關的研究及成果分成了四個形式上獨立但相互之間聯系緊密的“話題”。

首先,在第一部分關于“次貸危機與救市政策”的話題中,筆者告訴讀者,危機的根源是在缺乏全球統一的有效的金融監管情況下華爾街金融創新工具被濫用。至于很多人認為國際收支失衡也是重要原因,對此觀點筆者不敢苟同,而是認為這種“失衡”是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同時筆者對美國政府防治因為流動性恐慌而造成經濟硬著陸風險所采取的一系列救市政策給予了較高的政策評價。但同時筆者也認為這種符合“美國利益”的做法可能會嚴重傷及持有美國國債最多和長期依靠出口導向立國的“中國利益”這一嚴峻的事實。

其次,在第二部分關于“歐美經濟格局變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的話題中,筆者闡述了這場百年一遇的危機讓世界各國看到了自己發展模式上“軟肋”。同時筆者也指出各國做好自己國家的“結構調整”就是對世界經濟走出危機低谷的一種最重要的貢獻。為此,筆者在文中反復強調,經濟刺激政策實施的過程中不應該讓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而是應該努力去探索未來帶動世界經濟繁榮的“新增長點”。

再次,在第三部分關于“東亞合作與新興市場經濟”的話題中,筆者提出了修正“全球化”的負面影響首先在于強化和改善區域經濟合作模式。尤其是對于中國所處的東亞地區而言,由于長期以來堅持制造業立國的東亞發展模式,客觀上造成了“金融脆弱性”的缺陷,因此,改善金融合作模式和強化未來具備增長勢頭的產業協作關系將是緩解危機對東亞國家所造成的“小國的痛苦”和“大國的煩惱”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另外,為了更好地說明東亞合作的獨特性,筆者也對“金磚四國”�的經濟發展特征及區域合作問題進行了具有針對性的分析。

最後,在第四部分關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與政策協調”的話題中,筆者在強調改革美元霸權地位必要性的基礎上,也指出了目前變革國際貨幣體系的艱難性。通過對二十國集團峰會的跟蹤研究,筆者向讀者展示了利益不盡相同的各國首腦為何在“本國結構調整”和“加強全球金融監管”的問題上率先達成了共識,而在新能源等代表未來財富創造模式的問題上卻遲遲不能形成合力的內在“博弈機制”。

這本書除了筆者依靠自己的專業知識對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進行了深度剖析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筆者近年來在海外與同行或業界的朋友頻繁的交流機會,吸取了很多“世界看中國”、“外國看世界”的不同聲音。這能彌補國內對一些全球共同關心的經濟重大問題,由于自身信息不足或認識偏差所造成的分析不到位或針對國外的一些偏激的質疑“答非所問”的缺陷。如果讀者在讀完本書後,能夠真正意識到“全球化是中國經濟的福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那麼,這就是這本書帶給筆者的最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