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蘇關系史綱》是幾位中蘇關系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的又一力作。他們在掌握大量豐富的中國與前蘇聯歷史檔案的基礎上,對中蘇關系進行了全面和系統的梳理和分 析,特別是對中蘇關系的許多重大事件做出的新住釋。對于所有研究中蘇關系或者對那一段歷史有興趣的讀者,這本書都是開卷有卷的。
中蘇關系是20世紀最重要的雙邊國際關系之一,本書作者多數是在這一課題上造詣最深、最具影響力的權威學者。在我看來,這部著作是每一個對中蘇關系感興趣的讀者的案頭必備之書。
國內著名學者利用大量史料、包括大量解密資料展示、探討1917-1991年中蘇關系的曲折歷史,詳盡而深刻地論述了蘇聯與中國革命、中蘇同盟建立、中蘇分裂與對抗、中蘇關系正常化等重大事件,是國內第一部完整反映中蘇關系歷史的力著。
沈志華,1950年4月出生。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冷戰史、蘇聯史。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已出 版的學術專著有《喜歡此商品的人還喜歡 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新經濟政策與蘇聯農業社會化道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3年)、《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並主編了《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和《朝鮮戰 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等。
目錄
序 中蘇關系的歷史與中俄關系的未來
——寫在《中蘇關系史綱》出版前的幾句話 李鳳林
《中蘇關系史綱(增訂版)》序 陳兼
增訂版說明 沈志華
第一篇 難以確定的對手(1917~1949)
第一章 中蘇建交聲中的革命輸出
第二章 蘇聯援助下的國民革命
第三章 莫斯科與中國的蘇維埃革命
第四章 戰爭威脅下的中蘇外交
第五章 中蘇兩國的戰時合作與沖突
第六章 中國內戰與中蘇國共關系
第二篇 同志加兄弟(1949~1960)
第一章 同盟條約的簽訂及中蘇利益沖突
第二章 朝鮮戰爭與中蘇同盟的實質性進展
第三章 蘇共二十大及其對中蘇關系的影響
第四章 蘇聯的經濟援助與中共的政治支持
第五章 蘇聯對中國核武器研制的援助和限制
第六章 毛澤東在共產黨莫斯科會議獨領風騷
第七章“大躍進”、人民公社與中蘇對內政策分歧
第八章 軍事合作、炮擊金門與中蘇對外政策分歧
第九章 中蘇兩黨在理念和政策上難以彌合的裂痕
第三篇 從分裂到對抗(1960~1978)
第一章 中蘇分歧公開化與短暫的緩和
第二章 兩黨關系破裂與兩國關系惡化
第三章 中蘇同盟關系的徹底瓦解
第四章 國際共運分裂與中蘇走向對抗
第四篇 走向“正常化”(1979~1991)
第一章“正常化”問題的緣起
第二章 開啟“正常化”進程
第三章 雙邊關系逐步改善
第四章 走向“正常化”的轉折
第五章 實現中蘇關系正常化
跋 中蘇同盟破裂的內在原因
附錄一 參考文獻
附錄二 譯名對照表
——寫在《中蘇關系史綱》出版前的幾句話 李鳳林
《中蘇關系史綱(增訂版)》序 陳兼
增訂版說明 沈志華
第一篇 難以確定的對手(1917~1949)
第一章 中蘇建交聲中的革命輸出
第二章 蘇聯援助下的國民革命
第三章 莫斯科與中國的蘇維埃革命
第四章 戰爭威脅下的中蘇外交
第五章 中蘇兩國的戰時合作與沖突
第六章 中國內戰與中蘇國共關系
第二篇 同志加兄弟(1949~1960)
第一章 同盟條約的簽訂及中蘇利益沖突
第二章 朝鮮戰爭與中蘇同盟的實質性進展
第三章 蘇共二十大及其對中蘇關系的影響
第四章 蘇聯的經濟援助與中共的政治支持
第五章 蘇聯對中國核武器研制的援助和限制
第六章 毛澤東在共產黨莫斯科會議獨領風騷
第七章“大躍進”、人民公社與中蘇對內政策分歧
第八章 軍事合作、炮擊金門與中蘇對外政策分歧
第九章 中蘇兩黨在理念和政策上難以彌合的裂痕
第三篇 從分裂到對抗(1960~1978)
第一章 中蘇分歧公開化與短暫的緩和
第二章 兩黨關系破裂與兩國關系惡化
第三章 中蘇同盟關系的徹底瓦解
第四章 國際共運分裂與中蘇走向對抗
第四篇 走向“正常化”(1979~1991)
第一章“正常化”問題的緣起
第二章 開啟“正常化”進程
第三章 雙邊關系逐步改善
第四章 走向“正常化”的轉折
第五章 實現中蘇關系正常化
跋 中蘇同盟破裂的內在原因
附錄一 參考文獻
附錄二 譯名對照表
序
多年來,一大批中國學者孜孜以求,力圖對中蘇關系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多視角和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討。但對于中蘇關系的個中原委和是非曲直的評說,目前國內外仍可謂見仁見智,難求一是。
作為中蘇關系和中俄關系發展的親歷者,我認為,“以史解史”終歸是回顧和縷析中蘇(俄)關系發展史的一個比較客觀的方法。按照歷史的推演順序和發展框架,中蘇關系可以循著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關鍵性問題把握其發展的歷史軌跡。
十月革命以後的1917~1949年這一時期中,影響中蘇關系的兩個主要因素是,一方面蘇聯共產黨幫助了中國的革命,抑或說中國革命的成功離不開蘇聯。當年蘇共中央操控下的共產國際從世界革命的角度出發,希望中國革命能夠取得成功,並的確對中國革命進行了真誠的支持,這一’點應該肯定。新近解密的檔案材料顯示,僅從1923年到1927年,聯共中央政治局為討論中國問題而開會122次,通過了738個決議,平均兩天半通過一個決議。但另一方面,共產國際對其支部中國共產黨的了解是極其間接和有限的,因而致使其指導常常脫離中國國情,出現偏差甚至錯誤。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是毛澤東同志在革命過程當中,發揮了獨立自主的精神,而不是一味遵循共產國際的指導行事,才有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建國初期到整個50年代,這一時期中蘇關系的發展相對較好,但同時也出現了並不十分和諧的苗頭。其中,對中蘇關系產生深遠影響的問題和方面包括︰第一,關于“一邊倒”的這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說,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向蘇聯“一邊倒”,同蘇聯結盟,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對此毛澤東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當中已經闡述清楚。可問題在于,這種外交上的“一邊倒”最後泛化成了全方位的“一邊倒”,從兩國結盟一直到社會主義建設上,都全盤蘇化,照搬蘇聯模式,中國為此付出了沉重的歷史代價。第二,蘇共二十大後,國際共運出現混亂,中國圍繞反修而進行的反右斗爭,直至後來發動“文化大革命”,蘇聯國內對斯大林看法的反復以及在改革問題上躊躇不前,都同中蘇在思想意識方面的分歧存在錯綜復雜的聯系。中蘇關系對于各自內政外交的復雜影響,由此可見一斑。第三,這個時期中蘇國家間關系中也暗現不合音符,比如《1950年中蘇條約》蘇簽訂時間一拖再拖,其關鍵性原因就在于斯大林不願放棄《雅爾塔協定》中有利于蘇聯的特權性規定。此外,令中國領導人毛澤東非常不滿的是,1950年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同時,還有一個秘密協定規定第三國人員不得進人中國的東北和新疆。而對中國國內建設“三面紅旗”的提法和做法,蘇聯方面也持不贊同和反對意見。
概括地講,這一時期,尤其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政府的確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援助,同時兩國在許多國際問題上也呈呼應配合之勢;但是另一方面,雙方之間的分歧也逐漸顯現,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蘇關系中兩國地位和實力不對稱,兩國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盡管中蘇結盟對新中國的政權鞏固和國計民生都具有關鍵性意義,但是,從中國所處的被保護地位而言,中蘇關系是不平等的,而《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也是一個不平等條約。
……
作為中蘇關系和中俄關系發展的親歷者,我認為,“以史解史”終歸是回顧和縷析中蘇(俄)關系發展史的一個比較客觀的方法。按照歷史的推演順序和發展框架,中蘇關系可以循著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關鍵性問題把握其發展的歷史軌跡。
十月革命以後的1917~1949年這一時期中,影響中蘇關系的兩個主要因素是,一方面蘇聯共產黨幫助了中國的革命,抑或說中國革命的成功離不開蘇聯。當年蘇共中央操控下的共產國際從世界革命的角度出發,希望中國革命能夠取得成功,並的確對中國革命進行了真誠的支持,這一’點應該肯定。新近解密的檔案材料顯示,僅從1923年到1927年,聯共中央政治局為討論中國問題而開會122次,通過了738個決議,平均兩天半通過一個決議。但另一方面,共產國際對其支部中國共產黨的了解是極其間接和有限的,因而致使其指導常常脫離中國國情,出現偏差甚至錯誤。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是毛澤東同志在革命過程當中,發揮了獨立自主的精神,而不是一味遵循共產國際的指導行事,才有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建國初期到整個50年代,這一時期中蘇關系的發展相對較好,但同時也出現了並不十分和諧的苗頭。其中,對中蘇關系產生深遠影響的問題和方面包括︰第一,關于“一邊倒”的這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說,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向蘇聯“一邊倒”,同蘇聯結盟,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對此毛澤東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當中已經闡述清楚。可問題在于,這種外交上的“一邊倒”最後泛化成了全方位的“一邊倒”,從兩國結盟一直到社會主義建設上,都全盤蘇化,照搬蘇聯模式,中國為此付出了沉重的歷史代價。第二,蘇共二十大後,國際共運出現混亂,中國圍繞反修而進行的反右斗爭,直至後來發動“文化大革命”,蘇聯國內對斯大林看法的反復以及在改革問題上躊躇不前,都同中蘇在思想意識方面的分歧存在錯綜復雜的聯系。中蘇關系對于各自內政外交的復雜影響,由此可見一斑。第三,這個時期中蘇國家間關系中也暗現不合音符,比如《1950年中蘇條約》蘇簽訂時間一拖再拖,其關鍵性原因就在于斯大林不願放棄《雅爾塔協定》中有利于蘇聯的特權性規定。此外,令中國領導人毛澤東非常不滿的是,1950年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同時,還有一個秘密協定規定第三國人員不得進人中國的東北和新疆。而對中國國內建設“三面紅旗”的提法和做法,蘇聯方面也持不贊同和反對意見。
概括地講,這一時期,尤其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政府的確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援助,同時兩國在許多國際問題上也呈呼應配合之勢;但是另一方面,雙方之間的分歧也逐漸顯現,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蘇關系中兩國地位和實力不對稱,兩國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盡管中蘇結盟對新中國的政權鞏固和國計民生都具有關鍵性意義,但是,從中國所處的被保護地位而言,中蘇關系是不平等的,而《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也是一個不平等條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