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紅與黑‧卷上》的卷首,斯丹達爾引用了假托丹東的一句話︰“真實,嚴酷的真實。”作為題詞;在《紅與黑‧卷下》的卷首,他引用了聖伯夫的一句話︰“她不漂亮,她不搽胭脂。”作為題詞,其意也在真實。《紅與黑》的真實,如果單說歷史的真實的話,那是有目共睹的,當代人也是承認的。然而斯丹達爾還有一句題詞,置于全書總目錄下,即用英文寫的“獻給幸福的少數人”,這可以理解為︰《紅與黑》這本書是為幸福的少數人寫的,這就是說,幸福的人總是少數,只有這少數才能理解《紅與黑》這本書。按照法國圖書的習慣,目錄是置于正文之後的,這樣,三句題詞在空間上就有了距離,這種距離會對讀者提出一個具有沖擊力和挑戰性的問題︰“您是幸福的少數人之一嗎?您能看出這本書的真實嗎?您看出了本書歷史和現狀、行為和動機的真實,您就是幸福的少數人嗎?”這是三句題詞之間隱含的矛盾,這種矛盾能夠激勵讀者深思,倘若他是或者想成為“幸福,的少數人”。這就是說,要理解《紅與黑》,必須通過兩道大門,一是“真實”,一是“幸福的少數人”。斯丹達爾所說的“真實”,不僅僅是《紅與黑》的歷史氛圍、政治形勢、人物行為,等等,而是一種不能為所有人一眼即能看出的真理和智慧。斯丹’達爾所說的“幸福的少數人”,不是那種有錢有勢的人,如市長主教侯爵者流,當然也不是關在收容所里的乞丐,不是受到父親欺凌、市長輕’視、侯爵指使的于連,而是入獄以後大徹大悟的于連,此刻的于連具有了“幸福的少數人”的基本品格。因此,要通過那兩道大門,必須從于連開始,還必須再回到于連。這一圓圈的中心將是《紅與黑》這個書名的神秘含義。
 

目錄

上卷
第一章 小城
第二章 市長
第三章 窮人的福利
第四章 父與子
第五章 談判
第六章 煩惱
第七章 精選的緣分
第八章 小小風波
第九章 鄉間一夜
第十章 雄心和逆境
第十一章 一個晚上
第十二章 出門
第十三章 網眼長襪
第十四章 英國剪刀
第十五章 雄雞一唱
第十六章 第二天
第十七章 第一助理
第十八章 國王在維里埃
第十九章 思想使人痛苦
第二十章 匿名信
第二十一章 與主人對話
第二十二章 一八三○年的行為方式
第二十三章 一位官員的憂傷
第二十四章 省會
第二十五章 神學院
第二十六章 人世間或富人缺什麼
第二十七章 初試人生
第二十八章 迎聖體
第二十九章 第一次提升
第三十章 野心家
下卷
第一章 鄉居的快樂
第二章 初入上流社會
第三章 頭幾步
第四章 德‧拉莫爾府
第五章 敏感和一位虔誠的貴婦
第六章 說話的腔調
第七章 痛風病發作
第八章 哪一種勛章使人與眾不同?
第九章 舞會
第十章 瑪格麗特王後
第十一章 女孩子的威力
第十二章 這是一個丹東嗎?
第十三章 陰謀
第十四章 一個女孩子想些什麼
第十五章 這是一個陰謀嗎?
第十六章 凌晨一點鐘
第十七章 古劍
第十八章 殘酷的時刻
第十九章 滑稽歌劇
第二十章 日本花餅
第二十一章 秘密記錄
第二十二章 討論
第二十三章 教士,樹林,自由
第二十四章 斯特拉斯堡
第二十五章 道德的職責
第二十六章 精神之愛
第二十七章 教會里最好的職位
第二十八章 曼儂‧萊斯戈
第二十九章 煩惱
第三十章 喜歌劇院包廂
第三十一章 讓她害怕
第三十二章 老虎
第三十三章 偏愛的地獄
第三十四章 才智之上
第三十五章 風暴
第三十六章 悲慘的細節
第三十七章 主塔樓
第三十八章 一個有權勢的人
第三十九章 困境
第四十章 寧靜
第四十一章 審判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現今五十歲上下的中國知識分子,很少不知道有一本法國小說叫做《紅與黑》的_因為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都在年輕的時候讀過這本書,都懷著激烈昂奮甚至矛盾的情緒對待過書中的主人公,無論他們是喜歡他還是討厭他,是同情他還是鄙視他。他們後來也都被教導過怎樣讀這本書怎樣看這個人。于是,喜歡這本書同情這個人的許多人改變了態度.有的是心悅誠服,有的是陽幸陰違,有的則是鉗口不吉了,當然也有人為這本書這個人付出過代價。一本書讓一些人激動,讓一些人憤怒,讓一些人恐懼,也讓一些人不惜興師動眾口誅筆伐強迫另一些人改變看法和態度,這就是《紅與黑》在中國的命運。俱往矣,那個距離我們還不太遙遠的史無前例的年代!還有那個雖非史無前例卻已然開始有些離奇的年代!

不過,平心而論,對一本書提出“怎樣讀”的問題,本身並非別出心裁,更不是發明創造,當然也無可非議,這是所有可以被稱作偉大的小說的共有的品格。例如《紅樓夢》,有人讀出了革命,有人讀出了政治,有人讀出了愛情,有人讀出了人生,等等。或者就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官闈秘事……”,似乎亦無不可,只是請這些種種的家勿強迫別人見他們之所見,以“怎樣讀”為由在別人的靈魂里動刀動槍的。《紅與黑》也是一樣。自一八三○年以來,一個半多世紀中,人們從中看出的東西塊不比從《紅樓夢》中看出的少。有學者說關于《紅與黑》的研究已經成為了西方的“紅學”,這不是夸大其詞。在中國,關于曹雪芹的《紅樓夢》.有所謂“紅學”和“曹學”;在西方,關于斯丹達爾(他的名字曾經被譯做司湯達)的《紅與黑》,則有“紅學”和“貝學”,因為斯丹達爾本名叫亨利‧貝爾。這里把兩本書扯在一起,並沒有打算作一篇比較文學論文的意思,實在是因為這兩本書的因緣不單單在它們都有一個不尋常的命運,而是因為它們都有一個不尋常的“怎樣讀”的問題。曹雪芹寫道︰“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斯丹達爾則堅信五十年後《紅與黑)才會有讀者,他說︰“我將在一八八○年為人理解。”“我看重的僅僅是在一九○○年被重新印刷。”或者做一個“在一九三五年為人閱讀的作家”。看來,怎樣讀才能解“其中味”,是這兩本書面臨的共同的問題。

研究者已經用豐富的事實證明了,《紅與黑》真實地再現了法國波旁王朝復闢以後的歷史氨圍。斯丹達爾是個旅行家,足跡遍及巴黎和外省的許多地方。他通過細膩的觀察和切身的體驗,準確生動地描繪了外省生活的封閉狹隘和被銅臭氣毒化的心靈。在小城維里埃,耶穌會橫行霸道,資產階級自由派虎視耽眈,封建貴族則感到危機四伏;不過,從上到下從貴族到平民,最高的行為原則只有一個︰“帶來收益”。巴黎的上流社會則以煩悶無聊為特征,花天酒地,尋歡作樂,奪夸其談,但都掩蓋不住他們對拿破侖的仇恨和恐懼。在巴黎,在外省,復闢的貴族和反動的教會都一樣地害怕再來一次革命,這是一個停滯、萎縮、喪失了活力的社會。自由資產階級也不見有更多的光彩,他們與封建貴族既相互對立又相互勾結。斯丹達爾在小說中設置了許多準確的時間參照,例如選舉的時間、話劇《愛爾那尼》和歌劇《曼儂‧萊斯戈)的演出、秘密宗教組織“聖會”影射“信仰騎士聯合會”等等諸如此類的史實,都令當時的讀者一眼便可看出那是查理十世的治下。研究者還為書中的許多人物找出了可能的原型,例如德‧萊納市長的原型是卡里克斯特‧德‧皮納侯爵,斯丹達爾早年的一個同學;年輕的阿格德主教的原型是紅衣主教德‧羅安公爵,不到四十歲就當了貝藏松的大主教;總理德‧奈瓦爾先生是德‧波利涅克親王,一八三○年的外交部長,當年又擔任了總理;德‧拉莫爾侯爵的原型則是愛德華‧德‧菲茨一雅姆公爵,貴族院議員,國王的親信,等等。這一切都使《紅與黑》具有一種歷史的真實感。

研究者利用斯丹達爾本人的文字和當時報刊的材料,揭示出《紅與黑》的副題《一八三○年紀事》並非虛言,確為七月革命前夕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政治形勢的真實寫照。他們早就把目光投向了書中有關“秘密記錄”的四章,認為是作者以真實的政治事件為藍本寫出的,即一八一七年保皇黨人密謀請求外國的軍事保護,對付日益迫近的革命危機。晚近的研究則拋棄了這個“藍本”,徑直指出斯丹達爾于一八二九年和一八三○年寫給朋友的信中就站在共和黨人的立場上談論一八三○年的內戰危機,幾乎用的就是小說中的語言。在當時報刊中的文章中已經出現了“密使”、“秘密記錄”的字樣,有的文章甚至列出了參加秘密會議的人的名單,其中就有剛剛上任的總理德‧波利涅克親王。有案可稽,查理十世的政府確有企圈度憲的活動,而且把希望寄托在萊茵河的彼岸。著名的極端保王黨人維特羅爾在回憶錄中透露,保王黨人在一八三○年企圖發動政變,用君主專制取代當時的君主立憲制。有的研究者甚至認為這幾章是“全書的關鍵”,這當然是一種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觀點,似乎是模仿第四回《紅樓夢》的“總綱”的說法。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