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喬治‧摩爾的一部逼視內心和社會的自傳性作品,主要是以他本人在巴黎和愛爾蘭的學藝經歷為線索,回憶了其本人與巴黎各類性格迥異、藝術觀千姿百態的藝術家的交往,並涉及巴黎藝術界的風風雨雨,逸事典故,不同藝術風格之間的沖突;其個人化的評述,也使本書堪稱19、20世紀世界藝術的一部個人斷代史。人們就是通過這部作品發現了巴爾扎克、福樓拜、左拉、屠格涅夫、于斯曼、馬拉美、魏爾倫、馬奈、德加、瓦格納等。

從摩爾的作品里,我們不難听到他發自內心的對美好人性的呼喚,對自然美的向往。《巴黎,巴黎》堪稱摩爾藝術趣味的宣言書,表明了他對同時代的最優秀的文學和藝術作品的態度。

喬治‧摩爾(George Moore,1852--1933),19世紀耒20世紀初愛爾蘭著名作家,對唯美主義、自然主義、象征主義、印象主義、意識流、現實主義等都有所探索;創作有詩、小說多部,主要有詩集《情欲之花》、《異教徒詩集》,小說《現代情人》、《演員之妻》、《愛洛伊絲和阿貝拉》以及傳記《我的死了的生活的回憶》、《致敬和告別》等。他主張一切都應返回自然,自然才是藝術的源泉,自然才是最偉大的藝術︰人只有先與自然接觸,與鮮活有力的自然生命相接觸,才能觸到藝術的真正源泉,才會創作出真正的文學藝術作品。
 

目錄

第一部 宣言
第一章 小說家(一)
第二章 小說家(二)
第三章 衛道士的恐懼
第四章 名字的妙用
第五章 托爾斯泰(一)
第六章 托爾斯泰(二)
第七章 托爾斯泰(三)
第八章 地方色彩與藝術
第九章 佩特的面具(一)
第十章 佩特的面具(二)
第十一章 佩特的面具(三)
第十二章 巴黎尋夢(一)
第十三章 巴黎尋夢(二)
第十四章 巴黎尋夢(三)
第十五章 什麼是藝術
第二部 一個青年的自白
前言
第一章 巴黎,巴黎
第二章 朋友(一)
第三章 朋友(二)
第四章 朋友(三)
第五章 女人和書
第六章 30歲的女人
第七章 巴爾扎克
第八章 新雅典娜
第九章 一封女人的來信
第十章 英國人,法國人
第十一章 體面毀滅了藝術
第十二章 書海探珠
第十三章 19世紀的理想
第十四章 與良知的對話
第十五章 奇特的出版商
第十六章 決斗
第十七章 永遠寫不完的小說
第十八章 人生的盛宴已經結束
 

喬治‧摩爾(George Moore,1852—1933)是一位被忽視的文學天才。他生于愛爾蘭,早期接受的是天主教教育,但他在學校讀書時並沒有按照老師和家長的期望成為一個好學生,而總是被老師分在最差的班級,又總是班里最差的一個,頗感無奈的校長不止一次給摩爾的父親寫信說︰“喬治的情形確實很糟糕。”但他同時也想讓摩爾的父親幫他弄清楚一個困惑︰摩爾是學不會(could not),還是不願學(would not),因為只要是與書本無關的事,摩爾都表現出很高的天分。實際情況確實如此。摩爾能夠學好任何一種他想學的東西,但任何一種別人給他選擇好的東西他都學不好。他對知識的渴求來得快去得也快,像田野里倏忽而逝的風。這是一種誰也不能理解的性格。他父親常常把他關在臥室里讓他專心學習拼寫,但這一切努力最終都證明無濟于事。他父親最終放棄了對他的努力,並對妻子說︰“喬治只是個Chrysalis(蝶蛹),我們不知道他能不能變成一只飛蛾或蝴蝶。”但令他震驚的是,他的兒子雖然不會拼寫,卻對“平庸的詩”很感興趣,如雪萊的詩。他天生不會按照別人給他安排好的道路循規蹈矩地走下去,而是不受任何成規的羈束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發展自己的天才,從這一點說,他顯然和王爾德一樣,是天生和整個時代不合拍的人物。

實際上,摩爾所缺少的就是對一切約定俗成的東西的接受能力.而就是這種缺乏成就了他這樣一個獨行不羈的天才。摩爾是個自然的文學家,也是個富有想象力的作家。他有一顆處女般的心,一顆優美絕倫的心,他生命的能量來自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他主張一切都應返回自然,自然才是藝術的源泉,自然才是最偉大的藝術,若沒有藝術,沒有源于自然的情感的源泉,人不會變得更美好。正是基于這種信念,他不無絕望地喊道︰“眼下的時代是個沒有藝術的時代,因為機器正在取代阿波羅的偉大天才,也就是說機械文明正日益取代藝術的靈感。”他對藝術的看法很獨特,他認為藝術不取決于和諧與對稱,而來自于觸覺,沒有觸覺,就沒有繪畫藝術、文學、音樂;藝術不在腦子里,而在手上。他的意思是說,人只有先與目然接觸,與鮮活有力的自然生命相接觸,才能觸到藝術的真正源泉,才會創作出真正的文學藝術作品。正是因此,他向往文藝復興時期,向往當時天才們的無拘無束的創作活力;他也向往拉斐爾前派,向往羅塞蒂對藝術的獨特理解。他還不無自豪地宣稱︰技匠成為時髦的時代不會久遠,雖然目前自然與藝術的和諧暫時消失了,但不久這種和諧就會出現。

1869年摩爾移居倫敦後,開始嘗試繪畫,並流連于各種美術展。但對摩爾的人生觀、藝術觀影響最大的是他在巴黎學畫的十年(1872—1882)。這十年間,恰是法國唯美頹廢主義藝術思潮蕩漾恣肆之時。這股唯美之風後經佩特傳入英國後得以發揚光大。佩特宣揚美有無上價值,要“為藝術而愛藝術”,一批英國維多利亞後期的作家、藝術家群起呼應,先有1848年成立的英國的拉斐爾前派,至19世紀90年代形成高潮,其代表是以王爾德為首的一批作家、畫家,如斯溫伯恩、西蒙斯、道生、喬治.摩爾、約翰遜和比亞茲萊,他們以《黃面志》和《薩伏依》(The Savoy)兩種雜志為中心,招搖過市,特立獨行,呼朋引類,此唱彼和,把世紀末的歐洲文壇攪鬧得有聲有色,色彩紛呈,形成了19世紀90年代英國文壇的一大景觀,人稱“紫紅色十年”(mauve decade)。就是在這樣的文學背景下,摩爾形成了以唯美主義為主,兼顧其他藝術風格的藝術特點。在這十年間,他還廣泛結交巴黎文人名士,包括愛德華‧馬奈、克勞德‧莫奈、愛德加‧德加、卡米爾‧畢沙羅、奧古斯特‧雷諾阿、埃米爾.左拉,其中尤與馬拉美最為相知。他稱馬拉美為文壇聖人,說他一生中從未嫉妒過一個人,沒有說過一個人的壞話,從沒有憤恨和不滿。他在巴黎的藝術圈子里,地位就像耶穌死後的彼得和約翰一樣。馬拉美在當時已是聲名鵲起的象征派詩人,摩爾與他志趣相投,從中不難看出他的藝術旨趣。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