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藝四十年》一書是柳宗悅先生四十年民藝之路的滄海老拾珍。他最早提出“民藝”概念,創辦雜志,著書立說,普及推廣“民藝”的理念;並身體力行,收集整理民間器具,將自己畢生收集貢獻于社會和民眾。四十余年中,柳宗悅先生及其同仁走過了一個無比漫長而艱辛的歷程。沒有這些滲透在字里行間一點一滴對于民藝的尊重與珍惜,日本人今日的審美意識或許會有很大不同。
本書收錄了17篇文章,內容涉及朝鮮光化門、日本大津繪、工藝社團和日本民藝館的建立、“喜左衛門井戶”茶碗、著名茶人千利休等,是對那個時代的民藝發展別開生面的記錄。
柳宗悅(1889-1961),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1913年畢業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科部哲學科,在研究宗教哲學、文學的同時,對日本、朝鮮的民藝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並開始對之收集、整理、研究︰于大正十五年《1926)與富本憲吉(1886-1963)、河井寬次郎(1890-1966)
、田莊司(1894-1978)聯名發表《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旨書》。1936年創辦日本民藝館並任首任館長,1943年任日本民藝協會首任會長。出版有《柳宗悅全集》等著作。1957年獲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功勞者”榮譽稱號。
目錄
叢書總序
代序‧田中豐太郎
致朝鮮友人書
不能失去的一座朝鮮建築
雜器之美
工藝之美
關于建立工藝社團的提案
大津繪之美及其性質
《工藝》雜志之緣起
民藝之旨趣
日本民藝館的成立與工作
琉球之富
看“喜左衛門井戶”
手工藝之國
美之法門
利休與我
收藏之辯
日本之眼
後記
關于“民藝”一詞
四十年的回想
校後記
注釋
代序‧田中豐太郎
致朝鮮友人書
不能失去的一座朝鮮建築
雜器之美
工藝之美
關于建立工藝社團的提案
大津繪之美及其性質
《工藝》雜志之緣起
民藝之旨趣
日本民藝館的成立與工作
琉球之富
看“喜左衛門井戶”
手工藝之國
美之法門
利休與我
收藏之辯
日本之眼
後記
關于“民藝”一詞
四十年的回想
校後記
注釋
序
多年後聞听《民藝四十年》的書名,一種歲月流逝的感覺便沁入了身體,思緒亦飛到遙遠的過去。回首往事,亦如昨日,歷歷在目。柳先生把“民眾的工藝”縮略,從而創造了“民藝”一詞。而民藝的萌芽期,大約可以追溯到大正十年(1921)前後。
收錄在本書中的《致朝鮮友人書》,以及《藝術》雜志上所刊載的位于慶州的《關于石佛寺的雕刻》,正是大正五年(1916)的秋天。當時柳先生離開日本去了北京,拜訪了巴納德‧里奇先生,拜訪同在北京的淺川伯教、淺川巧兄弟是此行的收獲之一。以這次旅行為契機,柳先生開始就朝鮮民族的心理與工藝美術的問題進行深刻的思索。
大正五年歲末,里奇先生從北京再度來到日本訪問,當時住在千葉縣我孫子地方的柳先生家里。翌年春天搭建了本窯,大約有3年的時間是在這里燒制陶瓷,其間在東京開過幾次個展。里奇先生的好友富本憲吉先生的陶器新作,也在這段時間里經柳先生等人的介紹得以展出,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在《改造》雜志中發表的《不能失去的一座朝鮮建築》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光化門因此避免了被拆毀的厄運而得以遷建。正因為如此,我才能夠在去京城訪問時親眼看到那美麗的身姿。柳先生還和淺川兄弟一起策劃了朝鮮民族美術館(大正十三年四月,在京城府景福宮內的緝敬堂開館)。柳先生編輯的《白樺》雜志出版了《李朝陶瓷器的介紹》以及在神田流逸莊展出的里奇展特輯。繼之,于大正十一年(1922)用私家版本和和式版本的形式出版了《朝鮮的美術》和《陶瓷器之美》,我們懷著感激之心拜讀了這些熱情洋溢的文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後者,這是首次觸及工藝問題的文章。
大正五年春天,我搬到東京居住,因為生來喜歡“物”,常常于余暇時光去看展覽會,挨個參觀博物館。當時正是彩壺會“的鼎盛時期,他們舉辦的演講會我都會去听,對于收藏陶瓷器也充滿了熱情。知道柳先生的大名,除了《白樺》雜志之外,還有《美術新報》、《藝術》和《中央美術》等雜志以及宗教內容的著作等。但親自登門拜訪是在搬到赤阪高樹町以後,那時我才二十三四歲左右。
收錄在本書中的《致朝鮮友人書》,以及《藝術》雜志上所刊載的位于慶州的《關于石佛寺的雕刻》,正是大正五年(1916)的秋天。當時柳先生離開日本去了北京,拜訪了巴納德‧里奇先生,拜訪同在北京的淺川伯教、淺川巧兄弟是此行的收獲之一。以這次旅行為契機,柳先生開始就朝鮮民族的心理與工藝美術的問題進行深刻的思索。
大正五年歲末,里奇先生從北京再度來到日本訪問,當時住在千葉縣我孫子地方的柳先生家里。翌年春天搭建了本窯,大約有3年的時間是在這里燒制陶瓷,其間在東京開過幾次個展。里奇先生的好友富本憲吉先生的陶器新作,也在這段時間里經柳先生等人的介紹得以展出,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在《改造》雜志中發表的《不能失去的一座朝鮮建築》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光化門因此避免了被拆毀的厄運而得以遷建。正因為如此,我才能夠在去京城訪問時親眼看到那美麗的身姿。柳先生還和淺川兄弟一起策劃了朝鮮民族美術館(大正十三年四月,在京城府景福宮內的緝敬堂開館)。柳先生編輯的《白樺》雜志出版了《李朝陶瓷器的介紹》以及在神田流逸莊展出的里奇展特輯。繼之,于大正十一年(1922)用私家版本和和式版本的形式出版了《朝鮮的美術》和《陶瓷器之美》,我們懷著感激之心拜讀了這些熱情洋溢的文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後者,這是首次觸及工藝問題的文章。
大正五年春天,我搬到東京居住,因為生來喜歡“物”,常常于余暇時光去看展覽會,挨個參觀博物館。當時正是彩壺會“的鼎盛時期,他們舉辦的演講會我都會去听,對于收藏陶瓷器也充滿了熱情。知道柳先生的大名,除了《白樺》雜志之外,還有《美術新報》、《藝術》和《中央美術》等雜志以及宗教內容的著作等。但親自登門拜訪是在搬到赤阪高樹町以後,那時我才二十三四歲左右。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