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嘗試運用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的歷史分析方法透視世界近代史,透過文學文本的解讀來觀察日本明治時期以來的近代化歷程和思想話語空間的著作,反映了作者對馬克思理論的最新探索,以及對文學和歷史的全新思考。作者認為,歷史的反復(重演)是存在的,但反復的並非事件而是結構。面對復雜而不透明的21世紀,我們有必要通過對歷史的結構分析來預測和思考未來。
目錄
中文版序言
第一部 歷史與反復
第一章 緒論——《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1.引子
2.代表制的問題
3.立法權與行政權
4.流浪者與國家裝置(機構)
5.歷史的反復
6.作為周期循環的反復
第二章 日本的歷史與反復
第二部 近代日本的歷史與反復
第一章 近代日本的話語空間——1970年=昭和四十五年
1.歷史斷代
2.明治與昭和
3.近代日本的話語空間
4.大正的特點
5.天皇論的變遷
6.乃木將軍之死
7.三島由紀夫之死
8.“昭和”的回歸
第二章 大江健三郎的諷喻——《萬延元年的Football》
第三章 村上春樹的風景——《1973年的彈子球》
第四章 近代文學的終結
第三部 佛教與法西斯主義
第一章 佛教與近代日本
第二章 阪口安吾
第三章 武田泰淳
後記
譯後記
《柄谷行人文集》編譯後記
第一部 歷史與反復
第一章 緒論——《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1.引子
2.代表制的問題
3.立法權與行政權
4.流浪者與國家裝置(機構)
5.歷史的反復
6.作為周期循環的反復
第二章 日本的歷史與反復
第二部 近代日本的歷史與反復
第一章 近代日本的話語空間——1970年=昭和四十五年
1.歷史斷代
2.明治與昭和
3.近代日本的話語空間
4.大正的特點
5.天皇論的變遷
6.乃木將軍之死
7.三島由紀夫之死
8.“昭和”的回歸
第二章 大江健三郎的諷喻——《萬延元年的Football》
第三章 村上春樹的風景——《1973年的彈子球》
第四章 近代文學的終結
第三部 佛教與法西斯主義
第一章 佛教與近代日本
第二章 阪口安吾
第三章 武田泰淳
後記
譯後記
《柄谷行人文集》編譯後記
序
一
收人本書的論文是我在1989年前後的時代背景下寫作的。那個時期,蘇聯東歐陣營瓦解;在日本,昭和天皇所象征的時代行將結束。正是那時,我意識到日本“昭和”時代的事件與“明治”時代的事件可以進行比較,這就是這些論文的緣起。在那之前,從 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就擔心20世紀90年代會不會重蹈 世紀30年代歷史的覆轍。抱著這個想法,我對日本的近代史進行了種種思考,在此基礎上,又想到近代的世界史是不是按60年一個周期反復的,近代日本以60年為一個周期置身于類似的世界狀況。昭和時代看起來重復了明治時代,這是因為,踫巧明治45年加上大正14年大致為60年。而令人吃驚的是連細小的事件都可以看出其類似之處。
從此以後,我開始認真思考歷史的反復這個問題。歷史學家經常這樣說︰如果對歷史無知就會重蹈歷史覆轍。那麼,如果了解歷史的話,我們就會避免歷史的反復嗎?或者,歷史的反復真正存在嗎?這樣的問題沒有人認真思考過,因為,雖然直觀上承認歷史的反復性,但貌似科學的學者並不曾對反復問題進行論述。我認為歷史的反復是存在的,而且可以進行“科學的”把握。當然,反復的不是事件而是結構,應該稱為反復的結構。令人吃驚的是,結構上反復的時候,有很多情況連事件都變得類似。盡管如此,我們依然不應該為事件的類似性所束縛,反復的只是其結構而已。
作為反復的結構可以確切看到的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危機、蕭條、繁榮這一周期循環。這一周期循環並非經濟政策的失敗,而是必然的過程,最早對此做出論述的是《資本論》的作者馬克思,但馬克思采用的是被稱為朱拉爾學派的十年一個周期的“短期波動”。後來受到斯大林肅清的前蘇聯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提倡的“長期波動”以約60年為一個周期,我思考60年周期性的問題依據的就是這個觀點。
但是,反復性結構不僅存在于經濟層面,也存在于國家即政治的層面上。最初指出這個問題的也是馬克思。一般看來,馬克思的歷史觀是基于歷史發展階段的,所以,與反復沒有關系。但是,他認真思考過反復的問題,這體現在他初期的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開頭那段名言就是有關“歷史反復”的論述︰“黑格爾在某個地方說過,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過兩次。他忘記補充一點。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喜劇出現。”講這段話的時候,馬克思強調從1848年革命到路易‧波拿巴(拿破侖三世)就任皇帝的過程,重復了60年前拿破侖通過第一次法國革命(1789年)當上皇帝的過程。但是,反復並非僅僅如此。原本第一次法國革命的過程也是在當事者意識到羅馬史而展開的行動中發生的,那是城邦國家羅馬向帝國轉化過程中發生的事件。
馬克思所言及的問題,黑格爾好像在《歷史哲學》中寫過。黑格爾在書中指出︰“起初看來只是一種偶然的事情,就變為真實和正當的事情了。”這段話指的是︰愷撒正要做皇帝的時候卻遭到了暗殺。後來,他的養子渥大維做了第一代羅馬皇帝。愷撒在城邦國家羅馬進行擴張、靠共和制已經難以維持這個階段遭到了希望維持共和制的布魯圖斯一派的暗殺。然而,愷撒被暗殺後,人們把帝國(皇帝)看作不爭的事實接受下來。愷撒自己沒做成皇帝,但是,他的名字卻成了指代皇帝的普通名稱。
寫到“黑格爾在某處……”時,馬克思也許忘記了以上所涉及的背景。但是,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他從法國革命實現共和國到拿破侖皇帝出現的過程中,看到了這樣的反復。進而,60年後,這個過程又通過拿破侖三世的登基這個過程再次得到了反復。這與經濟層面上的反復性質不同,是國家固有的反復,其過程如下︰最初,多數城邦國家或者部族國家處于一種割據的混亂狀態。但是,當一個國家統攝了多數城邦國家和部族國家的時候,那就成了“帝國”。所謂“帝國”就是復數的國家整合在一起的形態。所以,它需要超越一個國家或部族的普遍性原理。可是,帝國不會長久,它會分解成為多個國家分立的狀態。但在這種狀態中,帝國會再次得到重建。
我具體解釋一下這種情況。我們現在習慣于多個民族國家存在的狀態。但是,這些國家是通過舊“世界=帝國”被分割後于各地出現的。歐洲的民族國家在19世紀才開始存在。而且,那不單單是受法國革命的影響,而是因為拿破侖企圖統一歐洲,為了與其對抗,民族國家在各地紛紛成立。不過,這並沒有就此結束。英國、法國、德國均為了重建“帝國”而爭奪霸權,這被稱為“帝國主義戰爭”。而帝國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其建立“帝國”的動向依然沒有終結。事實上,這種動向正作為歐盟而不斷地被實現。
另一方面,在近代歐洲以外,世界各地還有清朝、莫臥兒、奧斯曼等帝國存在。這些帝國各自具有其普遍性原理。但是,進入19世紀,這些帝國受到歐洲帝國主義的侵略,遭到了分割。俄國和中國那樣的國家發生了馬克思主義者領導的革命,這些地域另當別論。一般來說,受帝國主義列強統治的地域在獨立的時候,沒有尋求“帝國”的再現,而是分成多個民族國家。實際上,各地域一直保存著“帝國”以後的文化和宗教的共同性,所以,依然有重新建立帝國的潛在動力。
前面,就經濟層面乃至政治層面固有的反復性進行了闡述。但現實中,這兩種反復性並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重疊、相互作用的。國家和資本有時不同或者對立,但在根本上是相互依存的。它們各自作為能動的主體而獨立存在,所以,不可能還原為哪一方。
……
收人本書的論文是我在1989年前後的時代背景下寫作的。那個時期,蘇聯東歐陣營瓦解;在日本,昭和天皇所象征的時代行將結束。正是那時,我意識到日本“昭和”時代的事件與“明治”時代的事件可以進行比較,這就是這些論文的緣起。在那之前,從 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就擔心20世紀90年代會不會重蹈 世紀30年代歷史的覆轍。抱著這個想法,我對日本的近代史進行了種種思考,在此基礎上,又想到近代的世界史是不是按60年一個周期反復的,近代日本以60年為一個周期置身于類似的世界狀況。昭和時代看起來重復了明治時代,這是因為,踫巧明治45年加上大正14年大致為60年。而令人吃驚的是連細小的事件都可以看出其類似之處。
從此以後,我開始認真思考歷史的反復這個問題。歷史學家經常這樣說︰如果對歷史無知就會重蹈歷史覆轍。那麼,如果了解歷史的話,我們就會避免歷史的反復嗎?或者,歷史的反復真正存在嗎?這樣的問題沒有人認真思考過,因為,雖然直觀上承認歷史的反復性,但貌似科學的學者並不曾對反復問題進行論述。我認為歷史的反復是存在的,而且可以進行“科學的”把握。當然,反復的不是事件而是結構,應該稱為反復的結構。令人吃驚的是,結構上反復的時候,有很多情況連事件都變得類似。盡管如此,我們依然不應該為事件的類似性所束縛,反復的只是其結構而已。
作為反復的結構可以確切看到的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危機、蕭條、繁榮這一周期循環。這一周期循環並非經濟政策的失敗,而是必然的過程,最早對此做出論述的是《資本論》的作者馬克思,但馬克思采用的是被稱為朱拉爾學派的十年一個周期的“短期波動”。後來受到斯大林肅清的前蘇聯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提倡的“長期波動”以約60年為一個周期,我思考60年周期性的問題依據的就是這個觀點。
但是,反復性結構不僅存在于經濟層面,也存在于國家即政治的層面上。最初指出這個問題的也是馬克思。一般看來,馬克思的歷史觀是基于歷史發展階段的,所以,與反復沒有關系。但是,他認真思考過反復的問題,這體現在他初期的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開頭那段名言就是有關“歷史反復”的論述︰“黑格爾在某個地方說過,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過兩次。他忘記補充一點。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喜劇出現。”講這段話的時候,馬克思強調從1848年革命到路易‧波拿巴(拿破侖三世)就任皇帝的過程,重復了60年前拿破侖通過第一次法國革命(1789年)當上皇帝的過程。但是,反復並非僅僅如此。原本第一次法國革命的過程也是在當事者意識到羅馬史而展開的行動中發生的,那是城邦國家羅馬向帝國轉化過程中發生的事件。
馬克思所言及的問題,黑格爾好像在《歷史哲學》中寫過。黑格爾在書中指出︰“起初看來只是一種偶然的事情,就變為真實和正當的事情了。”這段話指的是︰愷撒正要做皇帝的時候卻遭到了暗殺。後來,他的養子渥大維做了第一代羅馬皇帝。愷撒在城邦國家羅馬進行擴張、靠共和制已經難以維持這個階段遭到了希望維持共和制的布魯圖斯一派的暗殺。然而,愷撒被暗殺後,人們把帝國(皇帝)看作不爭的事實接受下來。愷撒自己沒做成皇帝,但是,他的名字卻成了指代皇帝的普通名稱。
寫到“黑格爾在某處……”時,馬克思也許忘記了以上所涉及的背景。但是,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他從法國革命實現共和國到拿破侖皇帝出現的過程中,看到了這樣的反復。進而,60年後,這個過程又通過拿破侖三世的登基這個過程再次得到了反復。這與經濟層面上的反復性質不同,是國家固有的反復,其過程如下︰最初,多數城邦國家或者部族國家處于一種割據的混亂狀態。但是,當一個國家統攝了多數城邦國家和部族國家的時候,那就成了“帝國”。所謂“帝國”就是復數的國家整合在一起的形態。所以,它需要超越一個國家或部族的普遍性原理。可是,帝國不會長久,它會分解成為多個國家分立的狀態。但在這種狀態中,帝國會再次得到重建。
我具體解釋一下這種情況。我們現在習慣于多個民族國家存在的狀態。但是,這些國家是通過舊“世界=帝國”被分割後于各地出現的。歐洲的民族國家在19世紀才開始存在。而且,那不單單是受法國革命的影響,而是因為拿破侖企圖統一歐洲,為了與其對抗,民族國家在各地紛紛成立。不過,這並沒有就此結束。英國、法國、德國均為了重建“帝國”而爭奪霸權,這被稱為“帝國主義戰爭”。而帝國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其建立“帝國”的動向依然沒有終結。事實上,這種動向正作為歐盟而不斷地被實現。
另一方面,在近代歐洲以外,世界各地還有清朝、莫臥兒、奧斯曼等帝國存在。這些帝國各自具有其普遍性原理。但是,進入19世紀,這些帝國受到歐洲帝國主義的侵略,遭到了分割。俄國和中國那樣的國家發生了馬克思主義者領導的革命,這些地域另當別論。一般來說,受帝國主義列強統治的地域在獨立的時候,沒有尋求“帝國”的再現,而是分成多個民族國家。實際上,各地域一直保存著“帝國”以後的文化和宗教的共同性,所以,依然有重新建立帝國的潛在動力。
前面,就經濟層面乃至政治層面固有的反復性進行了闡述。但現實中,這兩種反復性並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重疊、相互作用的。國家和資本有時不同或者對立,但在根本上是相互依存的。它們各自作為能動的主體而獨立存在,所以,不可能還原為哪一方。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