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2010年版)

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2010年版)
定價:270
NT $ 235
  • 作者:金觀濤 劉青峰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11812341
  • ISBN13:9787511812346
  • 裝訂:精裝 / 42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作者大膽地將系統整體研究方法運用到歷史研究中,從中國封建社會延續兩千余年與每兩三百年爆發一次大動亂之間的關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國社會是一個超穩定系統的假說,並用這一套模式去解釋中國社會、文化兩千年來的宏觀結構變遷及其基本特點。由于本書觀點在中國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海內外學術界也普遍受到關注,一般認為是中國十年改革時期重新詮釋中國歷史的最重要理論著作之一。


金觀濤,現任台灣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美術學院(杭州)南山講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講座教授。

劉青峰,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二十一世紀》雙月刊前主編。二人長期合作學術研究,合著的主要代表作有︰《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一卷)》,《觀念史研究》等。
 

目錄

1992年增訂本序言
第一章 一個古老的難題
 1.1 對思考的再思考
 1.2 以往學說的疑難
 1.3 問題的正確提法
 1.4 社會結構及周期性、停滯性
第二章 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
 2.1 “大一統”之謎
 2.2 兩個生動的比喻:“馬鈴薯”與“混凝土”
 2.3 儒生、官僚及語言、通訊工具
 2.4 郡縣制、儒家國家學說及一體化結構
 2.5 封建大國的自發分裂傾向
 2.6 一體化功能之一:對分封制的調節
 2.7 一體化功能之二:限制人身依附關系
 2.8 一體化功能之三:抑制軍事割據
 2.9 兩種不同結構的封建社會
 2.10 一對同構體:家庭與國家組織
 2.11 中國封建社會結構的脆性
 2.12 維持脆性的平衡———強控制
 2.13 繁榮與陰影
第三章 無組織力量及社會結構的老化
 3.1 歷史病:官僚機構及人員的膨脹和腐化
 3.2 封建特權與低薪制
 3.3 皇帝的調節作用與權力金字塔
 3.4 皇權的放大:宦官、外戚干政
 3.5 什麼是無組織力量
 3.6 經濟結構中的無組織力量:土地兼並
 3.7 土地兼並的自發趨勢和受控階段
 3.8 危機爆發的突然性
 3.9 無組織力量的匯流
 3.10 王朝威信(天命)的喪失
第四章 變法與動亂
 4.1 變法效果遞減律
 4.2 王朝中後期變法對社會危機的加劇
 4.3 封建剝削的可控部分與不可控部分
 4.4 剝削放大效應
 4.5 農民大起義與社會結構的關系
 4.6 動亂規模與無組織力量成正比
第五章 中國封建王朝的修復機制
 5.1 奇異的修復能力
 5.2 大動亂的調節作用
 5.3 新王朝穩定性與無組織力量殘存程度成反比
 5.4 第一塊修復模板:宗法同構體
 5.5 皇權主義:農民對第一塊模板的意識
 5.6 第二塊修復模板:一體化目標
 5.7 兩塊模板的拼合:新王朝建立的三種途徑
 5.8 與一體化不相容力量的淘汰
第六章 歷史的奇觀:超穩定系統
 6.1 從一個寓言談起
 6.2 資本主義萌芽成長的障礙之一:強控制和郡縣城市
 6.3 資本主義因素結合的障礙之二:缺乏中介
 6.4 原始積累的中斷
 6.5 封建王朝崩潰前的“假資本主義”
 6.6 脆性瓦解的悲劇
 6.7 嚴峻的選擇
 6.8 永恆的萌芽
 6.9 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亞穩態結構及其他
 7.1 一體化調節的失靈
 7.2 中原的虛弱和少數民族內遷
 7.3 玄學、佛教的興起
 7.4 政治結構的變化:分裂、貴族化及九品中正制
 7.5 經濟結構的變化:塢堡組織和人身依附關系的加強
 7.6 亞穩結構與魏晉封建說
 7.7 重建一體化的道路
 7.8 南朝的貢獻與死胡同
 7.9 中華民族大熔爐
 7.10 超穩定系統對外來沖擊的反應
 7.11 中國社會超穩定系統形成發展的階段
第八章 意識形態結構的系統分析
 8.1 如何分析意識形態的結構
 8.2 儒家、墨家、道家的結構
 8.3 意識形態結構的內和諧
 8.4 一體化對意識形態的要求
 8.5 內和諧、外適應與意識形態結構的演化
 8.6 儒家和道家的互補結構
 8.7 沖擊、反芻和融合
 8.8 理學的僵化與反僵化斗爭
 8.9 價值觀反省
第九章 科學技術與古代社會
 9.1 李約瑟問題
 9.2 蒸汽機革命和一步之差的困惑
 9.3 科學技術史研究的整體觀
 9.4 近代科學技術結構:在西方社會結構演變中成長
 9.5 中國古代“大一統”技術結構
 9.6 陰陽觀念和直觀外推的思想方式
 9.7 倫理中心主義對科學的影響
 9.8 社會結構對科學技術進步的容量
第十章 社會結構演化理論
 10.1 “整體分析”方法
 10.2 社會結構的三個子系統
 10.3 形態組合和社會結構調節原理
 10.4 結構穩定性和脆性
 10.5 從存在到演化:潛結構的形成
 10.6 功能耦合系統的破壞:結構老化和無組織力量的增長
 10.7 社會結構演化的四種模式
 10.8 社會行動的新理論
第十一章 數學模型和王朝壽命研究
 11.1 歷史學家與數學家的合作
 11.2 從事件到數軸的映射:尋找主要變量
 11.3 王朝穩定性的數學表示
 11.4 行為曲面與盛衰曲線
 11.5 王朝盛衰方程
 11.6 王朝壽命討論及其他推論
後記
 

在《興盛與危機》(增訂本)即將出版之際,我們回想這本書的寫作、出版經過,不禁感慨萬千。也許,這一過程恰好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考及其所處的時代變局的關系。

二十年前,我們剛從北京大學畢業,時值文化大革命後期高壓統治,我們開始了對中國社會結構的思考。約在1974年前後,寫出了四萬字的研究提綱,運用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假說,檢視中國帝制時代社會結構的周期性振蕩及其巨大穩定性的聯系,並且還討論到“文革”現象。1979年春,思想解放運動的浪潮卷起之韌.我們在紀念“五四”60周年的座談會上,提出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原因的超穩定系統假說,發育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興趣。1980年年初,《貴陽師範學院學報》第一、第二期連載了我們的長篇論文,論文只討論到1840年前中國帝制時代社會結構。

1980年9月,一位素不相識的女編輯闖到我們六平方米的小辦公室,自我介紹說︰“我叫胡凡,湖南人民出版社的編輯。”她請我們把《貴陽師範學院學報》上的論文,寫成一本專著。當時,我們藉藉無名,出版社憑什麼相信兩位從未寫過專著的作者?“你們寫吧,”她口氣十分肯定,“你們的觀點和方法對史學界是一個大突破,應該鼓勵學術上的創見。作為一個編輯,一生能出幾本好書,就是最大的滿足。”我們答應放下其他工作,一年交稿。

1981年9月,我們如期完稿。但書的出版是1984年4月。當初,胡凡告訴我們,湖南人民出版杜出書周期為三個月,1982年年初可出版。事實上,拖了兩年多。因為,在1981年的反資產階級自由化和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兩次整肅中,我們的超穩定系統假說均遭到批判,被指為發結構主義史學在中國的濫觴,非馬克思主義的異端。在這頂政治性大帽子下,胡凡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但她說︰“我這個人就是有一股 脾氣。”憑著這股 脾氣,她據理力爭,從下到上,從上到下,不知折騰了多少刨合。我們擔心這會對她的處境不利.要撤網書稿,她也不肯。1984年,《興盛與危機》終于出版時,前面加了個“出版說明”。海外讀者可能不明白.既然任何學術著作都有探索性,為什麼要加上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式的說明呢?事實上,絕大多數書籍前也都沒有“出版說明”。其實,這是出版社的自我保護辦法,萬一有關方面怪罪下來,可以有個交代。

《興盛與危機》出版于一個全民族歷史性反思的關頭,它立即受到讀者和學術界的重視︰國內三次加印,香港銷路暢順;1986年,谷風出版社出版了台灣版,1987年日本研文出版社出版了簡寫本日文版。1986年我們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研究一年.其間寫了《論歷史研究的整體方法》,說明我們的研究方法與馬克思主義派、帕森思結構功能派等不同學派的異同。1989年台灣風雲時代出版公司將《必盛與危機》連同這篇發表于《知識分子》(紐約,1987年)的論文和其他評介文章,一起出版,並冠以“修訂本”的名義。其實,該版本的內容和文字均保持了湖南版原樣。現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才是我們大幅度修訂過的修訂版。為了區別于風雲時代出版公司的“修訂本”,我們將本書稱為增訂本。

增訂本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也有一段曲折。

1987年我們訪美一年回國。我們這時已閱讀了不少有關文獻,這是1980年寫作書稿時所不可能讀判的;同時也看到一些對《興盛與危機》的評論。這時,胡凡又找到我們,她仍不減當年的熱情和堅定,一意請求我們修訂《興盛與危機》。她自己因為出版這本書和其他事情,已從湖南人民出版社調往江蘇人民出版社,因此增訂本決定在南京出版。我們于1988年&入修訂工作。1989年4月初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時,我們正在看增訂本的清樣。4月中旬,胡耀邦先生去世,由此引發的學生運動迅猛展開。4月底,我們回北京參加“五四”70周年的學術會議,5月中旬回港。半個月後,發掣寧震驚世界的政治風波,尚未付印的《興盛與危機》增訂本也就因此而擱淺了,一擁就是兩年。前不久.我們的朋友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陳方正先生去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杜社長詹德隆先生商議,結果決定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在此,我們衷心地感謝陳、詹二先生的支持。俗話說,好事多磨。也許,一本企圖在理論上創新的著作,不僅構思寫作要經過十余年磨煉,就是它的出版過程,也要經過風風雨雨的考驗。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