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本書,原是湖南省教育廳重點基地開放項目「中國古代詩人接受史系列研究」(項目編號:05K004。主持人:王友勝教授)的系列成果之一。2005年,湖南省教育廳批准了這個項目,我們遂於2005年底成立了課題攻關小組,開會討論分工協作事宜。經商議,課題小組共由四人組成,每人分撰一章,最后合編成書。我因為在2002--2003年這兩年,受王友勝教授之邀,與他合作注釋過李賀詩集,在岳麓書社出版有《李賀集》(校注匯評本)一書,且在公開刊物上發表過李賀詩歌研究的論文,對李賀其人其詩有一定的了解,在李賀研究這方面有一定的積累,因而在課題組中分工負責李賀詩歌接受史研究這一部分。2006年,我抽出時問和精力來做此事,寫成的初步成果,便是《李賀詩歌接受史》一章,共計六萬六千多字;2006年11月,初稿撰成,打印出來交給王教授,供他結題之用,此后則一直存放在電腦中,未予董理。兩年以后的2008年11月初,我因為手中的幾個重要課題均已結題,有了一定的空餘時間,閑暇無事,翻看自己的這部舊稿,覺得這個半成品丟了畢竟可惜,深入研究,拓展領域,則有可能變成一部有一定價值的東西,於是重拾舊業,想把這部未完稿寫完,形成一部獨立的專著。自2008年11月3日至2009年4月16日,我幾乎每天都在做此事,翻閱資料,思考問題,想到一點就記下來,思考到一定程度,認為大致站得住腳就寫進去。每天上午看書,下午寫作。就這樣修補修補,前后聯綴,最終於2009年4月中旬,完成了這部書稿的撰寫。開始的一個多月,我還在繼續着以前的思路,按照接受史研究的一般套路往下撰寫,但是愈到后來,就愈感到再這樣寫下去不行。先是看到業師陳尚君先生在《楊國安宋代韓學研究序》中言及,中國古典文學的學術史研究、接受史研究有趨熱之勢,但不容易出新。后來又讀了傅璇琮先生的《學林清話》,里面論及,從事古代文學,最好是避熱就冷,不要去趕時髦,那樣做學術生命力不會久長,同時也影響了學科布局的合理性,弊端明顯。同時又了解到,學術界除了我在做李賀接受史研究以外,還有陳友冰、張劍等學者也在做,時間早於我,他們都學有專長,研究有素,做的很有可能比我要好。因思既然如此,那還不如換一個思路,在盡力修改好李賀接受史研究這一部分的同時,另辟蹊徑,開展李賀詩歌的淵源研究,這方面的成果雖然也有不少,但全面系統的研究畢竟還不多見,可供拓展的學術空間較大,可談的話題較多,可以單獨開辟章節探討。於是轉過來,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李賀詩歌淵源研究當中,歷時數月,這樣就有了本書前面的三章,篇幅約占全書的一半。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