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一生著作甚豐,其中最有價值的無疑是《神曲》。這部作品通過作者與地獄、煉獄及天國中各種著名人物的對話,反映出中古文化領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問題,帶有「百科全書」性質,從中也可隱約窺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在這部長達一萬四千余行的史詩中,但丁堅決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表達了執著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對歐洲後世的詩歌創作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但丁(1265—1321),意大利著名詩人,在西方文學史上,享有與荷馬、莎士比亞齊名的美譽,他用了十多年時間完成的曠世之作《神曲》代表了中世紀文學的最高成就。
《神曲》采用了中世紀流行的夢幻文學的形式,描寫了一個幻游地獄、煉獄、天堂三界的故事。全詩三卷,分別為《地獄》、《煉獄》和《天堂》,每卷三十三篇,加上序共一百篇。詩人描述了他在一三○○年復活節前的凌晨,在一片黑暗的森林中迷了路,象征淫欲、強權和貪婪的豹、獅、狼攔住了去路。正在危急關頭,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出現了,他受但丁青年時期所愛戀的女子俾德麗采之托前來援助。維吉爾引導但丁游歷了懲罰罪孽靈魂的地獄,穿越了收容悔過靈魂的煉獄,最後由俾德麗采引導他經過了構成天堂的九重天之後,終於到達了上帝面前。這時但丁大徹大悟,他的思想已與上帝的意念融洽無間,整篇詩到此戛然而止。
但丁在游歷地獄和煉獄時,遇到的不少靈魂生前都是歷史上或當時的著名人物,詩篇的字里行間充滿寓意,也具有很強的神學和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