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動歲月的塵埃,還有多少人記得賽珍珠呢?著名作家葉兆言曾說︰“事實上,很多中國作家沒看到的東西,恰恰出現在她的文字中間。她眼里的中國,很多相當真實,一點也不離譜。只不過這樣那樣的原因,大家都不願意接受。”
美國著名學者湯姆森說︰“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由于有了賽珍珠,一代代的美國人才帶著同情、熱愛和尊敬的目光來看待中國人。”
賽珍珠于193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瑞典文學院的“頒獎評語”;“因其對中國農民生活的豐富而真實的史詩般的描寫……為西方世界打開一條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個陌生而遙遠的世界。”
但是,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里,這位在中國長大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卻被冷落于歷史的風塵中,甚至被誤讀。
賽珍珠成長在中國的舊時代,那時中國女性地位卑微,忍辱偷生。所以,她聯想到孩時留有深刻記憶的那堆白骨是“遭扼殺的女嬰尸骨”,而《埋骨:賽珍珠在中國》作者斯波林亦以此為切入點,真實地記錄了賽珍珠在中國的生活及成長。斯波林認為兒時“埋骨”的意義在于使賽珍珠擁有了比他人更豐富的想象力。斯波林說︰”她根本上已超越了文學家;毫無疑問,她擁有真切的精神生活。”讓我們隨斯波林一起走進那個已經模糊的時代去感受賽珍珠的中國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