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在20世紀的日本文化中是一個獨特現象,一生風頭甚健,卻也備受爭議,仰慕者很多,貶損者亦不少。批評者的矛頭,主要集中在三島身上激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和他對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極端推崇,認為他是一個負面色彩較濃的作家,雖才華橫溢,但政治思想上謬誤多端,是日本的特殊歷史鑄就的怪胎。
三島身上集中了那個時代日本的某些國民精神,整個人都顯得十分奇特。不論在生活方式上還是藝術作品上,三島呈現出來的都是日本美學中的兩個極端:一個是日本國民精神中陰柔的一面,如恬靜、謙恭;一個是暴烈陽剛的一面,如他的剖腹自殺。
事實上,三島青少年時是一個體質纖弱、性格孤獨、意志懦弱的人。中年后那些專門拍攝的極具表演意味的武士照片,那個展示出極具武士道精神的三島,與真實的三島可能大相徑庭。從《我青春漫游的時代》這本自傳中,我們知道,1945年,三島接到征兵入伍通知,但沒有通過身體檢查,因此,他一生都沒有參加過軍隊。或許正是青少年時身體瘦弱、性格陰柔,使他尤其向往健壯、陽剛、暴烈的形象,於是在三十歲后迷戀健身、拳擊、劍道等能體現陽剛的運動,從而遮蔽或者消解他性格中陰柔、敏感、女性化的特質。所以日本文學評論家長谷川泉認為三島的精神是文士與武士的雙重構造,其內心深處懷有「棄文從武」的憧憬。
所有這些,人們可以從他自己所寫的傳記中窺見一點變化的軌跡。《我青春漫游的時代》這本自傳所講述的,正是40年代初至50年代中期三島從戰時青春期一直到步人中年的這段經歷。這段時間也正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步步走向戰敗到戰后日本社會逐漸平穩,經濟開始獲得高速發展的時期。日本國民從國家滅亡、「一億玉碎」的恐懼和絕望中解脫出來,逐漸轉變為渴望擺脫美國的控制,獨立發展。因而,三島由紀夫的這段經歷就涉及對一個時代的評價。由此,《我青春漫游的時代》這本自傳也具有了一種獨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