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發展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發展論
定價:270
NT $ 235
  • 作者:范進學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095787
  • ISBN13:9787208095786
  • 裝訂:430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的發軔與嘗試、確立與探索、重構與發展到未來與展望四大方面,系統地總結、回顧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發展之進程,對重大憲政歷史事件作了中肯、客觀的評價與反思,井指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未來發展的路徑。本研究之價值在於:以憲政之基本因素——自由、人權、民主與法治為邏輯起點,以新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為歷史脈絡,分析並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之本質與規律;避免了史記式敘述,而以史為線索,以論為主,分析各個時期之憲政原則、思想與制度;圍繞憲法文本,進行憲法規范分析,進而揭示中國憲政之變化規律。


范進學,男,1963年7月生,法學博士,上海交大凱原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市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和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比較憲法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法理學和憲法學。發表學術論文及隨筆120篇,出版個人學術作品6部。獲得國家、省部級社科優秀成果二、三等獎6項,省高校文科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司法部項目各1項,省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人文社科基金1項;目前承擔教育部和上海市社科基金項目各1項、上海交大通識教育課程建設1項。
 

目錄

序一 一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發展之路的力作 李步雲
序二 社會主義憲政發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韓大元
第一章 導言
一、何謂憲政
(一)憲政:一種闡釋比較的考察
(二)憲政:一種歷史文化的考察
(三)「三位一體」的憲政概念界說
二、何謂中國社會主義憲政之特色
三、為何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之路
第二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的發軔與嘗試
一、毛澤東及其中國共產黨人的法律觀與憲政觀
(一)法律觀
(二)人民共和的國體觀
(三)民主集中制的政體觀
(四)政黨合作式的監督觀
(五)人民權利觀
(六)新民主主義的憲政觀
二、廢除國民黨「六法全書」對新中國憲政建設的影響
(一)廢除國民黨「六法全書」原因之理論分析
(二)廢除國民黨「六法全書」對新中國憲政之影響
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及其實施與評價
(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與召開
(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制定
(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新民主主義憲政體制的確立
(四)政府體制的確立與憲政發展
(五)新民主主義憲政的實施
(六)電影《武訓傳》的批判與對學術自由的侵害
(七)新中國的新民主主義憲政之評價
第三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的確立與探索
一、1954年憲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框架的基本確立
(一)為何要制定1954年憲法
(二)1954年憲法的制定過程
(三)1954年憲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基本框架的確立
(四)1954年憲法的立憲目的分析
(五)1954年憲法的局限性
二、公民學術自由與憲法保障
(一)對俞平伯「紅樓夢」研究的政治批判
(二)「胡風反革命集團」案及其憲法思考
三、1957年反右擴大化及其教訓
(一)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反右擴大化前黨的基本政策
(二)黨內整風與反右派斗爭
(三)反右擴大化事物及其憲法分析
(四)反右擴大化對中國民主法治的影響
四、「文化大革命」與1954年憲法的命運
(一)對《海瑞罷官》批判的政治化:「文革」的序幕
(二)憲法秩序外的「政治革命」
(三)砸爛「公、檢、法」與法律虛無主義
(四)接班人的選擇與人治之治
(五)公民憲法權利的踐踏與蹂躪
(六)公民憲法權利的踐踏與蹂躪
五、1954年憲法的實施及其評價
(一)1954年憲法的實施
(二)1954年憲法實施評價
六、1957年憲法:新中國憲政發展史上的大倒退
(一)1954年憲法的修改與1975年憲法出台的歷史背景
(二)1954年憲法的修改過程
(三)關於是否設置「國家主席」機構的爭論
(四)1975年憲法的指導思想: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
(五)1975年憲法確立的基本內容
(六)關於1975年憲法的評價
七、1978年憲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意識的復蘇
(一)1975年憲法修改的原因與1978年憲法出台的歷史背景
(二)1975年憲法的修改過程
(三)1978年憲法的指導思想:承繼「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
(四)1978年憲法確立的基本內容
(五)1978年憲法的兩次修改
(六)關於1978年憲法的評價
第四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的重構與發展
第五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的未來與展望
後記
 

中國憲法與憲法學的發展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相對於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而言,我們的憲政文明史無疑是非常短暫的,但百年來憲政始終是中國人追求的理想與目標,其中凝聚著幾代人的心血,對這一歷史進程學術界需要認真梳理與反思。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60年的探索與實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普遍共識。但在如何理解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如何認識憲政和法治的價值,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憲政道路的問題上,學術界仍然存在分歧。范進學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發展論>一書以憲法歷史、憲法文本、憲法現實為出發點,以綜合的研究方法,力求探討憲政發展的內在邏輯與途徑,為學術界深化這一重大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價值的研究思路與方法,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學術著作。

在研究思路上,作者首先將社會主義憲政發展道路置於整個社會結構演變的進程之中,將事實與價值關系運用到憲法制度的分析之中,拓寬了憲法存在的社會基礎。作者以歷史事實與憲法文本的分析為線索,探索新中國憲政之道,體現作者明確的中國問題意識。面對重大的理論課題,作者沒有對制度體系泛泛而談,將著力點放在憲政道路的「特色」論證上,使研究課題具有規范化的分析框架與理論基礎。可以說,選題的中國問題意識明確、視角獨特是本書的一大亮點。

根據學術論證的實際需要,作者采取史論結合的方式,將討論議題確定為四個方面:一是社會主義憲政的起源,論證其歷史方位與正當性;二是社會主義憲政的確立與探索過程的分析,系統地研究了從《共同綱領》到1978年憲法的頒布,與以往相關的研究成果不同的是,本書既重視歷史事實的挖掘,同時也關注事實背後的價值問題,善於從復雜的社會現實中提煉憲政發展的原理;三是以現行憲法的頒布為契機,分析改革開放的社會背景下,憲法是如何變遷的,特別強調執政黨在憲政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四是對社會主義憲政未來的研究,對實踐中的重大課題提出了作者的理論思考與觀點。雖然,各章之間關系的安排存在著專題性研究的特點,但相關內容的分析保持了嚴密的邏輯性,使本書的理論論證具有體系性。

在論證方法上,本書作者綜合運用了比較法、歷史分析、文本分析與價值分析等方法,同時注意將邏輯論證與解釋性論證結合起來,力求回答憲政實踐中的理論難題。作者對憲政發展的各種理論的梳理以及相關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論證是比較充分的。為了充分地論證學術命題,作者將憲法檔案與黨的文獻的分析結合起來,力求客觀地揭示社會主義憲政道路的特殊性以及與西方國家憲政道路的區別,使本書有理有據,論證充分。

在研究內容上,本書作者梳理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憲法發展的檔案資料與學術文獻,並對學術命題進行類型化的分析,如作者在第五章「憲政的未來與展望」中提出憲法保障機制、憲法修改與憲法解釋等實踐性問題,並以開放的學術理念探討在普適性與地方性知識中如何尋求平衡的問題。作者提出兩個基本命題:憲法需中國化,憲法學研究需中國化;學習西方憲政,研究中國問題。以中國問題的分析為出發點,關注世界憲政的發展動態是本書的重要特點之一。作者在本書中注意到了變革中的社會現實對憲法發展產生的深刻影響。同時,以文獻資料分析為出發點,探討憲法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社會發展,一方面成為憲法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另一方面又給憲法學研究帶來新的課題。在作者看來,只有憲法與社會發展保持良性互動,才能有效地推動憲政發展,國家與公民之間力量對比的變化才是具有決定意義的。這些觀點是頗有見地的。

本書是范進學教授近年來思考與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理論的階段性成果,體現了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道路的關注、思考與期待。由於本書所研究的課題涉及問題比較多,有些理論難題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因此,在研究內容與學術論證方面,本書仍有進一步思考和完善的空間:如憲政的理論體系與憲政的現實形態的關系,憲政發展與致治發展之間的關系,執政黨的憲法觀與社會、國家的關系以及文化專憲法發展產生的影響等。綜合的研究方法是必要的,但在方法論體系中,如何突出方法的專業性特色也是本書提出的理論課題。

希望作者再版時增加有關內容,為學術界提供更豐富的學術信息和研究線索,以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憲政事業的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法學博士
韓大元
2010年3月1日於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法學樓研究室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