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浙江工商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作為“海外日本研究基地”,在建所20年來,培養大量學術人才,涌現豐富的學術成果,在中日關系研究領域聲名鵲起。作為向其20周年獻禮的成果,本書收錄了曾求學或任教于該所的中日學者優秀論文27篇,其研究領域涉及中日文化交流的各個領域,不僅包括以往也多有涉及的書籍、宗教、貿易、遣唐使等研究內容,更包括以往較少涉及的服飾、辭書、監獄等項,還有對專著和專人的研究,是一部多角度研究中日文化交流,有嚴肅學術價值的論著。
目錄
序︰日本文化研究所創業簡史
上編 隋唐至宋元
王勇︰天台入唐僧與書籍之路
——以國清寺為舞台的書籍交流
吳玲︰9世紀唐日貿易中的東亞商人群
葛繼勇︰日本古代的國史編纂機構及人員構成
——以《日本書紀》為中心
李美子︰從日本文獻看渤日間的貿易
(日)水口干記︰“書籍之路”概念再考
——王勇說的批判性繼承
方琳琳︰從律令制角度看日本衣服令
董科︰平安時代前期疫病初探
——以“六國史”中記錄為中心
(日)半田晴久︰日本史中的入宋僧
——平害時代史之再探討
……
下編 明清及近代史
上編 隋唐至宋元
王勇︰天台入唐僧與書籍之路
——以國清寺為舞台的書籍交流
吳玲︰9世紀唐日貿易中的東亞商人群
葛繼勇︰日本古代的國史編纂機構及人員構成
——以《日本書紀》為中心
李美子︰從日本文獻看渤日間的貿易
(日)水口干記︰“書籍之路”概念再考
——王勇說的批判性繼承
方琳琳︰從律令制角度看日本衣服令
董科︰平安時代前期疫病初探
——以“六國史”中記錄為中心
(日)半田晴久︰日本史中的入宋僧
——平害時代史之再探討
……
下編 明清及近代史
序
回顧本所的創業史,光隸屬大學就“一波三折”︰研究所創辦于1989年,當時取名“杭州大學日本文化研究中心”;1998年杭州大學並入浙江大學,研究所隨之更名為“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2004年主要成員分批離開浙江大學,重新組建後稱“浙江工商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
一、杭州大學時期
杭州大學時期屬于草創時期,當時在校內被戲稱為“三無”機構︰無專職編制、無辦公經費、無固定場所。我這個主任經常到處借空屋接待來客,諸如郵寄信件、復印資料、購買書籍等,一概自掏腰包。
改革開放以後,浙江的民營企業、鄉鎮企業發展神速,對傳統的計劃經濟形成巨大沖擊。這股風也透過門縫刮進校園,攪得書生們心緒不寧。一方面是吃慣大鍋飯的傳統研究機構經費縮水,度日維艱;另一方面經濟、法律、外語等走紅學科各受青睞,卻無法在死板的科研體系中佔得一席之地。
杭州大學沈善洪校長是一位很有魄力的學者型管理者,他大概參照了在商品經濟洪流中異軍突起的民營企業模式,允許各學科教師自由組建研究機構(當然要履行一系列手續),但學校不給予編制、經費、場地支持,任其優勝劣汰。 一時間,校園里各種名目的研究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屬于比較異類的。有人質疑︰“日本沒有文化,研究它干嗎?”有人告誡︰“很多研究機構有企業撐腰,你搞的冷門撐不了多久。”風言風語雖多,我當時銘記的是沈善洪校長的一席話︰“給你五年時間,如果成績卓著,脫穎而出,可以考慮給予獨立編制。”
五年一晃眼過去了,日本文化研究中心連續五年申請到日本國際交流基金項目,同時申請到國家教委課題兩項、浙江省社科基金課題一項、日本野村財團課題一項,並與日本山口大學合作申請到日本文部省課題兩項,累計申請課題十一項。此外,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六次(其中四次與日本神奈川大學共同舉辦),出版著作十一種(其中王勇主編的《中日漢籍交流史論》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鑒于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創辦以來取得的突出成績,1993年6月被浙江省教委指定為省級研究機構。
沈善洪校長沒有食言,記得是1994年10月召開的黨政聯席會議上,讓我去匯報、陳述,當場拍板升級為具有獨立編制的研究所,定編三人(我從外語系要了王寶平任副所長、從後勤部門要了胡銦做行政秘書),從新建的“召�逸夫科技館”中撥出約50平方米作為辦公場地。研究中心自此摘掉“三無”帽子,更名為“杭州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而且有了專職編制和固定場所,但學校依然不撥辦公經費,所以還是個“國有民辦”機構。
此後五年,研究所步人快速發展時期。有關中日書籍交流的國際會議、合作研究,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廣泛關注。尤其是代表研究所最新成果的《日本文化研究叢書》(杭州大學出版社)、《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浙江人民出版社)、《日中文化交流史叢書》(日本大修館書店)陸續推出,在目本學研究領域佔據了一個制高點。
……
一、杭州大學時期
杭州大學時期屬于草創時期,當時在校內被戲稱為“三無”機構︰無專職編制、無辦公經費、無固定場所。我這個主任經常到處借空屋接待來客,諸如郵寄信件、復印資料、購買書籍等,一概自掏腰包。
改革開放以後,浙江的民營企業、鄉鎮企業發展神速,對傳統的計劃經濟形成巨大沖擊。這股風也透過門縫刮進校園,攪得書生們心緒不寧。一方面是吃慣大鍋飯的傳統研究機構經費縮水,度日維艱;另一方面經濟、法律、外語等走紅學科各受青睞,卻無法在死板的科研體系中佔得一席之地。
杭州大學沈善洪校長是一位很有魄力的學者型管理者,他大概參照了在商品經濟洪流中異軍突起的民營企業模式,允許各學科教師自由組建研究機構(當然要履行一系列手續),但學校不給予編制、經費、場地支持,任其優勝劣汰。 一時間,校園里各種名目的研究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屬于比較異類的。有人質疑︰“日本沒有文化,研究它干嗎?”有人告誡︰“很多研究機構有企業撐腰,你搞的冷門撐不了多久。”風言風語雖多,我當時銘記的是沈善洪校長的一席話︰“給你五年時間,如果成績卓著,脫穎而出,可以考慮給予獨立編制。”
五年一晃眼過去了,日本文化研究中心連續五年申請到日本國際交流基金項目,同時申請到國家教委課題兩項、浙江省社科基金課題一項、日本野村財團課題一項,並與日本山口大學合作申請到日本文部省課題兩項,累計申請課題十一項。此外,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六次(其中四次與日本神奈川大學共同舉辦),出版著作十一種(其中王勇主編的《中日漢籍交流史論》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鑒于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創辦以來取得的突出成績,1993年6月被浙江省教委指定為省級研究機構。
沈善洪校長沒有食言,記得是1994年10月召開的黨政聯席會議上,讓我去匯報、陳述,當場拍板升級為具有獨立編制的研究所,定編三人(我從外語系要了王寶平任副所長、從後勤部門要了胡銦做行政秘書),從新建的“召�逸夫科技館”中撥出約50平方米作為辦公場地。研究中心自此摘掉“三無”帽子,更名為“杭州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而且有了專職編制和固定場所,但學校依然不撥辦公經費,所以還是個“國有民辦”機構。
此後五年,研究所步人快速發展時期。有關中日書籍交流的國際會議、合作研究,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廣泛關注。尤其是代表研究所最新成果的《日本文化研究叢書》(杭州大學出版社)、《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浙江人民出版社)、《日中文化交流史叢書》(日本大修館書店)陸續推出,在目本學研究領域佔據了一個制高點。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