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緊扣《論語》的文本,細致入微地分析了《論語》中孔子的思想觀念,力圖呈現孔子的思想特質。作者認為,從心理主義和主體主義的角度來解讀《論語》,是出于西方知識背景的誤解,而孔子思想的主旨在于禮儀行為的強調。禮儀是人類經驗歷史積澱所形成的人性的表現,禮儀的踐行可以使人性在社群的整體脈絡中趨于完善。而人們純熟地實踐人類社會各種角色所要求的禮儀行為,最終便可以從容中道,使人生煥發出神奇的魅力。聖人境界就是人性在不離凡俗世界的禮儀實踐中所透射出的神聖光輝。


赫伯特‧芬格萊特,美國著名哲學家。1921年出生,加州大學洛杉嘰分校哲學博士。1948年起長期任教于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現為該校哲學系榮休教授。曾任美國哲學學會主席。主要研究領域除了古典儒愛尤其孔子思想之外,還包括道德哲學、心理學、法學等。由于其杰出的學術成就,曾應多所著名大學邀請開設講座。主要著作除了本書之外,還有《轉化中的自我》,《犯罪精神病的意義》、《酗酒︰酒精中毒癥的神話》,《死亡︰哲學的探測》,《自欺》等。
 

目錄

致中國讀者
序言
第一章 如同神聖禮儀一般的人類社群
第二章 一條沒有十字路口的大道
第三章 人格的所在
第四章 傳統主義者還是空想家?
第五章 孔子的一個比喻:神聖的禮器
關于文本問題
參考文獻
附錄 作者關于《論語》的三篇論文
《論語》中人性的音樂
《論語》中自我的問題
《論語》如何描繪理想的權威及其作用模式
譯後記
 

初讀孔子時,我覺得他是一個平常而偏狹的道德說教者。對我來說,他的言論集——《論語》,也似乎是一件陳舊的不相干之物。後來,隨著逐漸增強的力量,我發現,孔子是一位具有深刻洞見與高遠視域的思想家,其思想堂奧的輝煌壯觀足可與我所知的任何一位思想家相媲美。漸漸地,我已然確信,孔子能夠成為我們今天的一位人師——也就是一位飽經人世滄桑、飽含人生智慧的思想導師,而不只是給我們一種早已流行的、稍具異國情調的思想景象。孔子所告訴我們的,不是在別處正在被言說著的東西,而是正需要被言說的東西。他的諄諄教誨會令我們耳目一新。

對于西方有關人的哲學研究的最新進展,我有一些了解,並從中得到了啟發。我發現,《論語》里的睿見卓識,在精神實質上接近于這種西方哲學最新發展的一些最顯著的特征。就此而言,孔子是迄今為止“超越于我們時代的”思想家,這是數個世紀以來他在相當程度上受到西方世界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今天我們能夠把孔子的思想與西方思想的某種新成分相提並論,從中受益,是因為他在此提出問題的方式,使得西方人置身于一個全新的視域。

除了完全異質的思想之外,我斷定,孔子思想中有著十分重大的類似于西方新思想的成分。與此同時,我也考慮到了那種把我們已有的思想讀進《論語》文本中去的自然傾向。這種做法到底取得多大成功,讀者們將會作出判斷。在此,我只說我的主要目標——和我取得成功時的喜悅——就是要去發現孔子思想的卓異之處,學習並體會他所能夠給予我的教誨與啟迪,而不是為了尋求那種有點兒學究式的快樂,也就是說,不是為了在一個古代的異域思想者身上,期待某些已經為我們所十分熟悉的看法。

在孔子思想的早期翻譯者當中,有博學的天主教學者和神父,以及虔誠的新教傳教士。他們都理智健全並且頗具慧眼,僅僅因為他們在譯介孔子思想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人們就可能對他們心存尊敬。可是,他們往往這樣來推崇孔子——在某種程度上有點像教會過去常常推崇蘇格拉底那樣——盡管孔子是異教徒,他們卻把他作為一個近乎神聖的人︰孜孜砣砣于追尋最崇高的真理和最完善的人生。然而,可嘆的是,他們認為,孔子孜孜以求的東西,卻是只有基督啟示才能夠帶來的果實。在西方,《論語》最初可能是被當做近似基督倫理箴言的東西來閱讀的,或者由于預示了基督教神學,孔子因此而被發現是值得尊崇的。與其說在翻譯中這種解讀常常受到支持,毋寧說它更為恰當地適應了當時的目的。無論如何,當初,西方人是以其本能的或直覺的方式來解讀《論語》的,而且還不自覺地受到了用基督教術語、用歐洲思想的術語來思維的束縛。

在更為晚近的時代,更多在人類學上頗有造詣和世俗取向的學者,也翻譯了適合他們自己的《論語》。新近的翻譯中,基督教思想成分表面上消失了,但歐洲思想背景的假想觀念或預設卻還常常存在。甚至在不受歐洲思想觀念影響的地方,如今西方學者熟悉得多的佛教和道教思想,也給這種翻譯染上了色彩。因而,這種錯誤是累積性的。不管佛教思想在許多方面是多麼地不同于歐洲思想,但它與歐洲思想共同具有某種根本性的偏見︰它們都贊成人類的個人主義和主觀主義的觀點.這就是崇尚個人的心性、內在的生命和個體的實在;這是它們理解人的本質的著眼點,它貫穿在佛教和歐洲思想的主流進程中。我當然深知,將要陳述于後的是一種相當一般化的看法,難免有各種各樣的例外情況,然而我樂于把它揭示出來。研究本書所提出的問題之後,我領會到那種新穎的、對我來說也是頗為有力的闡明方式,在那種方式中,這種一般化的看法可以得到支持和理解。

無論如何,這使我認識到,各個翻譯者不管有多麼重大的差異,他們在各自的翻譯中都普遍設定了“主觀一心理”的解讀‘論語)的方式,這種設定是十分不自覺的,因而也是最具有偏見的方式。由此,本書的論點是︰與這個根本性的偏見有關,所有現存的《論語》翻譯都誤入了歧途,假如我所言不謬,那麼,那些翻譯者們引進了一種觀察人類的方式,而那不是孔子的方式。因此,他們不能顯示——他們的翻譯甚至也不容許——孔子有關人的觀點具有某種鮮明的非歐洲人、非佛教式的特征。

在發現問題如此之後,我在以下的文字中則試圖說明它為何如此。我所依據的主要材料之一,就是《論語》的原典。一方面,我要努力發現原典所說明的、所暗示的,另一方面,我又要看清它沒有說明的,或不必暗示的。《論語》的原典所能夠絕對明白地呈現的就是這麼多。此外,必須向原典設問,也許會得到答案。但沒有提出的問題,是不可能指望有答案的。關心原典文體的人,會準確地翻譯出原典文體上的微妙差異。而重視心理問題的人,也許不太感興趣顯示——甚至不太能理解——那些文體上的微妙差異。目前,西方還沒有一個專業哲學家做過《論語》的現代翻譯。由此,我相信,迄今也沒有一種《論語》的翻譯已經從對西方當代哲學思想和技巧的嫻熟中得到啟迪。

正是基于這些評估,我才說我試圖用孔子自己的話語來揭示或闡明他的思想。進而,我盡可能嚴格地把自己限定在《論語》較早形成的、根據目前的研究更為真實可靠的那些篇章之中,那主要是前十五篇(《論語》全文共二十篇》。甚至在這十五篇中,我也小心翼翼,因為有學者認為這些最早的篇章也受到了後世的增刪和竄改.然而,根據我當前的目的,沒有必要拘泥于歷史上的孔子是否說過所有這些或其中的某些“言論”。按照這種精神,在獨立的學術研究基礎上(參見附錄,關于文本問題),刪削某些篇章後,我們留下來的是一個有統一的歷史社會背景、語言風格和富有哲學意蘊的文本。這個文本,也只有這個文本,才是我在這里所要著力加以詮釋的。

我竭力避免引入詮釋性的材料,我們知道,這些材料是後世中國人的注釋或評論。在我看來,在中國“諸子”輩出的時代,形形色色的中國哲學思想的交融互補,似乎很快就賦予孔子的思想學說一種不同的性質和特征.當然,我這種純化孔子的企圖和努力不可能完全成功,而只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因為我們所有的文本和解讀,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歷史上各種注釋、評論、編摜者的選擇和十足的意識形態的影響。

然而,我的終極興趣在(孔子的)哲學上,因此,對我來說重要的是︰認真研讀我所精選的《論語》文本,以求發現其中所蘊涵的哲學性的睿識洞見。我總是努力把這一點牢記在心,就像我前面的論述已經表明的那樣,即便我相信,不能把對這樣一個文本的認真的哲學解讀與歷史的和語言的細致分析完全分開。進一步說,這樣做與我的目的和方法並不矛盾,因為我本人並不是一個漢學家,而要大量依賴西方學者的二手材料與評論,其中當然也包括他們時常對廣博的中華學術的精要把握.但在我所選擇的首要任務中,即深入細致地對《論語》進行哲學的研究,我已經以我自己的方式完成r對于原著的研讀。凡是立足于文本問題的相關哲學問題,我都要親自進行獨立的文本分析,直到我相信它和原著的哲學觀點相契合為止。

因此,在這里,我必須為本書提供的《論語》篇章的翻譯負責,盡管這些翻譯基于廣泛的商討,著重借用原著的詞語,並在若干情況下直接引用最有影響的翻譯和學術文章。我的主要目標是要用一種獨特的眼光,選譯或者重新解讀原著,以便揭示文本之中蘊涵的哲學奧義。在一些篇章中,這些哲學奧義在具體概念的性質或含義上是明顯表現出來的(盡管並非總是顯而易見)。而在另一些情形下,同樣重要的是,相關的哲學思想在文本中又表現出模稜兩可的、含糊的、無關緊要的或其他不相干的跡象,而在其他文化傳統的思想家中,這一點也許在常規上是要加以引介或力圖闡明的。很自然,我討論《論語》文本及其問題,是為了闡明我從哲學上對現有孔子思想的翻譯和解讀發表批評看法的理由。我相信,我已經避免了那種可能會被認為生搬硬套的翻譯,也就是那種為f支持我的論點而不惜牽強比附或者斷章取義的做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