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社會學的基礎
第一章 城市、諸侯與神明
一、貨幣制度
二、城市與行會
三、諸侯的行政與神的觀念:與中東相比較
四、中央君主的具有神性的祭司地位
第二章 封建的與俸祿的國家
一、采邑制度的世襲神性的特性
二、統一的官僚體制國家之恢復
三、中央政府與地方官吏
四、公共的負擔:徭役國家與租稅國家
五、官吏階層與按配額征收的賦稅
第三章 管理與農業制度
一、封建制度與財政制度
二、軍隊組織與王安石的改革嘗試
三、國庫對農民的保護及其對農業狀況所造成的結果
第四章 自治、法律與資本主義
一、資本主義依存關系之缺乏
二、氏族組織
三、中國村落的自治
四、氏族對經濟關系的羈絆
五、家產制法律結構
第二篇 正 統
第五章 士人階層
一、中國人文主義的儀式主義的和以管理技術為取向的性質向和平主義的轉變
二、孔子
三、考試制度的發展
四、儒家教育在社會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五、士人階層的等級性質——貴族與貢生的榮譽
六、君子理想
七、官吏的威望
八、經濟政策的見解
九、士人階層的政敵——蘇丹制與宦官
第六章 儒教的生活取向
一、官僚政治與僧侶統治
二、缺乏自然法與形式的法邏輯
三、自然科學思維之欠缺
四、儒教的本質
五、形而上學的擺脫與儒教的入世的本質
六、「禮」的中心概念
七、孝
八、經濟思想與對專家的排斥
九、君子理想
十、經典作家的意義
十一、正統教義的歷史發展
十二、早期儒教的激越
十三、儒教的和平主義性質
第三篇 道教
第七章 正統與異端(道教)
一、中國的教義與儀式
二、隱修思想與老子
三、道教與神秘主義
四、神秘主義的實際結果
五、正統與異端學派的對立
六、道教的長壽術
七、道教的僧侶統治
八、佛教在中國的一般地位
九、巫術理性的系統化
十、道教的倫理
十一、中國的正統與異端的倫理之傳統主義性質
十二、中國的教派與異端迫害
十三、太平天國之亂
十四、發展的結果
第八章 結論:儒教與清教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