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之“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一部中國哲學史上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儒家經典著作。
本書是關于《傳習錄》的精細解讀,作者舍棄逐條逐句的解讀方式,主張明義理與通訓詁並重,並擇其要點、循其脈絡、扣緊義理。全書引經據典、論述嚴密、考據與義理並舉,從陽明思想遍歷的軌跡、陽明心學的確立、格物學說的重釋、知行合一的意義、良知學說的提出等方面,呈現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萬物一體”、“本體工夫”等為架構的思想體系及其意義,為世人全面、深入、系統地了解和理解“陽明心學”提供了切實有力的幫助,是研究王陽明思想的力作。
本書是帶有專著性質的研習哲學經典的導讀性著作,通過批判性的閱讀——真正的“對話”——導引讀者思想之開啟。
目錄
導論 前陽明學的思想
一、道統發現
二、心學前史
三、朱陸之辯
第一講 《傳習錄》小史
一、成書經過
二、語錄輯佚
三、方法途徑
第二講 思想遍歷的軌跡
一、五溺三變
二、格竹事件
三、出入佛老
四、龍場悟道
第三講 陽明心學的確立
一、心之涵蓋
二、心之本體
三、心即是理
第四講 格物學說的重釋
一、心外無物
二、心意知物
三、格者正也
第五講 知行合一的意義
一、知行本體
二、聖門之教
三、真知力行
第六講 良知學說的提出
一、立言宗旨
二、是非之心
三、良知自知
四、良知獨知
第七講 良知當下呈現
一、見在與發用
二、無所不在
三、無知無不知
四、我的靈明
第八講 良知存在的境界
一、渾然一體
二、精金喻聖
三、滿街聖人
第九講 萬物一體的創建
一、問題由來
二、拔本塞源
三、秩序重建
四、一體之仁
五、仁愛問題
第十講 四句教義的闡發
一、四句教公案
二、心體與善惡
三、心體與性體
四、心性與善惡
五、本體與工夫
第十一講 陽明心學的衡定
一、批判與創新
二、天理化問題
三、客觀化問題
四、社會化問題
五、簡短的評估
附錄 王陽明年表
參考書目
後記
一、道統發現
二、心學前史
三、朱陸之辯
第一講 《傳習錄》小史
一、成書經過
二、語錄輯佚
三、方法途徑
第二講 思想遍歷的軌跡
一、五溺三變
二、格竹事件
三、出入佛老
四、龍場悟道
第三講 陽明心學的確立
一、心之涵蓋
二、心之本體
三、心即是理
第四講 格物學說的重釋
一、心外無物
二、心意知物
三、格者正也
第五講 知行合一的意義
一、知行本體
二、聖門之教
三、真知力行
第六講 良知學說的提出
一、立言宗旨
二、是非之心
三、良知自知
四、良知獨知
第七講 良知當下呈現
一、見在與發用
二、無所不在
三、無知無不知
四、我的靈明
第八講 良知存在的境界
一、渾然一體
二、精金喻聖
三、滿街聖人
第九講 萬物一體的創建
一、問題由來
二、拔本塞源
三、秩序重建
四、一體之仁
五、仁愛問題
第十講 四句教義的闡發
一、四句教公案
二、心體與善惡
三、心體與性體
四、心性與善惡
五、本體與工夫
第十一講 陽明心學的衡定
一、批判與創新
二、天理化問題
三、客觀化問題
四、社會化問題
五、簡短的評估
附錄 王陽明年表
參考書目
後記
序
閱讀並研習經典,亦即與經典作品的持續“對話”,是人文學術的真正基礎。人文學術的基本樣式與其他學科不同,它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構成所謂“規範的”或現成的知識體系;就其實質而言,它是一種唯有在多重的對話中方能保持其生機的“思想奠基活動”。這意味著,作為某種先行的思想奠基活動,人文學術及其成果毋寧應當被更恰當地理解為諸知識體系孕育其中並植根其上的思想一定向和精神一根據。
對于哲學學術來說,情形尤其如此。因為哲學在根本上就是——並且完全就是——“思想的事情”。而此種思想之事的大端之一,便是為既與的規範知識籌劃並準備必要的思想前提和經驗法則——規定其活動的領域並為其活動制定基本方向。此間的差別可以較為便捷地提示哲學學術的獨特性︰真正說來,那構成既與知識體系之思想前提的東西,本身不是現成的知識。事實上,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有可能觀察到這樣的情形︰既與的知識體系仿佛是展開在一個平面上,你可以通過一定的程序逐步地擴張至整個領域;而思想的事情則仿佛是在垂直于平面的縱向上活動,你往往只有通過佔據不同高度的上升運動才能不斷地擴展自己的視野。大體說來,這就意味著哲學與知性科學在學科性質上的一種差別。
正是這種性質上的差別決定了哲學研習的基本方式。它只是在極其有限的範圍內才能依賴于“教程”或“教科書”之類的形式體系,而由此讓渡出來的巨大區域正應當為經典的研習所佔據,並成為研習者與之積極對話的廣闊空間。在某種提示性的意義上可以說,比較起沃爾夫空洞的教材式“體系”,康德的“批判”會重要得多;對于真正的哲學研習來說,這兩者的價值幾乎是難以比擬的。
我們在這里之所以特別強調這一點,是為了突出地表明哲學學術的特點,而決不意味著知識的獲取和積累因此是無關緊要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向來是對此一問題之最為正當的領會方式。但是,既然哲學依其本質來說就是思想的事情,那麼,這里的一切“所學”總已先行地從屬于“能思”了。也就是說,哲學之本己的任務——開啟並守護思想,乃是一切可稱之為哲學“知識”的東西始終圍繞著旋轉的樞軸;離開了這個樞軸,固然知識的東西還可以保留下來,但已不再是——或很少是——真正“哲學的”了。因此之故,我們幾乎可以說,哲學學術的唯一正途,便是閱讀並研習經典,即與真正的“思者”保持對話,以便使開啟並守護思想之事能夠不間斷地付諸實行。一切既與的知識體系固然無疑是思想的成果,但哲學所關注的那一度是︰思想的開展本身以及這種開展所需要的前提和條件。
然而,哲學作為思想的事情,卻並不僅僅是思想的“內部自身”。它從根本上來說關乎時代,關乎時代的精神狀況與經驗樣武,關乎時代的根本問題與未來命運。正如黑格爾所說,哲學無非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時代。那些被稱為“哲學經典”的著作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在于其生動活躍的原創性思想,而且在于這些思想深深植根其中的那個時代被決定性地道說出來了。真正的哲學家,無論他自已是否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總已使思想的鋒芒最關本質地涵泳于時代的風雲中了。即使是那些最為孤寂、看起來只是一味沉思冥想的哲學家,即使是那些最為深奧、讀起來總是一派晦澀玄遠的哲學著作,無一例外地總是時代的產兒,並且總是依循其揭示並切中時代的深度來獲得其品題和權衡的。常常佇立在雪地里沉思的蘇格拉底是如此,往往奔波勞苦的孔夫子也是如此;笛卡爾的“我思”是如此,王陽明的“良知”也是如此。至于說到黑格爾,那麼海德格爾曾這樣評論道︰新時代的勞動的形而上學本質,在《精神現象學》中是被深刻地道說出來了。
如果說,在那些幾經翻拓的知識讀本中,哲學思想和時代境況已經被漸次分離開來並從而變得難以識別的話,那麼,經典著作的優越性恰恰在于︰上述聯系能夠以一種有機的生命體的形式顯現出來;而這就意味著,在我們能夠從中真正讀懂思想的地方,我們同時也真正讀懂了那個時代,讀懂了在時代的根本問題及其應答中開展出來的實際思想進程。指出這一點是重要的,因為對于哲學來說,體現在其經典源頭中的思想本身又是依時代的性質來定向的;依此定向我們便能積極地尋繹並領會哲學思想的本質來歷。而只有當這種本質來歷被牢牢地把握住的時候,思想的航船才能夠避開各種無內容的抽象——“外部反思”以及由之而來的疏闊散宕的“意見”一而重新揚帆起航。
當哲學思想的本質來歷能夠被較為切近地領會到的時候,思想的開展過程以及這種開展所需要的前提和條件就開始顯現出來了。因此之故,就像哲學本身要力求體現為批判的思想一樣,對經典著作的閣讀和研習也應當成為批判的思想。“批判”一詞之原初和簡要的含義是︰澄清前提並劃定界限。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意味著,澄清人類知識的先驗前提,並通過對這種知識的劃界來為信仰留出地盤。而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所做的工作無非是︰澄清現代經濟生活——政治經濟學只是其理論表現——之現實的歷史前提,並依循對這種經濟生活的批判性分析而揭示其歷史的限度。如果說,當今的哲學只有通過真正批判的思想才能深入到社會現實之中,那麼同樣,哲學的研習也只有通過批判性的閱讀——真正的“對話”——才能以思想之本己的形式深入到經典著作的思想之中。黑格爾曾這樣說過,什麼叫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就是不接受未經審查其前提的思想。
當我們把批判的思想理解為澄清前提和劃定界限,又把批判的閱讀理解為真正的對話時,這里所要強調的無非是︰正像一切歷史現象都有其前提和界限一樣,任何一種經典的哲學思想同樣有其前提和界限;唯其如此並且因為如此,我們才可能由某種思想而開始自己去思想。因此,批判性閱讀的要義就在于,經由一種名副其實的“對話”而開始自己的思想——這才意味著真正自由的思想。
此外,也許還應當提一下的是,盡管哲學經典的決定性根基在于“思想之事”,但它們也和其他學科的經典作品一樣,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典範”。這一點對于我們的研習者來說當然也是十分重要的。深入地閱讀、研習經典作品並與之親熟,是在學術上能夠根深蒂固、並從而能夠厚積薄發的不二法門。開展出廣大學術空間的奠基之事,唯在“入門以正”、“取法乎上”而已。因此,凡志于學術或樂于求索者,必以經典作品為師。這正合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所說,“此乃是從頂(寧頁)上做來,謂之向上一路,謂之直截根源,謂之頓門,謂之單刀直入也。”
我們在這里奉獻給大家的“哲學原典精讀系列”,是由哲學學院的諸多教師精心撰著的。其主旨便是開闢出一些小徑,以便我們的研習者能夠較為便捷地通達並深入于哲學經典的堂奧。這個系列的作品真正說來乃是一種“階梯”或“導引”,是一種唯獨對于探索者來說具有提示作用的“路標”。因此,它絕對不能代替對原典本身的研讀,而只是期望把研習者喚入到一種批判性閱讀一對話的境域中去。只要能夠真正被喚入到這個境域,思想之切近開啟的真實可能性便已然出現了,而我們這個教材系列的主要目的也就達到了。
哲學是思想的事情,而思想的事情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當務之急。如果說,當下的歷史性實踐已經開始逐步表明了這一點,那麼,但願有朝一日,當真正重大的思想任務急切地前來同我們照面的時候,我們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諸位年輕的哲學研習者,勉乎哉,勉乎哉。
吳曉明
對于哲學學術來說,情形尤其如此。因為哲學在根本上就是——並且完全就是——“思想的事情”。而此種思想之事的大端之一,便是為既與的規範知識籌劃並準備必要的思想前提和經驗法則——規定其活動的領域並為其活動制定基本方向。此間的差別可以較為便捷地提示哲學學術的獨特性︰真正說來,那構成既與知識體系之思想前提的東西,本身不是現成的知識。事實上,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有可能觀察到這樣的情形︰既與的知識體系仿佛是展開在一個平面上,你可以通過一定的程序逐步地擴張至整個領域;而思想的事情則仿佛是在垂直于平面的縱向上活動,你往往只有通過佔據不同高度的上升運動才能不斷地擴展自己的視野。大體說來,這就意味著哲學與知性科學在學科性質上的一種差別。
正是這種性質上的差別決定了哲學研習的基本方式。它只是在極其有限的範圍內才能依賴于“教程”或“教科書”之類的形式體系,而由此讓渡出來的巨大區域正應當為經典的研習所佔據,並成為研習者與之積極對話的廣闊空間。在某種提示性的意義上可以說,比較起沃爾夫空洞的教材式“體系”,康德的“批判”會重要得多;對于真正的哲學研習來說,這兩者的價值幾乎是難以比擬的。
我們在這里之所以特別強調這一點,是為了突出地表明哲學學術的特點,而決不意味著知識的獲取和積累因此是無關緊要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向來是對此一問題之最為正當的領會方式。但是,既然哲學依其本質來說就是思想的事情,那麼,這里的一切“所學”總已先行地從屬于“能思”了。也就是說,哲學之本己的任務——開啟並守護思想,乃是一切可稱之為哲學“知識”的東西始終圍繞著旋轉的樞軸;離開了這個樞軸,固然知識的東西還可以保留下來,但已不再是——或很少是——真正“哲學的”了。因此之故,我們幾乎可以說,哲學學術的唯一正途,便是閱讀並研習經典,即與真正的“思者”保持對話,以便使開啟並守護思想之事能夠不間斷地付諸實行。一切既與的知識體系固然無疑是思想的成果,但哲學所關注的那一度是︰思想的開展本身以及這種開展所需要的前提和條件。
然而,哲學作為思想的事情,卻並不僅僅是思想的“內部自身”。它從根本上來說關乎時代,關乎時代的精神狀況與經驗樣武,關乎時代的根本問題與未來命運。正如黑格爾所說,哲學無非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時代。那些被稱為“哲學經典”的著作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在于其生動活躍的原創性思想,而且在于這些思想深深植根其中的那個時代被決定性地道說出來了。真正的哲學家,無論他自已是否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總已使思想的鋒芒最關本質地涵泳于時代的風雲中了。即使是那些最為孤寂、看起來只是一味沉思冥想的哲學家,即使是那些最為深奧、讀起來總是一派晦澀玄遠的哲學著作,無一例外地總是時代的產兒,並且總是依循其揭示並切中時代的深度來獲得其品題和權衡的。常常佇立在雪地里沉思的蘇格拉底是如此,往往奔波勞苦的孔夫子也是如此;笛卡爾的“我思”是如此,王陽明的“良知”也是如此。至于說到黑格爾,那麼海德格爾曾這樣評論道︰新時代的勞動的形而上學本質,在《精神現象學》中是被深刻地道說出來了。
如果說,在那些幾經翻拓的知識讀本中,哲學思想和時代境況已經被漸次分離開來並從而變得難以識別的話,那麼,經典著作的優越性恰恰在于︰上述聯系能夠以一種有機的生命體的形式顯現出來;而這就意味著,在我們能夠從中真正讀懂思想的地方,我們同時也真正讀懂了那個時代,讀懂了在時代的根本問題及其應答中開展出來的實際思想進程。指出這一點是重要的,因為對于哲學來說,體現在其經典源頭中的思想本身又是依時代的性質來定向的;依此定向我們便能積極地尋繹並領會哲學思想的本質來歷。而只有當這種本質來歷被牢牢地把握住的時候,思想的航船才能夠避開各種無內容的抽象——“外部反思”以及由之而來的疏闊散宕的“意見”一而重新揚帆起航。
當哲學思想的本質來歷能夠被較為切近地領會到的時候,思想的開展過程以及這種開展所需要的前提和條件就開始顯現出來了。因此之故,就像哲學本身要力求體現為批判的思想一樣,對經典著作的閣讀和研習也應當成為批判的思想。“批判”一詞之原初和簡要的含義是︰澄清前提並劃定界限。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意味著,澄清人類知識的先驗前提,並通過對這種知識的劃界來為信仰留出地盤。而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所做的工作無非是︰澄清現代經濟生活——政治經濟學只是其理論表現——之現實的歷史前提,並依循對這種經濟生活的批判性分析而揭示其歷史的限度。如果說,當今的哲學只有通過真正批判的思想才能深入到社會現實之中,那麼同樣,哲學的研習也只有通過批判性的閱讀——真正的“對話”——才能以思想之本己的形式深入到經典著作的思想之中。黑格爾曾這樣說過,什麼叫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就是不接受未經審查其前提的思想。
當我們把批判的思想理解為澄清前提和劃定界限,又把批判的閱讀理解為真正的對話時,這里所要強調的無非是︰正像一切歷史現象都有其前提和界限一樣,任何一種經典的哲學思想同樣有其前提和界限;唯其如此並且因為如此,我們才可能由某種思想而開始自己去思想。因此,批判性閱讀的要義就在于,經由一種名副其實的“對話”而開始自己的思想——這才意味著真正自由的思想。
此外,也許還應當提一下的是,盡管哲學經典的決定性根基在于“思想之事”,但它們也和其他學科的經典作品一樣,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典範”。這一點對于我們的研習者來說當然也是十分重要的。深入地閱讀、研習經典作品並與之親熟,是在學術上能夠根深蒂固、並從而能夠厚積薄發的不二法門。開展出廣大學術空間的奠基之事,唯在“入門以正”、“取法乎上”而已。因此,凡志于學術或樂于求索者,必以經典作品為師。這正合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所說,“此乃是從頂(寧頁)上做來,謂之向上一路,謂之直截根源,謂之頓門,謂之單刀直入也。”
我們在這里奉獻給大家的“哲學原典精讀系列”,是由哲學學院的諸多教師精心撰著的。其主旨便是開闢出一些小徑,以便我們的研習者能夠較為便捷地通達並深入于哲學經典的堂奧。這個系列的作品真正說來乃是一種“階梯”或“導引”,是一種唯獨對于探索者來說具有提示作用的“路標”。因此,它絕對不能代替對原典本身的研讀,而只是期望把研習者喚入到一種批判性閱讀一對話的境域中去。只要能夠真正被喚入到這個境域,思想之切近開啟的真實可能性便已然出現了,而我們這個教材系列的主要目的也就達到了。
哲學是思想的事情,而思想的事情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當務之急。如果說,當下的歷史性實踐已經開始逐步表明了這一點,那麼,但願有朝一日,當真正重大的思想任務急切地前來同我們照面的時候,我們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諸位年輕的哲學研習者,勉乎哉,勉乎哉。
吳曉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