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錄系作者對國學、“西藏問題”和學術方法等熱點問題的思考,發表以來深受學界和文化界好評。作者的“大國學”理念別具一格,對“語文學”的闡釋和倡導發人深思。長達十六年的海外游學經歷,結合扎實的專業知識背景,使作者對國際視野中的“西藏問題”有非常透徹和獨到的見解。通過對一個西方後現代的烏托邦神話——“虛擬的西藏”(即香格里拉)的解構,作者為世人理解西藏、西藏文化和所謂“西藏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沈衛榮,1962年生于江蘇無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1998年畢業于德國波恩大學,獲中亞語言文化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長、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漢藏佛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哈佛大學印度梵文系合作研究員、洪堡大學亞非研究所代理教授、京都大學文學部外國人合作研究員等。主要從事西域語文、歷史,特別是西藏歷史、藏傳佛教和漢藏佛學比較研究。
目錄
初識馮其庸
閑話國學與西域研究
我們能從語文學學些什麼?
我的心在哪里?
說學術偶像崇拜和學術進步
東方主義話語與西方佛教研究
大喜樂崇拜和精神的物質享樂主義
《欲經》︰從世間的男女喜樂到出世的精神解放
尋找香格里拉——妖魔化與神話化西藏的背後
說跨文化誤讀
誰是達賴喇嘛?
也談東方主義和“西藏問題”
我讀馬麗華
《漢藏佛學研究叢書》編輯緣起
說漢藏交融與民族認同
寫在《漢藏交融——金銅佛像集萃》出版之際
後記
閑話國學與西域研究
我們能從語文學學些什麼?
我的心在哪里?
說學術偶像崇拜和學術進步
東方主義話語與西方佛教研究
大喜樂崇拜和精神的物質享樂主義
《欲經》︰從世間的男女喜樂到出世的精神解放
尋找香格里拉——妖魔化與神話化西藏的背後
說跨文化誤讀
誰是達賴喇嘛?
也談東方主義和“西藏問題”
我讀馬麗華
《漢藏佛學研究叢書》編輯緣起
說漢藏交融與民族認同
寫在《漢藏交融——金銅佛像集萃》出版之際
後記
序
前不久有兩篇西藏話題的署名文章在網上熱傳,一篇《誰是達賴喇嘛?》,另一篇《也談東方主義和“西藏問題”》,作者沈衛榮。二文顯見是做足了功課,讓讀者不由不眼一亮、心一動,感覺得到視野被開闊,見識被刷新,于是有人驚奇,“誰是沈衛榮?”
其實在我們藏學界,其人早已是“聞人”,時下或可稱“達人”,好長一個時段內且還曾是一位“海外達人”。從問學到學問,是他的基本姿態︰三十年前的少年沈衛榮,考取南京大學歷史系,十年國內寒窗苦讀,追隨蒙元史大家陳得芝先生治元朝歷史;期間復師從藏學大家王堯先生,步入西藏學,開始發表一系列有關元代西藏歷史研究的優秀論文;繼之是為時甚久的海外游學,西歐美,東扶桑,由中亞學和比較宗教學起步,後來的工作包括在德國、美國、日本、尼泊爾諸國高校和研究機構從事教學和研究,也包括為外國學生講授古藏文,就這樣五湖四海地步步為營。長達十六年的時間里,游方列國,歷練成長,甘苦自知,只是初衷不改,始終以西藏歷史、宗教研究為矢志不渝的事業,努力在國際藏學界為中國學者爭得更多話語權。沈教授此前的海外生涯猶似隱居閉修,回歸即出山,以致未見滑翔,就見高飛。難怪網友讀者驚奇,不知何方神聖下凡。事實上,這類普及文章只不過是他厚積薄發、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吧!
就這樣,當沈衛榮教授以漢、藏文以外的德、英、日語和梵文武裝了語庫,腦海中充滿國際學術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問題——他就這樣盛裝披掛歸來,受聘于當時剛剛成立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當即投身于蓬勃發展、但也一度引起過爭議的相關國學的討論和建設。他以在國學院主持成立“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和“漢藏佛學研究中心”兩個學術機構,躬行“大國學”理念。短短五年時間里,他和同事們一起,聯合國內外各路專家,帶領一批本科生和碩、博士生,學習梵文、藏文、蒙古文、滿文、西夏文、回鶻文等西域語文,積極倡導並從事西域歷史、語文、宗教和文化研究,取得了可觀成績。就在今年,2010年夏天,國學院首屆畢業生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點,其中西域學、藏學專業尤為媒體所關注。就此可否說明,從學術到理念,沈教授領餃主持的這兩個新學科的建立和建設都極大地充實了人大國學院,也將人大國學院師生倡導的大國學理念落實到了實處。
我和沈教授初識于五年前,他剛從海外歸來時。說是初識,卻全無陌生感,就像是認識了一輩子。尤其讓我這個全無師承、一向自行其是的江湖大姐心頭一喜的是,這位學院派藏學家對于草根派拙著的肯定。這位有心人從《藏北游歷》最早的版本開始,從海內海外的這里那里,陸續集齊了《走過西藏》系列,從西藏的北部、西部、中部,直到藏東紅山脈,一路跟進,一起追逐西藏“像風一樣的靈魂”。據稱從中領略到了他當時未能親見的自然和人文風景,印證了他過去只在課堂和書本中學到的西藏知識,體察到探求漢藏兩種文化之異同和尋求兩個民族、兩種文化互動之途徑,彼此間相通的一番苦心,包括過程中所體驗到的喜悅與困擾——不好意思,多有溢美之詞——反映在《我讀馬麗華》一文,也收入本集中。草班子野路子也能為學院派的廟堂所接納,有沈教授這樣高水準的學者的認可,無疑是不小的鼓勵。
沈教授歸國不久,即被聘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學術委員,一步到位地進入國內藏學研究領域的核心學術指導機構;隨之兼職受聘為我們中國藏學出版社的英文總編,因而我們一經結識便交往熱絡,不時共議藏學界大事,商量如何出版更多藏學精品。沈教授早年曾在我社出版過譯作《西藏的貴族和政府》,二十年前我就曾拜讀過。該譯作對他來說,不過是初出茅廬者的小試身手,但起點卻不低。近年來他又主編了一套“漢藏佛學研究叢書”,將一部又一部有質量的學術著作交給我們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達成了我社開展多語種圖書出版的多年心願。這些都是屬于工作層面上的聯系。至于個人交往,則是典型的以文會友:各自每完成一篇新作,便從郵箱寄發,先讀為快的同時,相互評點。當然,這常常是並不太對待的交流——在我,更多請教式探討,體會什麼叫“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
其實在我們藏學界,其人早已是“聞人”,時下或可稱“達人”,好長一個時段內且還曾是一位“海外達人”。從問學到學問,是他的基本姿態︰三十年前的少年沈衛榮,考取南京大學歷史系,十年國內寒窗苦讀,追隨蒙元史大家陳得芝先生治元朝歷史;期間復師從藏學大家王堯先生,步入西藏學,開始發表一系列有關元代西藏歷史研究的優秀論文;繼之是為時甚久的海外游學,西歐美,東扶桑,由中亞學和比較宗教學起步,後來的工作包括在德國、美國、日本、尼泊爾諸國高校和研究機構從事教學和研究,也包括為外國學生講授古藏文,就這樣五湖四海地步步為營。長達十六年的時間里,游方列國,歷練成長,甘苦自知,只是初衷不改,始終以西藏歷史、宗教研究為矢志不渝的事業,努力在國際藏學界為中國學者爭得更多話語權。沈教授此前的海外生涯猶似隱居閉修,回歸即出山,以致未見滑翔,就見高飛。難怪網友讀者驚奇,不知何方神聖下凡。事實上,這類普及文章只不過是他厚積薄發、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吧!
就這樣,當沈衛榮教授以漢、藏文以外的德、英、日語和梵文武裝了語庫,腦海中充滿國際學術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問題——他就這樣盛裝披掛歸來,受聘于當時剛剛成立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當即投身于蓬勃發展、但也一度引起過爭議的相關國學的討論和建設。他以在國學院主持成立“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和“漢藏佛學研究中心”兩個學術機構,躬行“大國學”理念。短短五年時間里,他和同事們一起,聯合國內外各路專家,帶領一批本科生和碩、博士生,學習梵文、藏文、蒙古文、滿文、西夏文、回鶻文等西域語文,積極倡導並從事西域歷史、語文、宗教和文化研究,取得了可觀成績。就在今年,2010年夏天,國學院首屆畢業生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點,其中西域學、藏學專業尤為媒體所關注。就此可否說明,從學術到理念,沈教授領餃主持的這兩個新學科的建立和建設都極大地充實了人大國學院,也將人大國學院師生倡導的大國學理念落實到了實處。
我和沈教授初識于五年前,他剛從海外歸來時。說是初識,卻全無陌生感,就像是認識了一輩子。尤其讓我這個全無師承、一向自行其是的江湖大姐心頭一喜的是,這位學院派藏學家對于草根派拙著的肯定。這位有心人從《藏北游歷》最早的版本開始,從海內海外的這里那里,陸續集齊了《走過西藏》系列,從西藏的北部、西部、中部,直到藏東紅山脈,一路跟進,一起追逐西藏“像風一樣的靈魂”。據稱從中領略到了他當時未能親見的自然和人文風景,印證了他過去只在課堂和書本中學到的西藏知識,體察到探求漢藏兩種文化之異同和尋求兩個民族、兩種文化互動之途徑,彼此間相通的一番苦心,包括過程中所體驗到的喜悅與困擾——不好意思,多有溢美之詞——反映在《我讀馬麗華》一文,也收入本集中。草班子野路子也能為學院派的廟堂所接納,有沈教授這樣高水準的學者的認可,無疑是不小的鼓勵。
沈教授歸國不久,即被聘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學術委員,一步到位地進入國內藏學研究領域的核心學術指導機構;隨之兼職受聘為我們中國藏學出版社的英文總編,因而我們一經結識便交往熱絡,不時共議藏學界大事,商量如何出版更多藏學精品。沈教授早年曾在我社出版過譯作《西藏的貴族和政府》,二十年前我就曾拜讀過。該譯作對他來說,不過是初出茅廬者的小試身手,但起點卻不低。近年來他又主編了一套“漢藏佛學研究叢書”,將一部又一部有質量的學術著作交給我們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達成了我社開展多語種圖書出版的多年心願。這些都是屬于工作層面上的聯系。至于個人交往,則是典型的以文會友:各自每完成一篇新作,便從郵箱寄發,先讀為快的同時,相互評點。當然,這常常是並不太對待的交流——在我,更多請教式探討,體會什麼叫“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