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

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
定價:252
NT $ 219
 

內容簡介

在我們跟計算機越來越密不可分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多的人生體驗通過電腦屏幕上閃爍搖曳、虛無縹緲的符號完成,最大的危險就是我們即將開始喪失我們的人性,喪失人之所以區別于機器的本質屬性。

——尼古拉斯‧卡爾

“谷歌在把我們變傻嗎?”當尼古拉斯‧卡爾在發表于《大西洋月刊》上那篇赫赫有名的封面文章中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就開啟了人們熱切渴望的期盼源泉,讓人急于弄清楚互聯網是在如何改變我們的。卡爾同時也明確回答了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我們盡情享受互聯網慷慨施舍的過程中,我們正在犧牲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嗎?

現在,卡爾把他的論證擴展到最具說服力的探索研究上,針對互聯網導致的智力後果和文化後果,他闡述了迄今未見公開發表的觀點。

卡爾讓人心悅誠服地認識到,所有的信息技術都會帶來一種智能倫理。印刷圖書讓我們進入聚精會神的狀態,從而促進深度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相比之下,互聯網鼓勵我們蜻蜒點水般地從多種信息來源中廣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其倫理規範就是工業主義,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倫理,也是一套產量最大化、消費最大化的倫理——如此說來,互聯網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們。我們變得對掃描和略讀越來越得心應手,但是,我們正在接受失的卻是專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在《淺薄》一書中,有智力技術的發展歷史,有大眾科學的普及知識,有文化批判的真知灼見,全書處處閃耀著令人難忘的智慧之光,這些內容恰似對我們現代人的心智狀態所做的全面而深遠的拷問。

這本書必將徹底改變我們對傳媒和大腦的思考方式。
 

目錄

推薦序一 傳媒即思維
推薦序二 擋不住的“淺薄”
序言 看門狗與入戶賊︰我們遭到了互聯網的侵犯
1 我變成了機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腦
電腦絕不只是一個對你言听計從的簡單工具,它是一種能以微妙而又確定的方式對你施加影響的機器。電腦用得越多,它對你的工作方式的改變就越大。
2 我們的大腦如何被改變了
現在我們知道,我們的思考方式、認知方式和行為方式既不是完全由基因決定的,也不是完全由童年經歷決定的。我們通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正如梅爾則尼奇所說的,也通過我們所使用的工具,來改變上述三種方式。
3 大腦的工具︰技術一直都在塑造著我們的大腦
希臘字母出現標志著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場革命的開始︰從主要依靠口頭交流知識的口頭文化轉變到書寫成為表達思想的主要媒介的書面文化。這是一場革命,最終將會改變地球上每一個人的生活和頭腦。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歡迎這一轉變,起碼一開始不是。
4 我們大腦的力量︰從圖畫的演化說開去
現在,文化的主流正在毅然決然地迅速改道,轉而流入新的水道。計算機——台式機、膝上機、手提電腦——日漸成為我們形影不離的伙伴,互聯網已經成了我們存儲、處理並分享包括文本在內的各種信息的首選媒體,電子革命正在逼近高潮。
5 互聯網的超凡魔力,它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我們
搜索引擎經常會把我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的只言片語上,這些內容通常只是跟我們所要搜索的內容密切相關的幾句話或幾個詞,這些只言片語不會激發我們產生從整體上深入了解整篇文檔的動機。
6 圖片依舊︰互聯網改變不了的事實
關于如何使用電腦這個問題,在我們有意或無意的選擇下,我們已經拋棄了孤獨寧靜、一心一意、全神貫注的智力傳統,而這種智力規範正是書籍贈與我們的。
7 網民的大腦︰被重塑著,被折磨著
我們上網的時候,常常會把身邊的其他事情忘得一干二淨。就在我們忙于處理通過電腦傳送過來的各種符號和感官刺激的過程中,現實世界不斷向後退卻。
8 谷歌是上帝還是惡魔
谷歌搜索作為互出廠網上首屈一指的導航工具,為我們提供搜索服務的效率如此之高,種類如此豐富,同時也在影響著我們和搜索內容之間的關系。谷歌搜索率先倡導的這種智力技術使得高速、膚淺的信息略讀方式大行其道,從而阻礙人們對單一論點、思想或敘述進行長時間的深入研讀。
9 記憶哪里去了︰做互聯網的奴隸還是看客
我們的大腦變得善于遺忘而不善于記憶了。我們越來越依賴網絡信息存儲,實際上這可能是一個追求自我永存、實現自我放大的循環的產物。由于對網絡的使用導致我們在生物記憶中保存信息的難度加大,我們被迫越來越依賴互聯網上那個容量巨大、易于檢索的人工記憶,哪怕它把我們變成了膚淺的思考者。
10 面對互聯網︰我們已經喪失了人性
在我們跟計算機越來越密不可分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多的人生體驗通過電腦屏幕上閃爍搖曳、虛無縹緲的符號完成,最大的危險就是我們即將開始喪失我們的人性,喪失人之所以區別于機器的本質屬性。
後記 計算機的智慧
 

擋不住的“淺薄”

在喧囂的網絡時代,卡爾的這本書無疑是一服清醒劑。

看到“淺薄”這個詞,如果你腦子里飄過的是另一個詞︰“輕佻”,那在買這本書之前,建議先看一遍序言“看門狗與入戶賊”,並妻堅持看到最後一段——如你所知,靜心閱讀2~3頁文字,很有挑戰。

如果——你隨手翻開這本書,插在耳朵里的iPod耳機中播放著艾米納姆的“Love the way you lie”,或者LadyGaGa的“Poker Face”;當你試圖瀏覽這本書的目錄,打算讓自己稍微定定神的那一刻,口袋里的手機再次震動起來,一條短信讓你的注意力頃刻轉移……那麼,恭喜你!你就是這本書的最佳讀者。

我們失去了什麼

7年前,時任《哈佛商業評論》執行主編的尼古拉斯-卡爾,以一篇《IT不再重要》的文章,在IT界引起軒然大波。在他看來,在電腦與網絡技術已經與電力、鐵路等工業時代的基礎設施一樣滿世界都是的時候,宣揚IT可以帶來競爭優勢,“即便不是不可能,也非常困難”。

這一次,尼古拉斯—卡爾瞄準的是數字化的“內容”,或者說是互聯網背景下人們的“閱讀”行為。

卡爾認為,“信息過載”已經不是虛張聲勢的提醒,而是令人煩躁不安的事實。這個事實不但在吞噬著你我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失去了以前的大腦”一一這是個非常要命的問題。

那,以前的大腦是什麼樣子的?

在這本書里,卡爾歷數人的大腦在語音時代、文字時代,以及古騰堡印刷術發明之後,大批量書籍報刊傳播時代的差異,他不厭其煩地引證大量神經生理學、文化發展史的文獻,為的是說明這樣一件事情︰

人的大腦是高度可塑的。

“人的大腦是高度可塑的”,當然,這種可塑性,人自身是察覺不到的。不過今天,你終于“察覺”到了︰你時常會覺得耳鳴、目澀,注意力無法集中;你懶于記憶,習慣于張口就問;你不喜歡冗長的陳述和表白,喜歡直奔主題和搜尋答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心理學教授杰弗里‧施瓦茨把這種狀態稱為“忙者生存”。

正如經濟學家泰勒‧考恩所說︰“在能夠輕易獲得信息的情況下,我們通常喜歡簡短、支離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內容。”

這種“非線性”閱讀方式,或者說支離破碎的瀏覽方式,一方面是人們應對信息過載的無奈之舉,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在悄然變化的直接證據。

卡爾說︰“從紙面轉到屏幕,改變的不僅是我們的閱讀方式,它還影響了我們投入閱讀的專注程度和沉浸在閱讀之中的深入程度。”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