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對中國內陸邊疆的四個地區(東北、內蒙古、新疆、西藏),從生態環境、民族、生產方式、社會形態、歷史演進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國內地與上述四個邊疆地區各自不同的互動依存關系,討論了中國內陸邊疆歷史的豐富多樣性。由此,它展現了各個邊疆地區獨特的歷史價值,指出了中國多民族社會文化的整合特征。


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1900—1989)美國著名漢學家、蒙古學家,曾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英國利茲大學教授。其幼年、青年時居中國,曾到中國北方、蒙古、中亞地區考察,對這些地區的歷史、社會有獨到研究。著述甚豐,《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一書為其影響最大的著作。20世紀30年代,拉鐵摩爾訪問過延安,50年代,在美國遭受麥卡錫主義迫害,後移居歐洲,1989年5月在美國逝世。
 

目錄

譯者的話
原序
第一部分 長城的歷史地理
 第一章 中國及其周邊領土
  歷史上的大陸及海洋時代
  陸權和海權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中國文明的西化
  區域與人口
  中國的邊疆擴展
  亞洲內陸邊疆的歷史問題
 第二章 長城邊疆的地域構成
 第三章 黃土地區與中國社會的起源
  中國文化發源于黃土地帶
  古代中國文化與黃土地帶的土壤氣候之關系
  從黃土地帶向外的早期發展
  向北方發展的弱勢
  中國歷史的形式
  貿易、礦冶與官僚
  中國歷史的循環
  19世紀——西方的侵入
 第四章 蒙古草原與草原游牧社會的特征
  黃河流域與蒙古地區早期文化的差異
  草原游牧社會的興起
  草原社會興起的功能解釋
  草原社會經濟與中國本部情形的比較
  草原歷史的階段特征
  游牧經濟的種類以及羊的重要性
  財富與移動性
  蒙古在成吉思汗統治下的統一與其後的崩潰
  喇嘛教的再輸入(16世紀)
  喇嘛教與滿族勢力在蒙古的興起(17與18世紀)
  滿族統治下的蒙古︰固定疆界的建立
  滿族統治下的蒙古︰貿易的增長及其影響
  19世紀末期的蒙古
  20世紀的蒙古
 第五章 滿洲的農田、森林和草原
  滿洲在歷史上的分裂
  東北南部與中國的關系
  東北地區北部及東部的環境與經濟條件
  清朝始祖努爾哈赤
  16世紀末東北地區的政治
  東北邊疆上漢族統治的衰微
  努爾哈赤的功業及清朝的建立
  清朝開國時的軍事與政治組織
  清朝初期漢人在滿洲的影響
  對草原及森林居民的影響
  19世紀的滿洲
  鐵路的影響
  日本在與東北及中國內地關系中的地位
 第六章 中亞的綠洲與沙漠
  中亞的遼闊地帶
  綠洲地理及農業
  從定居發展到游牧
  中國與中亞之間的次級綠洲
  漢族向中亞的滲透
  行商路線與貿易
  宗教對社會與政治的影響
  新疆的回教
  中亞的滿族與回族
  新疆的政治及經濟狀況(1911—1928)
  中國邊疆發展的高潮
  蘇聯近期的影響
 第七章 西藏高原
 地理因素
  西藏人的社會起源
  西藏的農業與游牧業
  早期西藏與中國內地的聯系
  西藏的政治統一
  喇嘛教的政治作用
  藏人對中國西部及新疆的佔領(8世紀)
  喇嘛教早期的支配地位
  蒙古勢力控制時期(1206—1700)
  清朝統治下的達賴和班禪之地位
  近代中英權益在西藏的沖突
 第八章 過渡地帶
  邊疆與邊界的區別
  印度西北邊疆的情況及政策
  亞洲內陸部落南侵的“貯存地”
第二部分 傳說時代與早期歷史時代
 第九章 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區別
  中國新石器文化的特征
  新石器文化的兩個區域
  銅器文化的產生
  “發明”銅器的社會及經濟影響
  漢人與少數民族的分化
 第十章 農業的進化與游牧業的反復
  現代學者與中國歷史傳統
  古代傳說中的“帝王”
  古代傳說的地理證據
  傳說中的社會及文化證據
  夏、商時期
  周代
  黃土高原及大平原居民的早期分化
  文化發展與灌溉起源的關系
  漢族第一次向東、西兩方的橫向擴展
  南方——中國第二中心的興起
  中國文化向西方及西北方發展的障礙
  游牧經濟的起源
  游牧與定居人口的關系
第三部分 列國時代
 第十一章 北方與南方漢族的歷史
  周朝的主要列國
  對少數民族侵周的傳統觀念的修正
  是漢族發展而不是蠻族入侵
  漢族擴張特征與環境的關系
  漢族與少數民族沖突的兩個時期
  周代權力中心的變化
  游牧經濟與漢族社會及國家的興起
  周朝列國的發展
 第十二章 古代中國的列國與帝國
  中國與歐洲封建制度
  走出封建制度
  文官、宦官、士大夫
  草原部落與封建制度的關系
  戰國(前453-前361)
  少數民族戰爭與長城的修建(前4世紀末)
  中國封建制度及城鄉“細胞”
  孔子與封建制度的關系
  秦與帝國制度的誕生
  從封建制度到帝國秩序的轉變
 第十三章 中國歷史上邊疆形態的起源
  邊疆形態與過渡地區的關系
  秦、趙、燕
  秦的興起
  邊疆地區本身的政治重要性
第四部分 帝國時代
 第十四章 統一帝國與統一邊疆——中國的長城
  前帝國時代的長城
  秦國的邊疆特點
  早期修築長城的勞工的社會意義
  秦國軍事的過度發展
  為何秦朝能統一邊疆卻國運不長
  秦朝的滅亡及漢朝的建立(前206)
  司馬遷的邊疆記載
  匈奴與草原新式統治者的出現
  從邊緣游牧制度轉變到完全游牧制度
  邊疆民族語言差異的推測
  頭曼的事業
  冒頓的事業與草原新社會的興起
 第十五章 空間範圍的意義——綠洲歷史與長城歷史
  漢族向南發展與向亞洲內陸邊疆發展的比較
  固定邊疆之不可能
  中國與草原的政治成熟
 西漢政策︰防止邊將變節
  邊疆管理的目標︰保持邊疆人口的中國規範
  漢朝與匈奴
  漢族向中亞滲透的開始
  漢族向中亞發展的根本原因
  漢族在草原邊緣地位的困難
  漢族在綠洲的地位
  綠洲中的漢族及少數民族勢力
  邊疆均勢的消長
 第十六章 邊緣社會︰征服與遷徙
  中國社會與草原社會融和的失敗
  游牧社會的變異︰機動性與戰爭
  游牧民族統治的循環
  匈奴歷史︰一個完整的游牧社會循環史的例證
  後來的循環
 第十七章 朝代及部落歷史的循環
  中國歷史的周期性
  冀朝鼎的朝代循環論
  朝代循環的重復
  起源于長城以外的王朝
  草原邊緣地帶在朝代更替中的作用
  中國與草原之缺乏統一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中國曾經遺忘過世界,但世界卻並未因此而遺忘中國。令人嗟訝的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就在中國越來越閉鎖的同時,世界各國的中國研究卻得到了越來越富于成果的發展。而到了中國門戶重開的今天,這種發展就把國內學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們不僅必須放眼海外去認識世界,還必須放眼海外來重新認識中國;不僅必須向國內讀者(�多)譯海外的西學,還必須向他們系統地介紹海外的中學。

這個系列不可避免地會加深我們150年以來一直懷有的危機感和失落感,因為單是它的學術水準也足以提醒我們,中國文明在現時代所面對的絕不再是某個粗蠻不文的、很快就將被自己同化的、馬背上的戰勝者,而是一個高度發展的了、必將對自己的根本價值取向大大觸動的文明。可正因為這樣,借別人的眼光去獲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歷史使命,因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過強烈的反差反觀自身,中華文明就找不到進入其現代形態的人口。

當然,既是本著這樣的目的,我們就不能只從各家學說中篩選那些我們可以或者樂于接受的東西,否則我們的“篩子”本身就可能使讀者失去選擇、挑剔和批判的廣闊天地。我們的譯介畢竟還只是初步的嘗試,而我們所努力去做的,畢竟也只是和讀者一起去反復思索這些奉獻給大家的東西。

劉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