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全二冊‧全譯本)

國富論(全二冊‧全譯本)
定價:408
NT $ 355
 

內容簡介

★溫家寶總理最愛讀的書之一

台灣經濟學學者的權威譯本

《國富論》對人類幸福的貢獻,超過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做出的總和。

《國富論》,全稱《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為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親赴歐洲各地考察,于1776年發表的一部改變人類歷史的創世巨著。這是人類首度針對政治經濟原理進行邏輯嚴謹的科學論證。亞當‧斯密總結了近代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經驗,批判地吸納了它之前的重要經濟理論,對國民經濟的運行過程作了系統的整體描述,是現代經濟學的集大成之作。本書以“西方經濟學的‘聖經’”、“經濟學百科全書”、“第一部系統的偉大的經濟學經典”、“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10部書之一”、“影響人類文化進程的100部經典之一”、“對中國近代社會影響最大的經濟學譯著”等評價,享譽全世界。

《國富論》主導了人類政治經濟的演進方向,即使是現今龐大復雜的社會,其運作方式仍然依循本書的模型原則。作者亞當‧斯密在書中闡述了財富來源和經濟發展的原理,並且說明財富在社會各階層自然分配的秩序。他不僅強調市場機制的無形力量,更凸顯出經濟體系存在著表現現象與內部實質聯系的雙重性。
 

目錄

第一卷 論勞動生產力改善的原因,並論勞動產出自然而然在各社會階級間分配的次序
第一章 論分工
第二章 論促成分工的原理
第三章 分工受教育限于市場範圍
第四章 論金錢的起源與應用
第五章 論商品的真實價格與名義價格(商品的勞動價格與金錢價格)
第六章 論商品價格的構成部分
第七章 論商品的自然與市場價格
第八章 論勞動工資
第九章 論資本利潤
第十章 論勞動與資本在不同行業的工資與利潤
第一節 行業本身性質不同所產生的差異
第二節 歐洲各國政策所導致的差異
第十一章 論地租
第一節 論一定讓地主有地租可拿的土地產物
第二節 論有時讓地主有地租可拿,有時則不然的土地產物
第三節 論一定提供地租的產物,和有時提供有時不提供地租的產物,兩者個別價值的比例變化
附論 前四世紀間銀價的變化
結論
第二卷 論物品積蓄的性質、累積與運用
序言
第一章 論物品積蓄的種類
第二章 論貨幣作為社會全部積蓄扣的一個特殊種類或論國家資本的維持費用
第三章 論資本的累積,兼論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勞動
第四章 論貸出取息的積蓄
第五章 論資本的各種用途
第三卷 論不同國家財富增加的過程
第一章 論國家財富增加的自然過程
第二章 論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古代國家農業發展的陰陽
第三章 論羅馬帝國滅亡後城鎮的興起和進步
第四章 論城鎮商業活動如何促進鄉村改良
第四卷 論政治經濟學的思想體系
序言
第一章 論重商主義
第二章 論限制從外國進口國內能夠生產的產品
第三章 論特別限制貿易差額于我不利的國家商品進口
第一節 即使根據重商主義的原則,這種限制也不合理
第二節 根據其他原則,那些特別限制並不合理
第四章 論退稅
第五章 論獎勵金
第六章 論通商條約
第七章 論殖民地
第一節 論建立新殖民地的動機
第二節 新殖民地繁榮的原因
第三節 論發現美洲與繞過好望角抵達東印度之航路讓歐洲得到的好處
第八章 重商主義之結論
第九章 論重農主義,或論那些主張土地的產出是各國收入或財富的唯一或主要來源的政治經濟思想體系
第五卷 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
第一章 論君主或國家的經費
第一節 論國防經費
第二節 論司法經費
第三節 論公共設施和公共機構的經費
第四節 論支持君主尊嚴所需的經費
結論
第二章 論社會一般或公共收入的來源
第一節 論君主或國家的專屬財源或收入來源
第二節 論稅捐
第三章 訟公共債務
附錄
 

對每一個國家來說,供應全國人民每年消費的生活必需品與便利品的根本來源,是全體國民每年的勞動;那些被消費掉的必需品與便利品,如果不是由該勞動直接生產出來的,便是用該勞動的產出物向國外購買的。

因此,全國對必需品與便利品的全部需求,獲得供應的情況是好是壞,就按照全國勞動產出,或者用該產出買來的物品數量,相對于需要消費該產出的人口比例是大或是小來決定。

在每一個國家,這個比例通常取決于兩個不同的條件。第一,該國在勞動應用上,普遍展現了怎樣的技巧、熟練度與判斷力;第二,在全國的勞動人口當中,有多少人從事有用的勞動。任何國家,不拘土壤、氣候或領土大小,每年產出的多寡,在其特有的自然條件與領土範圍內,一定取決于這兩個條件。

其次,在這兩個條件中,第一個條件對產出多寡的影響似乎又比第二個來得重要。未開化的狩獵民族,每個有工作能力的人都算是在從事有用的勞動,而且也都盡可能地為自己和家里(或族里)那些無力狩獵的老弱婦孺,供應生活必需品與便刊品。然而這些民族卻窮得如此可憐,以致因為物資匱乏,經常被迫(或者至少自認為被迫)不得不主動弄死家族里的嬰兒、老人和久病纏身的人,要不就將這些人丟棄,讓他們餓死或被野獸吃掉。相反的,在文明興盛的民族里,無所事事的人不僅為數眾多,而且當中有許多人個別消費掉的產品,還比大部分勞動者的消費多出十倍,甚至百倍;然而,由于整個社會的勞動產出如此巨大,以至每個人都得到豐富的供應。而且任何一個工人,即使是最貧窮低下的,只要勤儉,就會比任何野蠻人享有更多的生活必需品與便利品。

本書的第一卷就在研究勞動生產力得到改善的原因,以及勞動產出在社會各階層與不同條件的人民之間,自然而然分配的次序。

任何國家不管實際上以怎樣的技巧、熟練度與判斷力應用在勞動上,每年產出的多寡,在該技巧、熟練度與判斷力既定不變的情況下,勢必取決于全國勞動人口中,每年從事有用勞動的比例。下文會說明,不管在什麼地方,有用的生產性勞動人數,都取決于推動這種勞動工作的資本數量和資本實際的使用方式。因此,本書第二卷將說明資本的性質,資本逐漸累積的方式,以及資本使用方式不同,所推動的勞動數量又會有何不同。

一些應用在勞動上的技巧、熟練度與判斷力各方面都算得上相當進步的國家,已有一段時日在一般性的勞動管理或引導上,采取了大不相同的政策;而現在看來,那些策略並非全然有利于增加勞動產出數量。有些國家的政策特別鼓勵鄉村產業,有些國家則非常鼓勵城市產業。幾乎沒有任何國家對每種產業都一視同仁,不偏不倚。自從羅馬帝國覆亡之後,歐洲各國的政策對手工藝業、制造業和商業等城市產業有利的程度,一直優于農業這種鄉村產業。本書第三卷將嘗試說明這種政策的由來。

雖然這種種不同的政策,剛開始也許是特殊階級基于私利與偏見所推動的,當初不僅完全不顧,也完全不知道,它們對一般人民的福祉會造成什麼後果;然而這些政策後來卻產生了許多大不相同的政治經濟學說,其中有些夸大城市產業的重要性,另外有些則夸大鄉村產業。那些學說不僅對學者的意見相當有影響,而且也往往左右了君主與國家的政策。在本書第四卷,我將盡可能周詳解釋這些不同的學說,以及它們在不同時代與國家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本書前四卷的主旨在于,解釋全體國民收入的根本來源是什麼,以及就不同的時代與國家,說明每年供應全體國民消費的那些資本儲備的性質。本書第五卷,也是最後一卷,則是討論君主或政府的收入。在這一卷里,我將努力說明(1)哪些是君主或政府的必要費用;在這些費用當中,哪些該由社會一般人民的奉獻來支應;哪些則該由特別的社會團體或個人來承擔。(2)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可以讓一般社會成員為整個社會應該承擔的費用做出奉獻;這些方法分別有哪些重要的優缺點。(3)最後一點則是要說明,究竟是什麼理由和原因,使得幾乎所有現代政府都把這種收入的一部分拿去抵押(或者簡單地說,幾乎所有現代政府都舉債度日);而那種債務,對整個社會的真實財富,亦即對整個社會土地與勞動每年的產出,會造成什麼影響。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