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魏建功先生500余萬字的學術論著中精選出19篇近30萬字論文代表作,按照其研究方向,分為音韻學、漢字改革與字典編纂、文學;民俗學、在台灣推行“國語”的理論與實踐、人文學術史和大學語文教學等七組;並加以導讀,力圖展示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力、卓越的學術創見和鮮明的學術特色。
魏建功(1901—1980),江蘇省如皋縣(今屬海安縣)人。我國現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民間文學的拓荒者。在音韻學、漢字改革、漢語規範化和辭書編纂等方面卓有建樹。主要著作有《古音系研究》、《十韻匯編》(合作)等,主編《新華字典》(第一版),參與制定漢字簡化方案,參訂《漢語成語小詞典》。主要論文有《古陰陽入三聲考》、《黟縣方音調查錄》,《吳歌聲韻類》、《唐宋兩系韻書體制之演變》、《論切韻系的韻書》、《故宮完整本王仁昀(刊謬補缺切韻>續論之甲》、《張洵如〈北平音系十三轍〉序》、《古音學上的大辯論——〈歌︰圮負虞模古讀考〉引起的問題》等。
目錄
那些日漸清晰的足跡(代序)
前言
第一組︰音韻學研究
研究古音系的條件——《古音系研究》第五章
論《切韻》系的韻書——《十韻匯編》序文
張洵如《北平音系十三轍序》
第二組︰漢字改革與字典編纂研究
讀《帝與天》
漢字簡化的歷史意義和漢字簡化的歷史基礎
關于詞典編選問題致曹先擢同志的兩封信
第三組︰文學研究
《邶風 靜女》的討論
論文學體制所以演變之原則
第四組︰民俗學研究
收集歌謠應全注音並標語調之提議
吳歌聲韻類
妙峰山進香調查專號卷頭語
第五組︰在台灣推行“國語”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國語運動在台灣的意義”申解
國立台灣大學一年級國語課程旨趣
第六組︰人物志(人文學術研究)
胡適之壽酒米糧庫
十年來半農先生的學術生活
回憶敬愛的老師錢玄同先生
憶三十年代的魯迅先生
繼往開來出力多——在紀念羅莘田先生座談會上的發言
第七組︰大學語文教學研究
致中文系教授會書
大學一年級國文的問題
魏建功先生學術年譜
前言
第一組︰音韻學研究
研究古音系的條件——《古音系研究》第五章
論《切韻》系的韻書——《十韻匯編》序文
張洵如《北平音系十三轍序》
第二組︰漢字改革與字典編纂研究
讀《帝與天》
漢字簡化的歷史意義和漢字簡化的歷史基礎
關于詞典編選問題致曹先擢同志的兩封信
第三組︰文學研究
《邶風 靜女》的討論
論文學體制所以演變之原則
第四組︰民俗學研究
收集歌謠應全注音並標語調之提議
吳歌聲韻類
妙峰山進香調查專號卷頭語
第五組︰在台灣推行“國語”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國語運動在台灣的意義”申解
國立台灣大學一年級國語課程旨趣
第六組︰人物志(人文學術研究)
胡適之壽酒米糧庫
十年來半農先生的學術生活
回憶敬愛的老師錢玄同先生
憶三十年代的魯迅先生
繼往開來出力多——在紀念羅莘田先生座談會上的發言
第七組︰大學語文教學研究
致中文系教授會書
大學一年級國文的問題
魏建功先生學術年譜
序
隨著時光流逝,前輩們漸行漸遠,其足跡本該日漸模糊才是︰可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有心人的不斷追憶與闡釋,加上學術史眼光的燭照,那些上下求索、堅定前行的身影與足跡,不但沒有泯滅,反而變得日漸清晰。
為什麼?道理很簡單,距離太近,難辨清濁與高低︰大風揚塵,剩下來的,方才是“真金子”。今日活躍在舞台中心的,二十年後、五十年後、一百年後,是否還能常被學界記憶,很難說。作為讀者,或許眼前浮雲太厚,遮蔽了你我的視線;或許觀察角度不對,限制了你我的眼光。借用魯迅的話,“偉大也要有人懂”。就像今天學界紛紛傳誦王國維、陳寅恪,二十年前可不是這樣。在這個意義上,時間是最好的裁判,不管多厚的油彩,總會有剝落的時候,那時,什麼是“生命之真”,何者為學術史上的“關鍵時刻”,方才一目了然。
當然,這里有個前提,那就是,對于那些曾經作出若干貢獻的先行者,後人須保有足夠的敬意與同情。十五年前,我寫《與學者結緣》,提及“並非每個文人都經得起‘閱讀’,學者自然也不例外。在覓到一本絕妙好書的同時,遭遇值得再三品味的學者,實在是一種幸運”。所謂“結緣”,除了討論學理是非,更希望兼及人格魅力。在我看來,與第一流學者——尤其是有思想家氣質的學者“結緣”,是一種提高自己趣味與境界的“捷徑”。舉例來說,從事現代文學或現代思想研究的,多願意與魯迅“結緣”,就因其有助于心靈的淨化與精神的提升。
對于學生來說,與第一流學者的“結緣”是在課堂。他們直接面對、且日後追懷不已的,並非那些枯燥無味的“課程表”,而是曾生氣勃勃地活躍在講台上的教授們——20世紀中國的“大歷史”、此時此地的“小環境”,講授者個人的學識與才情,與作為听眾的學生們共同釀造了諸多充滿靈氣、變化莫測、讓後世讀者追懷不已的“文學課堂”。
如此說來,後人論及某某教授,只談“學問”大小,而不關心其“教學”好壞,這其實是偏頗的。沒有錄音錄像設備,所謂北大課堂上黃侃如何狂放,黃節怎麼深沉,還有魯迅的借題發揮等,所有這些,都只能借助當事人或旁觀者的“言說”。即便窮盡所有存世史料,也無法完整地“重建現場”;但搜集、稽考並解讀這些零星史料,還是有助于我們“進人歷史”。 ‧
時人談論大學,喜歡引梅貽琦半個多世紀前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何為大師,除了學問淵深,還有人格魅力。記得魯迅《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有這麼一句話︰“先生的音容笑貌,還在目前,而所講的《說文解字》,卻一句也不記得了。”其實,對于很多老學生來說,走出校門,讓你獲益無窮、一輩子無法忘懷的,不是具體的專業知識,而是教授們的言談舉止,即所謂“先生的音容笑貌”是也。在我看來,那些課堂內外的朗朗笑聲,那些師生間真誠的精神對話,才是最最要緊的。
除了井然有序、正襟危坐的“學術史”,那些雋永的學人“側影”與學界“閑話”,同樣值得珍惜。前者見其學養,後者顯出精神,長短厚薄間,互相呼應,方能顯示百年老系的“英雄本色”。老北大的中國文學門(系),有燦若繁星的名教授,若姚永樸、黃節、魯迅、劉師培、吳梅、周作人、黃侃、錢玄同、沈兼士、劉文典、楊振聲、胡適、劉半農、廢名、孫楷第、羅常培、俞平伯、羅庸、唐蘭、沈從文等(按生年排列,下同),這回就不說了,因其業績廣為人知;需要表彰的,是1952年院系調整後,長期執教于北大中文系的諸多先生。因為,正是他們的努力,奠定了今日北大中文系的根基。
有鑒于此,我們將推出“北大中文文庫”,選擇二十位已去世的北大中文系名教授(游國恩、楊晦、王力、魏建功、袁家驊、岑麒祥、浦江清、吳組緗、林庚、高名凱、季鎮淮、王瑤、周祖謨、陰法魯、朱德熙、林燾、陳貽杴、徐通鏘、金開誠、褚斌杰),為其編纂適合于大學生/研究生閱讀的“文選”,讓其與年輕一輩展開持久且深入的“對話”。此夕卜,還將刊行《我們的師長》、《我們的學友》、《我們的五院》、《我們的青春》、《我們的園地》、《我們的詩文》等散文隨筆集,獻給北大中文系百年慶典。也就是說,除了著述,還有課堂;除了教授,還有學生;除了學問,還有心情;除了大師之登高一呼,還有同事之配合默契;除了風和日麗時之引吭高歌,還有風雨如晦時的相濡以沫——這才是值得我們永遠追懷的“大學生活”。
……
為什麼?道理很簡單,距離太近,難辨清濁與高低︰大風揚塵,剩下來的,方才是“真金子”。今日活躍在舞台中心的,二十年後、五十年後、一百年後,是否還能常被學界記憶,很難說。作為讀者,或許眼前浮雲太厚,遮蔽了你我的視線;或許觀察角度不對,限制了你我的眼光。借用魯迅的話,“偉大也要有人懂”。就像今天學界紛紛傳誦王國維、陳寅恪,二十年前可不是這樣。在這個意義上,時間是最好的裁判,不管多厚的油彩,總會有剝落的時候,那時,什麼是“生命之真”,何者為學術史上的“關鍵時刻”,方才一目了然。
當然,這里有個前提,那就是,對于那些曾經作出若干貢獻的先行者,後人須保有足夠的敬意與同情。十五年前,我寫《與學者結緣》,提及“並非每個文人都經得起‘閱讀’,學者自然也不例外。在覓到一本絕妙好書的同時,遭遇值得再三品味的學者,實在是一種幸運”。所謂“結緣”,除了討論學理是非,更希望兼及人格魅力。在我看來,與第一流學者——尤其是有思想家氣質的學者“結緣”,是一種提高自己趣味與境界的“捷徑”。舉例來說,從事現代文學或現代思想研究的,多願意與魯迅“結緣”,就因其有助于心靈的淨化與精神的提升。
對于學生來說,與第一流學者的“結緣”是在課堂。他們直接面對、且日後追懷不已的,並非那些枯燥無味的“課程表”,而是曾生氣勃勃地活躍在講台上的教授們——20世紀中國的“大歷史”、此時此地的“小環境”,講授者個人的學識與才情,與作為听眾的學生們共同釀造了諸多充滿靈氣、變化莫測、讓後世讀者追懷不已的“文學課堂”。
如此說來,後人論及某某教授,只談“學問”大小,而不關心其“教學”好壞,這其實是偏頗的。沒有錄音錄像設備,所謂北大課堂上黃侃如何狂放,黃節怎麼深沉,還有魯迅的借題發揮等,所有這些,都只能借助當事人或旁觀者的“言說”。即便窮盡所有存世史料,也無法完整地“重建現場”;但搜集、稽考並解讀這些零星史料,還是有助于我們“進人歷史”。 ‧
時人談論大學,喜歡引梅貽琦半個多世紀前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何為大師,除了學問淵深,還有人格魅力。記得魯迅《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有這麼一句話︰“先生的音容笑貌,還在目前,而所講的《說文解字》,卻一句也不記得了。”其實,對于很多老學生來說,走出校門,讓你獲益無窮、一輩子無法忘懷的,不是具體的專業知識,而是教授們的言談舉止,即所謂“先生的音容笑貌”是也。在我看來,那些課堂內外的朗朗笑聲,那些師生間真誠的精神對話,才是最最要緊的。
除了井然有序、正襟危坐的“學術史”,那些雋永的學人“側影”與學界“閑話”,同樣值得珍惜。前者見其學養,後者顯出精神,長短厚薄間,互相呼應,方能顯示百年老系的“英雄本色”。老北大的中國文學門(系),有燦若繁星的名教授,若姚永樸、黃節、魯迅、劉師培、吳梅、周作人、黃侃、錢玄同、沈兼士、劉文典、楊振聲、胡適、劉半農、廢名、孫楷第、羅常培、俞平伯、羅庸、唐蘭、沈從文等(按生年排列,下同),這回就不說了,因其業績廣為人知;需要表彰的,是1952年院系調整後,長期執教于北大中文系的諸多先生。因為,正是他們的努力,奠定了今日北大中文系的根基。
有鑒于此,我們將推出“北大中文文庫”,選擇二十位已去世的北大中文系名教授(游國恩、楊晦、王力、魏建功、袁家驊、岑麒祥、浦江清、吳組緗、林庚、高名凱、季鎮淮、王瑤、周祖謨、陰法魯、朱德熙、林燾、陳貽杴、徐通鏘、金開誠、褚斌杰),為其編纂適合于大學生/研究生閱讀的“文選”,讓其與年輕一輩展開持久且深入的“對話”。此夕卜,還將刊行《我們的師長》、《我們的學友》、《我們的五院》、《我們的青春》、《我們的園地》、《我們的詩文》等散文隨筆集,獻給北大中文系百年慶典。也就是說,除了著述,還有課堂;除了教授,還有學生;除了學問,還有心情;除了大師之登高一呼,還有同事之配合默契;除了風和日麗時之引吭高歌,還有風雨如晦時的相濡以沫——這才是值得我們永遠追懷的“大學生活”。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