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中國特定的歷史場域中,“漢字革命”是中國文化/文學現代性的起源語境。通過對清末民初、五四前後以及1930-40年代三個橫截面的歷時考察,論著展示了近代中國語文變革之“超越”與“否定”的激進特征及成因。持續百年的“漢字革命”是在“民族”與“民主”兩大推力之下完成的,始終存在著歐化與中國化、普遍性與地方性的基本矛盾,這些問題同時也是中國現代文化/文學發展的基本張力。“漢字革命”與現代文化/文學互借資源,互為動力,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現代性的特殊景觀。
趙黎明,男,漢族,湖北宜城人,2006年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2008年蘇州大學中文系博士後出站,現為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二站博士後。系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興趣為現代語言文化思潮、古今詩論、當代作家評論等。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另有新詩作品數十件散見于《星星》詩刊、《人民文學》等報刊。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語文變革運動
第一節 清末文改運動的世俗化趨向與古代文化的現代轉型
一、突破漢字神聖光環,確認漢字世俗價值
二、以“器用”眼光重新審視漢字本質特征以及功能
三、文字變革與民族文化現代轉型
第二節 清末語言變革的文化道路(之一)
一、“語言文字亡則種性失”
二、明“古韻”、去“夷音”、揚“夏聲”
三、“萬殊”與“齊一”
第三節 語文變革的文化道路(之二)
一、“萬國新語”,“亦即大同主義實行之張本也”
二、“非科學時代之文字”與“科學世界之思想與事物”
三、“以進化淘汰之例,惟良者存,故支那文字應革命”
第四節 多元沖擊與文言文的危機
一、白話報︰“使我們看出了古文之無聊”
二、新文體︰“距完全用白話也只一步之差”
三、通俗小說與“新式國語化”白話
四、晚清翻譯文與桐城“義法”的崩壞
第二章 五四前後的語文變革運動
第一節 “漢字革命”理論及其激進主義文化策略
一、廢除漢字︰“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
二、“要想立國于二十世紀,還是少保存些國魂國粹的好”
三、“用石條壓駝背的醫法”︰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激進文化策略
第二節 工具革命︰“活”與“死”的實用辯證法
一、“文學革命全是文學工具的革命”
二、“死文字決不能產生活文學”
三、“居今日而言文學改良,當注重‘歷史的文學觀念’”
第三節 歌謠方言研究與“文學國語”的民族性訴求
一、“在這些歌謠之上,一種新的民族的詩,也許能產生出來”
二、“他能暗中摸索,去尋求中國語言的‘心”’
三、方言文學︰“最便宜的工具畢竟是‘母舌’”
第四節 “實驗的精神”與“文學的國語”建設
一、“若是大家都肯‘嘗試’,那麼必定‘成功’”
二、“要國語革命,惟有努力從事于新文學的創作”
三、“要作先鋒去打這座未投降的堡壘︰就要用全力去試做白話詩”
四、“提倡國語的文學,把白話作為求高等文化、高等知識的媒介”
五、“文學是用國語寫的,國語是寫文學的語言”
第三章 30年代的語文變革運動
第一節 “為漢字而犧牲我們呢,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
一、“大眾語的建立,如果不和拉丁化問題聯系著提出,是永遠得不到結果的”
二、“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三、“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四、拉丁化的傳入與在國內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 “大眾語”︰五四白話文精英色彩的祛除
一、對五四白話文精英色彩的反思
二、大眾語被賦予的草根屬性
三、“不能不批判地接受白話中那接近大眾語的一切”
四、“把土語方言演成文字,就可以成為大眾語文了嗎?”
第三節 “我們是誰”
一、“‘第三等人’反封建虎頭蛇尾,大眾語建設還能依靠這個階級嗎?”
二、“文化革命的任務,只有勞苦大眾自己才能完成”
三、“大眾其實有‘理想大眾’和‘現實大眾’的區別”
第四節 五四批判與“文腔革命”
一、對五四白話文運動的批判
二、“文腔革命”
三、歐化問題
第四章 40年代的語文變革運動
第一節 “新文字”在陝甘寧邊區的試煉
第二節 民間語言、人民本位與知識分子的接受焦慮
一、“民間語言,是民族形式的真正的中心源泉”
二、“亭子式語言”與“大眾口頭語”
三、“舊瓶”與“新酒”;“新形式”與“舊形式”
四、“歐化”與“民族化”
第三節 五四傳統、主觀精神與語言現實主義
一、“語言”與“現實主義”
二、語言︰能否反映“活的生活樣相”
三、語言與民族形式︰能否反映“活的民族現實”
四、民間形式(語言)︰“封建意識體化在生活樣相里面”
第四節 從書面範式到口頭範式︰民族解放洪流中的文學遷移
第五章 “漢字革命”的外部動力與內在張力
第一節 “漢字革命”與“中國”想象
一、晚清到五四︰語文運動與多樣的“中國”
二、20世紀20年代︰語文運動與現代民族國家意識
三、30__40年代︰語文運動與民族解放
第二節 “漢字革命”與“德莫克拉西”
一、清末民初︰漢字改革與大眾啟蒙
二、五四時期︰漢字改革與“平民主義”
三、30年代︰拉丁化與普羅運動
四、40年代︰新文字運動與“人民”的崛起
第三節 現代民族共同語之普遍性與地方性關系變奏
一、清末到五四︰“方言”的發現與“國語”的構建
二、30年代︰“方音”與“普通話”的緊張與對話
三、抗戰到建國︰方言文藝及其“全國性”轉化
四、新中國成立︰普通話的推廣
第四節 歐化‧現代化‧民族化
一、清末民初︰“歐、和”語言與中國語文的“化合”
二、五四時期︰“歐化”就是“世界化”、“現代化”
三、30年代︰歐化的資產階級化與無產階級化之爭
四、40年代︰“民族形式”與“歐化”的緊張
結語︰“漢字革命”與現代文學的整體性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語文變革運動
第一節 清末文改運動的世俗化趨向與古代文化的現代轉型
一、突破漢字神聖光環,確認漢字世俗價值
二、以“器用”眼光重新審視漢字本質特征以及功能
三、文字變革與民族文化現代轉型
第二節 清末語言變革的文化道路(之一)
一、“語言文字亡則種性失”
二、明“古韻”、去“夷音”、揚“夏聲”
三、“萬殊”與“齊一”
第三節 語文變革的文化道路(之二)
一、“萬國新語”,“亦即大同主義實行之張本也”
二、“非科學時代之文字”與“科學世界之思想與事物”
三、“以進化淘汰之例,惟良者存,故支那文字應革命”
第四節 多元沖擊與文言文的危機
一、白話報︰“使我們看出了古文之無聊”
二、新文體︰“距完全用白話也只一步之差”
三、通俗小說與“新式國語化”白話
四、晚清翻譯文與桐城“義法”的崩壞
第二章 五四前後的語文變革運動
第一節 “漢字革命”理論及其激進主義文化策略
一、廢除漢字︰“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
二、“要想立國于二十世紀,還是少保存些國魂國粹的好”
三、“用石條壓駝背的醫法”︰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激進文化策略
第二節 工具革命︰“活”與“死”的實用辯證法
一、“文學革命全是文學工具的革命”
二、“死文字決不能產生活文學”
三、“居今日而言文學改良,當注重‘歷史的文學觀念’”
第三節 歌謠方言研究與“文學國語”的民族性訴求
一、“在這些歌謠之上,一種新的民族的詩,也許能產生出來”
二、“他能暗中摸索,去尋求中國語言的‘心”’
三、方言文學︰“最便宜的工具畢竟是‘母舌’”
第四節 “實驗的精神”與“文學的國語”建設
一、“若是大家都肯‘嘗試’,那麼必定‘成功’”
二、“要國語革命,惟有努力從事于新文學的創作”
三、“要作先鋒去打這座未投降的堡壘︰就要用全力去試做白話詩”
四、“提倡國語的文學,把白話作為求高等文化、高等知識的媒介”
五、“文學是用國語寫的,國語是寫文學的語言”
第三章 30年代的語文變革運動
第一節 “為漢字而犧牲我們呢,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
一、“大眾語的建立,如果不和拉丁化問題聯系著提出,是永遠得不到結果的”
二、“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三、“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四、拉丁化的傳入與在國內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 “大眾語”︰五四白話文精英色彩的祛除
一、對五四白話文精英色彩的反思
二、大眾語被賦予的草根屬性
三、“不能不批判地接受白話中那接近大眾語的一切”
四、“把土語方言演成文字,就可以成為大眾語文了嗎?”
第三節 “我們是誰”
一、“‘第三等人’反封建虎頭蛇尾,大眾語建設還能依靠這個階級嗎?”
二、“文化革命的任務,只有勞苦大眾自己才能完成”
三、“大眾其實有‘理想大眾’和‘現實大眾’的區別”
第四節 五四批判與“文腔革命”
一、對五四白話文運動的批判
二、“文腔革命”
三、歐化問題
第四章 40年代的語文變革運動
第一節 “新文字”在陝甘寧邊區的試煉
第二節 民間語言、人民本位與知識分子的接受焦慮
一、“民間語言,是民族形式的真正的中心源泉”
二、“亭子式語言”與“大眾口頭語”
三、“舊瓶”與“新酒”;“新形式”與“舊形式”
四、“歐化”與“民族化”
第三節 五四傳統、主觀精神與語言現實主義
一、“語言”與“現實主義”
二、語言︰能否反映“活的生活樣相”
三、語言與民族形式︰能否反映“活的民族現實”
四、民間形式(語言)︰“封建意識體化在生活樣相里面”
第四節 從書面範式到口頭範式︰民族解放洪流中的文學遷移
第五章 “漢字革命”的外部動力與內在張力
第一節 “漢字革命”與“中國”想象
一、晚清到五四︰語文運動與多樣的“中國”
二、20世紀20年代︰語文運動與現代民族國家意識
三、30__40年代︰語文運動與民族解放
第二節 “漢字革命”與“德莫克拉西”
一、清末民初︰漢字改革與大眾啟蒙
二、五四時期︰漢字改革與“平民主義”
三、30年代︰拉丁化與普羅運動
四、40年代︰新文字運動與“人民”的崛起
第三節 現代民族共同語之普遍性與地方性關系變奏
一、清末到五四︰“方言”的發現與“國語”的構建
二、30年代︰“方音”與“普通話”的緊張與對話
三、抗戰到建國︰方言文藝及其“全國性”轉化
四、新中國成立︰普通話的推廣
第四節 歐化‧現代化‧民族化
一、清末民初︰“歐、和”語言與中國語文的“化合”
二、五四時期︰“歐化”就是“世界化”、“現代化”
三、30年代︰歐化的資產階級化與無產階級化之爭
四、40年代︰“民族形式”與“歐化”的緊張
結語︰“漢字革命”與現代文學的整體性
參考文獻
後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