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打擊樂演奏專業在我國音樂藝術院校作為獨立專業設置,始于20世紀60年代,至今已有四十多年歷史。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民族打擊樂藝術在創作、演奏、教學、科研、樂器制作以及傳承與發展等多方面均有長足進步,其中,作為培養專門人才的教學領域功不可沒。然而,教材建設進度緩慢、可選用教材數目匱乏等現狀,已經成為阻礙教學和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被認可並廣泛應用的民族打擊樂教材屈指可數,這對于專業的教學與發展十分不利,為此,呼吁從事中國民族打擊樂教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盡快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多寫書、快出書,以保證這一專業正常教學與全面發展的需要。由本人編寫的《中國鼓練習曲》的問世,希望能為這一不利局面的改善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中國鼓練習曲》分三部分內容︰上篇、下篇、附。上篇為大鼓(大堂鼓)練習曲,共有二十五首,內容包括基礎節奏、節拍;較復雜節奏、節拍;滾奏和演奏技法練習。下篇是排鼓練習曲,共有二十首,內容有兩個至五個鼓的音位與節奏練習,之後附有十四首大鼓(大堂鼓)二重奏練習曲。這本教材與《中國打擊樂教程》(一)、(二)是配套練習,使學生在學習與掌握大鼓(大堂鼓)和排鼓的各種基本練習的基礎上,在練習曲方面得到量化的訓練。另外,十四首大鼓(大堂鼓)二重奏練習曲是本教材的亮點之一,通過對這些內容的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的重奏意識。需要強調的是,每一首曲目都必須按“提示與要求”和“練習重點”的要求反復練習,在“手法”應用上力求多變,以達到舉一反三、以點帶面的練習效果,在節奏與節拍、力度與速度、演奏技法與手法、音色與藝術表現等方面得到充分練習與全面提高。
本教材內容適合于具備一定演奏程度的專業學生和業余愛好者使用。本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對節奏、節拍練習,滾奏和各種演奏技法應用的練習,掌握中國鼓(大鼓、大堂鼓、排鼓)的演奏特點,打下扎實的基本功,具備良好的技術和藝術表現能力,為演奏不同形式的作品做好鋪墊。
本教材內容基本為原創,在節奏語言與風格方面力求適合于中國鼓演奏的“本土化”內容,同時也吸收了一些中國傳統音樂中不多見的、帶有西方音樂風格的節奏與節拍(如三連音,8/7、8/5節拍),以達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中西兼顧”的學習目的。
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得到方國慶、李真貴、王建華、張列、劉剛等打擊樂前輩、專家、老師和同行的大力支持與指導,在此表示衷心感謝。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教材中難免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本書是《中國打擊樂教程‧三(附贈MP3)》。
目錄
上篇 大鼓(大堂鼓)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第四首
第五首
第六首
第七首
第八首
第九首
第十首
第十一首
第十二首
第十三首
第十四首
第十五首
第十六首
第十七首
第十八首
第十九首
第二十首
第二十一首
第二十二首
第二十三首
第二十四首
第二十五首
下篇 排鼓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第四首
第五首
第六首
第七首
第八首
第九首
第十首
第十一首
第十二首
第十三首
第十四首
第十五首
第十六首
第十七首
第十八首
第十九首
第二十首
附︰中國大鼓(大堂鼓)二重奏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第四首
第五首
第六首
第七首
第八首
第九首
第十首
第十一首
第十二首
第十三首
第十四首
附錄一︰大堂鼓演奏技法符號與注釋說明
附錄二︰常用音樂術語及記譜法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第四首
第五首
第六首
第七首
第八首
第九首
第十首
第十一首
第十二首
第十三首
第十四首
第十五首
第十六首
第十七首
第十八首
第十九首
第二十首
第二十一首
第二十二首
第二十三首
第二十四首
第二十五首
下篇 排鼓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第四首
第五首
第六首
第七首
第八首
第九首
第十首
第十一首
第十二首
第十三首
第十四首
第十五首
第十六首
第十七首
第十八首
第十九首
第二十首
附︰中國大鼓(大堂鼓)二重奏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第四首
第五首
第六首
第七首
第八首
第九首
第十首
第十一首
第十二首
第十三首
第十四首
附錄一︰大堂鼓演奏技法符號與注釋說明
附錄二︰常用音樂術語及記譜法
序
中國民族(傳統)音樂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歷代文人雅士、民間藝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它種類繁多,積澱豐厚,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族音樂長期以來主要以口傳心授的模式,在民間、宮廷、宗教和文人群體中傳承。進入20世紀後,整個中國社會進行變革,民族音樂的生存環境也產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尤其是高等專業藝術院校,已經成為傳承、發展民族音樂的一個重要載體。高校音樂藝術院校的民族音樂教學建設,要落實在課程建設上。在它的背後.需要一整套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尤其是系統的教材來支撐,並且通過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才能構建音樂教學體系,使得民族音樂在高校乃至更廣的範圍內推廣。
中國音樂學院作為國內唯一一所專門從事民族音樂教學和科研的高等音樂學府,肩負著振興民族音樂、推動“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建設的歷史重任。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之際,我們編纂了這套《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與教學系列叢書》,包括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民族器樂、民族聲樂等方面的研究、創作成果和教材,向學界陸續推出。例如,作為先期工程的民族器樂教材部分,由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的教授.副教授們結合自身多年教學實踐和心得積累,通過廣泛調研、協同攻關完成。與以往的民族器樂教材相比.這些教材更加注重規範化和系統性。民族器樂的演奏需要嫻熟、嚴謹的技術訓練作為支撐,書中收入的樂曲主要為練習曲或技術訓練作品,可以集中解決民族器樂演奏中的技巧訓練問題。無論是笛子、嗩吶、三弦,還是打擊樂專業的學生,通過該教材的系統學習與訓練.能夠基本解決該專業樂器的主要技術問題。這無疑可以進一步完善民族器樂循序漸進的科學訓練方法。
另外,強調原創性也是該套叢書的突出特點,書中所使用的實鍘大部分由作者創作。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其多為叢書作者常年教學、演奏心血的結晶,有著很高的學術性和實用價值。
高等藝術院校作為專門培養“高精尖”音樂人才的場所,在全國音樂藝術教育領域起著引領作用。我們希望這套《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與教學系列叢書》,能夠為高校民族音樂的傳承、教學、傳播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能夠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探索和建立貢獻出一份力量。
趙塔里木
2009年10月
民族音樂長期以來主要以口傳心授的模式,在民間、宮廷、宗教和文人群體中傳承。進入20世紀後,整個中國社會進行變革,民族音樂的生存環境也產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尤其是高等專業藝術院校,已經成為傳承、發展民族音樂的一個重要載體。高校音樂藝術院校的民族音樂教學建設,要落實在課程建設上。在它的背後.需要一整套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尤其是系統的教材來支撐,並且通過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才能構建音樂教學體系,使得民族音樂在高校乃至更廣的範圍內推廣。
中國音樂學院作為國內唯一一所專門從事民族音樂教學和科研的高等音樂學府,肩負著振興民族音樂、推動“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建設的歷史重任。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之際,我們編纂了這套《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與教學系列叢書》,包括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民族器樂、民族聲樂等方面的研究、創作成果和教材,向學界陸續推出。例如,作為先期工程的民族器樂教材部分,由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的教授.副教授們結合自身多年教學實踐和心得積累,通過廣泛調研、協同攻關完成。與以往的民族器樂教材相比.這些教材更加注重規範化和系統性。民族器樂的演奏需要嫻熟、嚴謹的技術訓練作為支撐,書中收入的樂曲主要為練習曲或技術訓練作品,可以集中解決民族器樂演奏中的技巧訓練問題。無論是笛子、嗩吶、三弦,還是打擊樂專業的學生,通過該教材的系統學習與訓練.能夠基本解決該專業樂器的主要技術問題。這無疑可以進一步完善民族器樂循序漸進的科學訓練方法。
另外,強調原創性也是該套叢書的突出特點,書中所使用的實鍘大部分由作者創作。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其多為叢書作者常年教學、演奏心血的結晶,有著很高的學術性和實用價值。
高等藝術院校作為專門培養“高精尖”音樂人才的場所,在全國音樂藝術教育領域起著引領作用。我們希望這套《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與教學系列叢書》,能夠為高校民族音樂的傳承、教學、傳播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能夠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探索和建立貢獻出一份力量。
趙塔里木
2009年10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