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與社會理論

身體與社會理論
定價:168
NT $ 146
 

內容簡介

在當代消費社會,身體越來越成為現代人自我認同的核心,身體問題在西方社會文化理論中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作為西方身體社會學領域的一本代表作,本書縱覽該研究領域諸多研究路徑的長短優劣,全面展現各路發展如何推動身體成為突破場所,探尋晚近來自女性主義、現象學、行動導向思路的身體研究,考察“身體規劃”、“身體面具”和“身體潛勢”等方面最新論述,分析身體與自我認同之間關系,提出了整合論的身體觀,對國內相關領域研究具有較大參考與啟發價值。
 

目錄

致謝
新版序
第一章 序論
第二章 社會學研究中的身體
第三章 自然主義的身體觀
第四章 社會建構論的身體觀
第五章 身體與社會不平等
第六章 身體與身體資本
第七章 文明化身體
第八章 身體、自我認同與死亡
第九章 結語
新版補論 具身體現、認同與理論
參考文獻
中外專名索引
 

《身體與社會理論》初版刊行十年來,研究具身體現(embodiment)的新著層出不窮,蔚為壯觀。如今再也不可能將有關這一主題的研究視為滿足好奇心的奢侈玩意兒,發落到那些“奇特”話題的行列,間或引起社會學想象力的外緣的關注。身體已經進入了學術分析的核心,反映出它在社會和文化維度上的重要意涵。“身體研究”(body studies)這塊領域原本就健康有益,蓬勃發展,又受到有關具身體現的各式分析的大力補充,後者橫跨了越來越多的學科,包括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文化研究、運動與休閑研究、哲學乃至神學與宗教研究。身體這個主題充當著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激發點,在對于社會學傳統的主流考察中,已經被承認是一股值得重視的發展趨勢(例見Levine,1995)。而在那些探討人類行動的創造性、研究人類境況(human condition)的一般性社會理論中,它也有奠基性的地位(例見Archer,2000;Joas,1996)。這些例證都從正面展示了身體對于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的意涵,但同樣重要的是,有些理論老想著繞過闡述人的具身特性來說明社會行動,就會面臨難以解決的問題。理性選擇理論就特別貼切地例證了這種現象。不管是美國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社會學還是其他社會科學,這種理論都有廣泛的影響,但對于人在身體維度上的構成,它卻做出了一系列站不住腳的假設,並因此黯然失色(Shilling andMellor,2001)。

不過,在身體研究這一廣闊領域中,縱然新作迭現,勢頭洶涌,卻並沒有使該主題的早期關鍵文本變得無足掛齒。除了布賴恩‧S.特納的《身體與社會》(Tumor,1984),像保羅‧赫斯特與潘尼‧伍利的《社會關系與人的屬性》(Hirstand Woolley,1982),彼得‧弗羅因德的《文明化身體》(Freund,1982),還有約翰‧奧尼爾的《身體五態》(O’Neill,1985),都有著重要的洞見與分析,在這個領域依然沒有過時。從身體對于治理的重要意義,生物學、生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關系,社會關系對于健康與疾病的影響,到身體的符號意義,他們各自討論的這些東西,依然能夠給予我們不少教益。正是在這樣一些研究的背景下,我在本書初版中力圖界認出一塊方興未艾的身體研究領域,並基于這些著述的見解,以及尚待充分挖掘與該領域關聯的一批古典思想家和當代思想家的作品的洞察,摸索出一套研究具身體現的寬廣思路。

我如今借助該領域的後續發展,再來重讀《身體與社會理論》的初版,並不打算改變自己覺得對身體研究領域仍然有價值的東西。比如說,自然主義的身體觀(參看第三章)遠遠談不上危害不再,而是在某些人的激勵下重獲動力,在他們眼里,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me Project)能夠揭示我們的身體的基因構成如何決定著我們的特性/身份/認同(identity)與命運。如今依然需要去揭示這類思維的局限性,證明社會性過程融入了人的進化,並繼續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21世紀出生的人的健康、幸福與生命機會。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