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承論與鄉土生活研究法

民間傳承論與鄉土生活研究法
定價:210
NT $ 183
 

內容簡介

本書為“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的兩本概論書《民間傳承論》、《鄉土生活研究法》的中文合譯本。

其中《民間傳承論》是柳田國男系統闡述民俗學理論方法的著作,書中對民俗學的意義、特色、研究方法、研究對象、民俗資料的分類、內容等作了詳盡的說明,體系嚴整。《鄉土生活研究法》,同樣以方法論為主要內容,但面向一般讀者的概論性性質更為突出,對“救世助人”這一民俗學的社會使命的強調也更為明確。
 

目錄

民間傳承論
第一章 一國民俗學
一 凡俗知識的研究
二 新學問的成長
三 人類學的發展
四 今日之史學
五 folklore的內容
第二章 殊俗志的新使命
一 現存土俗志的價值
二 ethnography和folklore
三 習俗進化的印記
四 日本的土俗調查
五 邁向世界民俗學之路
第三章 文學記錄產生之前
一 史學的局限性
二 考古學再考
三 文明國探險
四 論起源論
五 我們的方法
第四章 鄉土研究的意義
一 采集技術的問題
二 所謂劃地主義
三 雅俗都鄙
四 日本鄉土的特色
五 學問孤立的危險
第五章 文獻整理的準備工作
一 資料庫的迷宮化
二 記錄整理的呼聲
三 計劃記錄
四 偶然記錄
五 采集記錄
第六章 采集與分類
一 采集的方法
二 三部分類
三 分類的標準
四 索引和用語
五 預備演練
第七章 生活諸相
一 概說
二 兩種生活
三 新的交通
四 歷法與經驗
五 藝術的根源
六 游戲與玩具
第八章 言語藝術
一 新詞語的創造
二 諺語和比喻
三 念詞、謎語、童語
四 民謠
五 說唱
六 口傳故事
第九章 傳說和歷史故事
一 傳說概論
二 傳說的合理化
三 傳說的形式問題
四 神話的原型
五 傳說、歷史故事的承載者
六 世相傳言
第十章 心意現象
一 概說
二 知識和技術
三 興趣、愛憎和死後的問題
四 前代知識的觀測
五 咒術、禁忌
六 心意研究的重要性
鄉土生活研究法
總論
第一章 鄉土研究與文獻史料
文字史料
史料的擴展
新資料
folklore的寶島
第二章 資料采集
世間的推移
文書史料的局限
此前的采集記錄
今後的采集
第三章 外國的民俗研究
英國、德國與法國
學問的自他、內外兩種潮流
學問的相互映發
第四章 我國鄉土研究的沿革
此種學風的萌芽
計劃采集的嘗試
弱點的模仿
新風氣的黎明
新運動的醞釀
第五章 新國學
相互聯絡與比較調查
遠方的一致
利他平等
以解答現實的疑問為目標
虛心坦懷的態度
了解自身的願望
民俗資料分類
民俗資料分類的方針
第一部 有形文化
一 住宅
二 服裝
三 食物
四 資料獲取的方法
五 交易
六 勞動
七 村落
八 互助組織
九 家、親族
十 婚姻
十一 出生
十二 災厄
十三 葬禮
十四 歲時
十五 祭神
十六 佔卜、咒術
十七 舞蹈
十八 競技
十九 兒童游戲與玩具
第二部 語言藝術
一 造新詞
二 新語句
三 諺語
四 謎語
五 祈禱語
六 童謠
七 歌謠
八 說書、口傳故事、傳說
第三部 心意現象
一、知識
二、生活技術
三、生活目的
結語
柳田國男略年譜
 

本叢書共三卷,精選了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及其弟子在方法和內容上都有重要意義的文獻,譯成中文出版。希望能夠成為關心日本民俗學的中國朋友,以及在中國從事民俗學研究的學者及學生們的他山之石。

日本的民俗學大約形成于百年之前。在18世紀,探究日本特有之文化的“國學”,以及19世紀後半由歐洲引進的人類學的“土俗研究”,可以說是日本民俗學的兩大源頭。但真正意義上的民俗學,卻始自柳田國男1908年夏對九州地區山間村落的刀耕火種及原始狩獵方法進行的調查,以及同年秋他從出生于東北的一個青年那里收集流傳于當地的種種奇聞逸話。後來,柳田與聚集于其門下的青年才俊們一起建立了民俗學研究組織,開展了研究活動。日本民俗學就這樣作為“在野之學”發展起來。民俗學進入大學殿堂,是1958年以後的事。在其後的半個世紀中,日本民俗學變成了“象牙塔中的學問”。民俗學教育和研究基本上在大學中展開。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在日本學習民俗學,要理解民俗學的體系,只要去閱讀柳田國男的《鄉土生活研究法》或《民間傳承論》便可;而要研究具體問題,則去研習柳田國男論及這些問題的著作。可以說,民俗學的方法論凝縮于這兩部著作之中。1934年出版的《民間傳承論》,其基礎是前一年的9月起柳田每周在自己家中以其嫡系弟子為對象,做了前後三個月的專題講座。因此,其內容民俗學研究的專門性較強。與此相對,1935年出版的《鄉土生活研究法》,同樣以方法論為主要內容,但面向一般讀者的概論性性質更為突出,對“救世助人”這一民俗學的社會使命的強調也更為明確。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讀了這兩本書,便能夠理解民俗學。即使在現在,這兩本書也是了解柳田國男的學術理論,同時也是理解民俗學主要內容的基礎文獻。因此,本叢書將這兩冊書作為第一卷的內容。

第二卷是福田亞細男的《日本民俗學方法序說》。該書出版于1984年,那時民俗學教育及研究已經基本在大學進行。這部著作是民俗學逐步脫離柳田國男的影響,開始獨立發展的時期的成果。該書旨在通過對柳田國男民俗學理論的揚棄,探討民俗學成為有著獨立的研究對象及方法的獨立科學的可能性。因而一反之前學界對柳田單方面肯定的潮流,指出柳田的思想之中存在著的問題和弱點,希望民俗學能夠克服這些問題和弱點而走向成熟。書中有不少不足之處,但無疑顯示出了柳田以後的民俗學的風貌。

20世紀90年代以後,日本社會出現了急劇的變化,民俗學也在種種努力之下,向著新的階段邁進。年青一代的民俗學家們關心的課題更加廣泛,諸如城市化、人口的不均衡、環境污染、社會歧視、貧困、民族紛爭等問題都開始成為研究對象。課題、方法的多樣性使得這一時期的民俗學研究呈現出略顯混沌的景觀,但混沌之中也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第三卷則選取了這個時期論文中較為出色的一部分。

百年以來,日本民俗學積累了豐厚的研究成果,但讀者們會很容易地發現,日本民俗學與中國民俗學略有不同。19世紀中葉誕生于歐洲的民俗學,基本上是以故事、傳說、民謠、世相傳言等口頭傳承為研究對象的學問。無論是在其形成之初,還是現在,都是如此。因這一特點,我們不妨稱之為“口頭的民俗學”。不僅歐洲如此,美國也是一樣,中國民俗學中的這一傾向也很強。而日本民俗學的研究,以生產活動、衣食住行、人生禮儀、歲時年節、信仰等為調查研究的主要對象,可以稱之為“行為的民俗學”。雖然也記錄口頭的傳承,但視其為把握行為的手段,主要目的在于解明行為的歷史性發展和變遷。日本民俗學對田野調查十分重視。相信日本民俗學的這一特色,對中國民俗學也有借鑒作用。

我期待著中日兩國的民俗學學者,能夠相互借鑒,相互刺激,並將研究視野拓寬到整個東亞,同心協力,將民俗學建設成為順應21世紀時代潮流的學問。本叢書正是這樣一種嘗試。我衷心期待中國的學者和學生們能夠從本叢書中有所獲益。

福田亞細男
王京(譯)
2009年10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