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倡導的慈悲心、放下、舍得、包容、上進等觀念,永遠是我們應該深思並奉行的人生准則。在浮躁、瑣碎、焦慮的現代生活中,能讓人從中尋得自己的一間靜溫禪房,讓心靈得到寧靜。
鑒於此,筆者將法師對佛理的解析編撰成冊,讓更多人聆聽法師的教誨。本書從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對禪理的精辟見解入手,深層挖掘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並用一些經典故事加以闡釋,讓人們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狀態下,品味到禪帶來的心靈洗滌與智慧指引,解除疑惑,透悟人生。
目錄
第一章 知慈善愛,幸福一生
佛家弟子常念「我佛慈悲」,常懷悲憫之心則惡念不生,人便活得踏實、平和。善與惡、愛與仇在人心里此消彼長,人人都必須謹慎把持,以使佛心常駐。——聖嚴法師
• 用慈悲鑄造平安人生
• 善行必定有善報
• 布施,不是施舍
• 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
• 行孝悌者得人心
• 行善不必拘泥於表面形式
• 愛是世界的回音壁
• 愛與不愛只在一念間
• 朋友之愛貴乎知己
• 有一顆贊美他人的柔心
• 與人結怨,不如施恩
• 隨時開啟他人慈悲心
• 行善無所求,才能有功德
• 心懷感恩心不亂
• 待人莫失謙恭
第二章 心境自造,快樂常存
佛法中,將一切煩惱通稱為「毒」,分為貪、嗔、痴、慢、疑,共五毒。為人心做檢查時,是不是能以各種指數檢測中毒的程度?例如,以對所好之物染着的黏度,量測貪毒;以頭上光火的上升高度,量測嗔毒;以看待世事的顛倒角度,量測愚痴;以放大自我的倍數,量測驕慢……若超過標准指數,就得就醫了。——聖嚴法師
• 隨時除卻心靈的塵埃
• 寵辱不驚,隨緣生活
• 煩惱都是自找的
• 心清凈是幸福之源
• 只要心安,生活就有平安
• 不讓煩惱過夜
• 快樂,從心靈開始
• 無我之樂乃真樂
• 自由是有選擇
• 凡事都需量力而行
• 糊塗一點更快樂
第三章 修心定性,活出真實的自我
每個人都應捫心自問:我真的能夠認識自我嗎?我真的能夠做一個獨一無二的自我嗎?如果你不能認識自我,你又怎麼能夠認識他人和周圍的世界?如果你不能堅守自我,你存在的意義何在?——聖嚴法師
• 自命不凡不會有好結果
• 管得住自己,才能成得了大業
• 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我
• 心無旁騖,才能擺脫修行的羈絆
• 勇於接受批評,才能完善自我
• 要常為自己的過錯懺悔
• 不嫉妒,才能得救贖
• 卸去抱怨的心靈枷鎖
• 撕掉虛偽的面具
• 正確判斷並評價自己
• 放下你的優越感
第四章 提放自如,不必執著
習慣了「拿起」的人,讓他「放下」談何容易?況且,他能放下手上、肩上的重負,能放得下心里的牽絆嗎?「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欲求心靈解脫的人,須知「有舍有得,舍而后得」的人生道理。——聖嚴法師
• 人生是一道選擇題
• 會舍去才會活得瀟灑
• 舍與得互為因果
• 舍得是生活的兩面
• 不要為錯過了的懷有遺憾
• 做人不要太固執
• 只選適合自己的
• 何必盯着成功不放
• 無病就是最大的得
• 舍去包袱,人生才會輕松自在
• 學會去掉機心
第五章 減分欲望,多分滋味
在對欲望的追逐中,人們常感覺身心俱疲,卻又無法停下走向這個無底洞的腳步,正所謂「世味濃,不求忙而忙自至」。但忙來忙去,多的是更大的貪念和對心靈的負罪,少的是人生的真滋味。——聖嚴法師
• 知足,則幸福長存
• 欲望是無窮的,要學會放下
• 克制誘惑,回歸本我
• 少一分所求,多一分快樂
• 安貧樂道,知足常樂
• 拋開世俗的妄念,做真實的自己
• 珍惜擁有,一切都不必苛求
• 知足是幸福的起點
• 見好就收大智慧
• 讓心回到最初的澄澈
第六章 放寬心量,有情眾生
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我執,不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情都能看得開、看得淡、放得下,而且能夠包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偏見,當然就沒有煩惱了。——聖嚴法師
• 退一步會走得更遠
•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 量大則福大
• 寬恕別人,升華自己
• 賢者能容人之錯
• 不要固執地否定他人
• 忘記那些不快的記憶
• 贊美別人,就是肯定自己
• 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
• 傷害別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
• 遇謗不辯,沉默即寬容
• 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
• 先予后取,以退為進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第七章 心入佛門,一切明了
修學佛法,遵循佛陀的教法,可以徹底、根本地解決心病,進一步得到解脫;當五毒攻心時,善用正統清凈、智慧清涼的佛法,便能夠安撫人心,安定人心。——聖嚴法師
• 萬有皆從因緣生
• 重要的是心靈虔誠
• 用一顆佛心去看世界
• 佛就在我們身邊
• 心中有佛,處處是佛
• 眾生皆平等,人人能成佛
•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 人生處處有妙諦
• 千年暗室,一燈能破
• 看清生死,覺悟成佛
• 修行,需要信念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第八章 把握命運,自造福音
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你不必和因果爭吵,因果從來就不會誤人;你也不必和命運爭吵,命運是最公平的審判官。——聖嚴法師
• 坎坷能磨煉人的心智
• 活在當下,珍惜今天
• 命運要靠自己掌握
• 立即行動不拖延
• 歷經磨難,才能修成正果
• 做事需要直面困境的勇氣
•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路
• 永不喪失生活的勇氣
• 把絆腳石當做墊腳石
• 懶惰是貧窮的根源
佛家弟子常念「我佛慈悲」,常懷悲憫之心則惡念不生,人便活得踏實、平和。善與惡、愛與仇在人心里此消彼長,人人都必須謹慎把持,以使佛心常駐。——聖嚴法師
• 用慈悲鑄造平安人生
• 善行必定有善報
• 布施,不是施舍
• 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
• 行孝悌者得人心
• 行善不必拘泥於表面形式
• 愛是世界的回音壁
• 愛與不愛只在一念間
• 朋友之愛貴乎知己
• 有一顆贊美他人的柔心
• 與人結怨,不如施恩
• 隨時開啟他人慈悲心
• 行善無所求,才能有功德
• 心懷感恩心不亂
• 待人莫失謙恭
第二章 心境自造,快樂常存
佛法中,將一切煩惱通稱為「毒」,分為貪、嗔、痴、慢、疑,共五毒。為人心做檢查時,是不是能以各種指數檢測中毒的程度?例如,以對所好之物染着的黏度,量測貪毒;以頭上光火的上升高度,量測嗔毒;以看待世事的顛倒角度,量測愚痴;以放大自我的倍數,量測驕慢……若超過標准指數,就得就醫了。——聖嚴法師
• 隨時除卻心靈的塵埃
• 寵辱不驚,隨緣生活
• 煩惱都是自找的
• 心清凈是幸福之源
• 只要心安,生活就有平安
• 不讓煩惱過夜
• 快樂,從心靈開始
• 無我之樂乃真樂
• 自由是有選擇
• 凡事都需量力而行
• 糊塗一點更快樂
第三章 修心定性,活出真實的自我
每個人都應捫心自問:我真的能夠認識自我嗎?我真的能夠做一個獨一無二的自我嗎?如果你不能認識自我,你又怎麼能夠認識他人和周圍的世界?如果你不能堅守自我,你存在的意義何在?——聖嚴法師
• 自命不凡不會有好結果
• 管得住自己,才能成得了大業
• 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我
• 心無旁騖,才能擺脫修行的羈絆
• 勇於接受批評,才能完善自我
• 要常為自己的過錯懺悔
• 不嫉妒,才能得救贖
• 卸去抱怨的心靈枷鎖
• 撕掉虛偽的面具
• 正確判斷並評價自己
• 放下你的優越感
第四章 提放自如,不必執著
習慣了「拿起」的人,讓他「放下」談何容易?況且,他能放下手上、肩上的重負,能放得下心里的牽絆嗎?「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欲求心靈解脫的人,須知「有舍有得,舍而后得」的人生道理。——聖嚴法師
• 人生是一道選擇題
• 會舍去才會活得瀟灑
• 舍與得互為因果
• 舍得是生活的兩面
• 不要為錯過了的懷有遺憾
• 做人不要太固執
• 只選適合自己的
• 何必盯着成功不放
• 無病就是最大的得
• 舍去包袱,人生才會輕松自在
• 學會去掉機心
第五章 減分欲望,多分滋味
在對欲望的追逐中,人們常感覺身心俱疲,卻又無法停下走向這個無底洞的腳步,正所謂「世味濃,不求忙而忙自至」。但忙來忙去,多的是更大的貪念和對心靈的負罪,少的是人生的真滋味。——聖嚴法師
• 知足,則幸福長存
• 欲望是無窮的,要學會放下
• 克制誘惑,回歸本我
• 少一分所求,多一分快樂
• 安貧樂道,知足常樂
• 拋開世俗的妄念,做真實的自己
• 珍惜擁有,一切都不必苛求
• 知足是幸福的起點
• 見好就收大智慧
• 讓心回到最初的澄澈
第六章 放寬心量,有情眾生
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我執,不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情都能看得開、看得淡、放得下,而且能夠包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偏見,當然就沒有煩惱了。——聖嚴法師
• 退一步會走得更遠
•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 量大則福大
• 寬恕別人,升華自己
• 賢者能容人之錯
• 不要固執地否定他人
• 忘記那些不快的記憶
• 贊美別人,就是肯定自己
• 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
• 傷害別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
• 遇謗不辯,沉默即寬容
• 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
• 先予后取,以退為進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第七章 心入佛門,一切明了
修學佛法,遵循佛陀的教法,可以徹底、根本地解決心病,進一步得到解脫;當五毒攻心時,善用正統清凈、智慧清涼的佛法,便能夠安撫人心,安定人心。——聖嚴法師
• 萬有皆從因緣生
• 重要的是心靈虔誠
• 用一顆佛心去看世界
• 佛就在我們身邊
• 心中有佛,處處是佛
• 眾生皆平等,人人能成佛
•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 人生處處有妙諦
• 千年暗室,一燈能破
• 看清生死,覺悟成佛
• 修行,需要信念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第八章 把握命運,自造福音
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你不必和因果爭吵,因果從來就不會誤人;你也不必和命運爭吵,命運是最公平的審判官。——聖嚴法師
• 坎坷能磨煉人的心智
• 活在當下,珍惜今天
• 命運要靠自己掌握
• 立即行動不拖延
• 歷經磨難,才能修成正果
• 做事需要直面困境的勇氣
•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路
• 永不喪失生活的勇氣
• 把絆腳石當做墊腳石
• 懶惰是貧窮的根源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