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

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張國慶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11705375
  • ISBN13:9787511705372
  • 裝訂:平裝 / 29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作者近加多年來所撰寫的14篇論文和關于《文心雕龍‧原道》的一篇重要學術論文。所論中和之美、時中、儒家詩教、莊子樂論、曠達、意境、《文心雕龍》之原道、神思、通變、《二十四詩品》之雄渾、沖淡等等,都是中國古代美學史、文藝理論史上的重要議題,作者對此具有獨到的體會和見解。


張國慶 男,漢族,1950年生于雲南昆明。1983年考為雲南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師從張文勛、趙仲牧教授。畢業後即留系任教。1998年至1999年,先後在美國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做訪問學者。現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文藝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理事。個人著作有︰《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中和之美》,巴蜀書社,1995年;《雲南古代詩文論著輯要》,中華書局,2001年;《儒道美學與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論語》(譯注),浙江少兒出版社,2007年。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哲學史研究》、《文藝理論研究》、《文學評論叢刊》、《社會科學戰線》、《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文史知識》和《文化中國》(加拿大)等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目錄

再版前言

前言
論中和之美的哲學基礎
論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的幾種常見表現形式
古代和諧觀與中國詩歌近體格律的歷史發展
儒家的時中精神及其在古代文藝理論中的意義
論儒家詩教的思想性質
儒家詩教的理論特征、歷史遭際和古今意義
試論莊子樂論的美學意義
《文心雕龍‧原道》集校、集注集釋(部分)、直譯、篇旨述要
《文賦》與《神思》的藝術想象論
略談《文心雕龍》中的“通變”
雄闊無限、渾淪整一的雄渾之美——《二十四詩品》“雄渾”析
沖和柔淡、輕逸靈動的醇美——《二十四詩品‧沖淡》的美學特征與意義
論意境說的源流
超越憂困 自由悅適 自由審美——中國古代人生論和文學史中的“曠達”
附錄︰曠達精神與當代和諧人生、和諧社會建構

後記
附錄︰剔抉發微與宏觀審視的結合——讀《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
 

國慶把他有關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的論文集書稿交給我,並囑為之序,我欣然接受了。我為他這些年的辛勤耕耘並取得如此顯著的成績而感到由衷高興。論文集中的大多數文章我早已讀過,記憶猶新,尤其是國慶從碩士論文中分解出來的幾篇文章,我更熟悉。他在寫作時,我們師生多次切磋琢磨,後來又通過答辯,完成了這篇優秀的學位論文。此後,國慶陸續在省內外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不少有分量的論文,引起學術界的注意。論文集中所收輯的,僅只是有關古代文藝美學的部分文章。雖然是論文集,但不難看出這是一部集中探討我國古代文藝美學的著作。各篇文章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也可以說這是一部有較高理論水平的學術專著。

國慶的治學態度是嚴謹的,他勤學慎思不尚空談,善獨立思考,在掌握豐富材料的基礎上,多有創見,在不少問題上能縝密分析、充分論證,自成一家言。論文集中對我國古代美學中的“中和之美”的研究,是很引人注目的,國慶對這個問題深入鑽研了多年,提出了許多精到的見解。“中和之美”是從我國古代的“中和”觀念中引伸出來的傳統美學概念,它對我國古代文藝美學(特別是詩歌美學)有深遠的影響。學術界對“中和之美”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認為這是具有特定內涵的審美形態和風格,是介乎壯美和秀美之間的一種審美形態,其哲學思想基礎是儒家的中庸之道。有的認為這是一種普遍和諧之美,它涵蓋各種審美形態。國慶則認為,在中國美學史上,“中和之美”實際上兼有上述兩種理論形態,它們既有本質區別也有一定聯系。他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作為普遍和諧觀的中和之美方面。他分別對我國古代常使用的“中”、 “和”、 “時中”、“中庸”等概念,作了細致的辯析,並從哲學、政治等文化背景上分析了“中和”思想的產生,對“中和”思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普遍影響,作了多方面的分析,從而看到我國古代文藝美學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民族特色。他認為︰“以先秦尚中思想、孔子中庸思想(正確性原則)的主要精神為其哲學基礎的有機構成之一,以先秦尚和思想的主要精神為其哲學基礎的另一有機構成,以二者的結合體——中和理論為其完整的哲學基礎。”從而他的結論是︰“中和是一種以正確性原則為內在精神的、具有辯證色彩和價值論色彩的普遍和諧觀。”(《論中和之美的哲學基礎》)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作者廣泛聯系我國古代的詩論、樂論、畫論、書法理論以及其他文學藝術領域,從美學上提供了例證。普遍的和諧,當然不是無所不包,作者提出“以正確性原則為內在精神”的限制詞對其美學內涵作了一定的限定,這樣,就可以在工定範圍內去把握“普遍的和諧觀”而不致于漫無邊際。國慶在論述問題時,重材料征引,重微觀的考辯,有論有據,雖然就論的方面看,審美理論分析還稍嫌不足,但從材料的辯析中,讀者又可獲得廣闊的思維空間,或接受作者的觀點,作進一步深人的理論探討,或不同意作者的觀點而對材料作出不同的闡釋,得出不同的結論。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是由國慶的細密考辯和獨立見解中引發出來的,他能啟迪讀者思考,把研究引向深人,這正是國慶的論文的學術水平和價值之所在。

于“意境”,國慶也作了較深人的研究。意境是我國古代文學美學中的基本範疇,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學理論。意境理論的形成,和我國傳統的文化心態、思維方式以及語言文字的特殊功能有關。但由于在我國古代美學中,對于文學藝術的意境,多只根據直接的美感經驗從不同的角度對其美學特征作直觀的描述,缺少理論上的闡釋和分析,也未給以科學的定義,因此,我們今天研究意境問題,就可能產生認識上的分歧。對意境的研究,任何以點代面、以今代古的做法,都不可能窺全豹,不可能把握其實質。我想,要了解意境的真面目,必須把握住三個方面︰一是溯本追源,考察其產生形成、發展的歷史,掌握意境理論在各個歷史時期所表述的方式以及觀念的異同。二是理論的分析,就是要確切地把握住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的論者所提出的意境理論的特定美學內涵,以便認識意境理論的多層面美學特征。三是前人對意境的一些直觀感悟式的描述,諸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類,要從意境美學上去領悟,從而具體地領會意境的審美特征。國慶對意境的研究,就充分注意到這些方面,因此能提出許多獨到的見解。《論意境說的源流》是一篇功力較深,很有分量的論文。作者對從先秦兩漢到明清時期意境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作了細致的考察,而且對不同歷史階段所使用的名詞概念以及所包容的美學理論內涵都作了考辨。諸如對老子的“大音”、“大象”之說,莊子的言意之辨,《易傳》中的“意”、“象”概念,司空圖的景象之論,直至王夫之的情景說、王國維的境界說等等,在辨析異同之中,看出他們之間的繼承和發展。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