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報人︰新聞史上的隱秘一頁

民國報人︰新聞史上的隱秘一頁
定價:174
NT $ 151
  • 作者:張功臣
  •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7401074
  • ISBN13:9787547401071
  • 裝訂:平裝 / 40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如果用畫像來比喻,民國報人應是一幅灰白黑各色俱全的群像。

民國年間,報館之多,報紙之雜,報事之紛亂,可謂空前。

多事之秋,報人當如何自處?且看矢志不渝者如成舍我,隨波逐流者如陳布雷,變節淪落者如陳彬穌……事業的跌宕起伏,人生的天壤之別,緣于一念之差,抑或本性使然?等塵埃落定,乃斟取若干知名報人為之作傳,集成此書。

作者客觀謹嚴,旁征廣輯,敘事議人有別于官修,以求揭開中國新聞史上的隱秘一頁。

張功臣,祖籍河南,1960年生于新疆,大學畢業後在《新疆日報》從事新聞工作十一年,1994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攻讀博士研究生,畢業後在某企業任職至今。雜著有《白色夏季》《書譚獨酌》《名著的誕生》《外國記者與近代中國》《僧格林沁傳奇》《洋人舊事》十余種。
 

目錄

序︰新聞史原來是這樣
大江曲——辛亥革命中的何海鳴
往事半蒼茫——成舍我的辦報生涯
歷史轉彎的地方——時報館里的金雄白
請作布雷鳴——報人時代的陳布雷
只是當時已惘然——《民國日報》總主筆陳德徵淪落史
穿過了變幻風雲——《大公報》客卿陳紀瀅
一半是斗士,一半是漢奸——陳彬在《申報》
辣手著文章——《申報》總主筆列傳
“孤島”血痕記——上海報人抗戰往事
 

大約在四十五歲上下,我對于讀書的興趣發生了一個明顯的變化︰開始排斥虛構文學,漸漸地拒絕一切藝術加工文字,能夠閱讀的東西,既要有歷史的意味,還必須是真人真事,才有耐心讀下去。這樣一來,凡得入目者就只有歷史記事、回憶錄、傳記之類了。可是想當年,我還是一個文學青年時,不僅如痴如醉地寫過詩歌,作過小說,能夠一口氣說出幾十位歐美名作家的名字及代表作,背誦國內古今詩人許多名篇,而且立志要寫出像格雷厄姆‧格林《一支出賣的槍》那樣洞察人性,加西亞‧馬爾克斯《惡時辰》那樣圓熟完美的文學作品。詎料山河依舊,時光如電,事情卻到了這種境地——我已經欣賞起李敖酷評胡適、蔣介石,研究起高陽考據歷史人物的功夫,閱讀跨度如此之大,連自己都嚇了一跳。這是一種什麼心態?這屬于哪門子審美情趣?我悟不出,去問同齡的朋友,告知以這是老之將至的前奏,也是一個人漸臻成熟的表現,實屬正常情況。但我從這話里品出了一種憐憫和悲哀,不是對別人,而是對自己。孔子有雲,“四十不惑”。我竟愚鈍如此,年近五十,才開始有意識地了解前人的思想行止,到書本里追索什麼歷史真相,可見智力發育緩慢;此外,對優美典雅且有韻味之文學失卻品嘗能力,說明單調乏味之生活或將從此開始。這雖然稱不上人類的不幸,對一個仍在汗流浹背追趕時代的人來說,也算是一件足可沮喪的事了。

話說回來,《民國報人》這本書就是在這樣一種混亂顛倒、忐忑不安的,心境中慢慢寫出來的。在告別文學的過程中,我陸續讀了一些“真實”的書,其中以民國人物的自傳、回憶錄居多,民國人物中,又特別注意報人的故事及他們當時的生存狀態。為什麼會這樣?這就涉及我對于新聞史的一種情結。我在大學畢業後做了十余年記者,後來又到某大學新聞學院讀博士研究生,至今從事的仍是與新聞有關的工作,按說對于所謂新聞學,也算是個“科班”,但倘若問我在近百年來我國新聞事業演進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哪些大事、產生過那些著名人物,我基本上答不出,但我知道,中國的新聞歷史絕非我們以前在高校書本中學到,並且現在仍在培育一批批新聞從業者的高頭講章里所說的那種模樣,特別是讀了一些報人的自述文字,加以核對一系列原始記載,更堅定了自己的判斷。多年以來,我們的新聞史學者在編撰史章時,都自覺不自覺地要“以史為鑒”,豈知一動此念,功利之心亦尾隨而至,歷史的本來面目遂消隱無跡。如此一來,他們手創的新聞史書對于民國新聞史這一段,有意無意遮蔽湮沒了許多重要的史實與人物,坊間層出不窮的有關讀本、教材亦因循其例,沿襲其說,以至于這麼多年過去,情況一直沒有多少改變。如果在以前若干年,還可以拿政治環境、話語禁忌等作為不求改變的借口,那麼身處我們這個已日漸多元化的時代仍舉步不前,則只能表明新聞學人的懶惰與渾噩了。

拿我自己對照來看,我並非勤奮清醒之人,不擔任傳經論道職責,更沒有改造新聞史的決心,我只是想把新聞史上隱秘的一頁頁,翻看給讀者看而已,所謂“以史為鑒”,完全是讀者的事。因此在本書寫作過程中,零打碎敲,飄忽不定,對于所寫人物的選擇,完全憑興致所至及資料多寡,在有限的閱讀基礎上,排比材料,綜合觀點,一五一十敘述出來。這樣,過去僅在某書中看到的一個名字,或在某文章中讀到的一件史事,經過背景材料的疊加和同時代人的佐證,就成為一篇較為完整的人物往事,這對現有新聞史來說,或是一種必要的補充。雖然各篇成文每多周折,但總體上這是一件有趣的事,以本書首篇《大江曲》為例,何海鳴這個人在各種版本的中國新聞史中均鮮見記載1或偶有涉及�亦僅見其名,這種情形固然為寫作增添動力,但搜集材料又成了難事,及至抓耳撓腮,窮究不舍,而終于柳暗花明,連綴成篇,為清末民初革命黨人辦報活動增加一鮮活的注腳,此中樂趣則妙不可言也。再譬如成舍我的報人生涯,史料存有不少片段回憶,然而東鱗西爪,讀後很難形成完整印象,我乃從他個人的口述入手,結合同時代人的筆證加以對照,勾勒出來的這位硬骨頭報人,就比官定新聞史上可信得多。其他如陳德徵、金雄白、陳彬轍諸人,因歷史上的劣跡,正史一向隱諱其事,甚至不載其名,其實他們在當時各大報刊均擔任過顯職,見證過許多大事件並深請其中內幕,追蹤他們的過去,實際上也是對新聞史的一種深度開掘。本書其他各篇,人物、事件有交叉亦有跨越,從總體立意上來講,我沒有寫大歷史的宏願,我只是記述了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下,一些報人的個人經歷而已。如果歷史是人創造的,那麼新聞史本來也是由一個個報人創造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