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有不同的佛陀觀,但正確的佛陀觀,到底是佛在人間,即人成佛。
印順法師(1906—2005),當代著名高僧、百科全書式的佛學泰斗。1930年出家,追隨太虛法師投身中國近現代佛教復興運動,在當時便以學問精深享譽佛教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赴台灣,創建了多所著名佛學院。
印順法師博通三藏,造詣精深,一生講學不輟,著述宏富,撰寫、編纂作品四十余種,計八百萬言,陸續結集為《妙雲集》(24冊)、《華雨集》(5冊)等,其學術水準備受海內外佛教界、學術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學因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一書的創見而特別授予他文學博士學位。由于他在介紹和弘揚印度佛學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譽為“玄奘以來第一人”。
目錄
一 佛在人間
一 釋尊小史
二 佛陀的身命
三 釋尊的故國之思
四 出家更接近了人間
五 佛從人間被升到天上
二 人間佛教緒言
一 人間佛教的展開
二 人間佛教的三寶觀
三 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
一 教乘應機的安立
二 諸乘應機的分析
四 人性
一 人與眾生性
二 人性與佛性
五 人間佛教要略
一 論題核心
二 理論原則
三 時代傾向
四 修持心要
六 從人到成佛之路
一 學佛即向佛學習
二 唯人為能學佛
三 學佛所不可少的信解
四 從十善菩薩學起
七 佛法與人類和平
一 和平的意義
二 不和(不平)的心因
三 (不和)不平的事緣
四 外緣為重的世間和平
五 著重內因的心地和平
六 內因外緣並重的究竟和平
八 佛法是救世之仁
一 人間相互引起的憂苦的救濟
二 身心充滿憂苦的解脫
九 佛教的財富觀
一 敘起
二 財富由布施福業而來
三 如法求財不以非法
四 財富的處理
五 財富究屬于誰
十 佛教的知識觀
一 一般文化界的看法
二 佛教的知識觀
三 現代知識應有之反省
十一 佛教的戰斗觀
十二 一般道德與佛化道德
一 道德與不道德
二 最一般的道德與道德律
三 道德的變與不變
四 道德的三增上
五 佛化的道德在般若
六 學佛即是道德的實踐
十三 佛教與教育
十四 發揚佛法以鼓鑄世界性之新變化
一 佛法與世界性
二 佛教的世界性原理
三 佛教的世界性事例
四 結論
一 釋尊小史
二 佛陀的身命
三 釋尊的故國之思
四 出家更接近了人間
五 佛從人間被升到天上
二 人間佛教緒言
一 人間佛教的展開
二 人間佛教的三寶觀
三 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
一 教乘應機的安立
二 諸乘應機的分析
四 人性
一 人與眾生性
二 人性與佛性
五 人間佛教要略
一 論題核心
二 理論原則
三 時代傾向
四 修持心要
六 從人到成佛之路
一 學佛即向佛學習
二 唯人為能學佛
三 學佛所不可少的信解
四 從十善菩薩學起
七 佛法與人類和平
一 和平的意義
二 不和(不平)的心因
三 (不和)不平的事緣
四 外緣為重的世間和平
五 著重內因的心地和平
六 內因外緣並重的究竟和平
八 佛法是救世之仁
一 人間相互引起的憂苦的救濟
二 身心充滿憂苦的解脫
九 佛教的財富觀
一 敘起
二 財富由布施福業而來
三 如法求財不以非法
四 財富的處理
五 財富究屬于誰
十 佛教的知識觀
一 一般文化界的看法
二 佛教的知識觀
三 現代知識應有之反省
十一 佛教的戰斗觀
十二 一般道德與佛化道德
一 道德與不道德
二 最一般的道德與道德律
三 道德的變與不變
四 道德的三增上
五 佛化的道德在般若
六 學佛即是道德的實踐
十三 佛教與教育
十四 發揚佛法以鼓鑄世界性之新變化
一 佛法與世界性
二 佛教的世界性原理
三 佛教的世界性事例
四 結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