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所謂時空觀並不是超越文化差異的普遍性東西,各種文化一定有其固有的模式。那麼,日本文化具有怎樣的時空觀呢?獨特的時空觀使日本文化具有怎樣特征呢?作者憑借豐厚的學識和廣博的閱歷,從古代神話、信仰體系中探求日本文化中的時空觀的原型,並透過這些原型在藝術與文學作品中的具體表現,論述了傳統的時空觀對日本人的行為方式所產生的影響。
目錄
序言
生活在“現在=此處”
概念的框架
本書的構成
第一部 時間
第一章 時間的類型
猶太教的時間
古希臘的時間
古代中國的時間
佛教中的時間
《古事記》的時間
日本文化的三種時間
第二章 時間的各種表現
日語的特征
語句順序
時態
日語文學
物語的文體
抒情詩的形式
連歌的“現在=此處”
俳句的時間
隨筆的特點
藝術與時間
“音色”與“停頓”的音樂
身體表現
繪畫中的時間
第三章 行為方式
從神佛習合到擺脫信仰
貫徹順應大勢和內在化
第二部 空間
第一章 空間的種類
歐洲文明的空間
中國文明的空間和東亞世界
創世神話的空間認識
封閉的空間
村落的內與外
遠方和村落
空間的三種特征
第二章 空間的各種表現
建築空間
茶室的空間
崇尚水平線
非對稱的美學
繪畫的空間
開閉的空間與繪畫
主觀主義傾向
第三章 行為方式
開閉的對外關系
共同體的開閉和集體主義
第三部 “現在=此處”的文化
第一章 部分和整體
第二章 逃脫與超越
關于逃脫的願望
逃脫“現在”
逃脫“此處”
避難這種選擇
超越時空間
後記
譯者後記
生活在“現在=此處”
概念的框架
本書的構成
第一部 時間
第一章 時間的類型
猶太教的時間
古希臘的時間
古代中國的時間
佛教中的時間
《古事記》的時間
日本文化的三種時間
第二章 時間的各種表現
日語的特征
語句順序
時態
日語文學
物語的文體
抒情詩的形式
連歌的“現在=此處”
俳句的時間
隨筆的特點
藝術與時間
“音色”與“停頓”的音樂
身體表現
繪畫中的時間
第三章 行為方式
從神佛習合到擺脫信仰
貫徹順應大勢和內在化
第二部 空間
第一章 空間的種類
歐洲文明的空間
中國文明的空間和東亞世界
創世神話的空間認識
封閉的空間
村落的內與外
遠方和村落
空間的三種特征
第二章 空間的各種表現
建築空間
茶室的空間
崇尚水平線
非對稱的美學
繪畫的空間
開閉的空間與繪畫
主觀主義傾向
第三章 行為方式
開閉的對外關系
共同體的開閉和集體主義
第三部 “現在=此處”的文化
第一章 部分和整體
第二章 逃脫與超越
關于逃脫的願望
逃脫“現在”
逃脫“此處”
避難這種選擇
超越時空間
後記
譯者後記
序
生活在“現在=此處”
在日語中,有“將往事付諸流水”這樣的說法。那是說:應該早一點忘記已經過去的糾紛,不要老是糾纏過去的事情,那樣有利于個人、集團現在的活動。但是,那在另一方面又意味著個人以及集團都沒有必要對過去的行為負責。當然,這是程度上的問題,不論在哪種文化中,追溯到過去追究責任的做法是有限度的。例如,刑法有時效,這種情況並非只存在于日本。不過,可以說在日本社會,很多人有這樣一種明顯的傾向,那就是︰為了順利地過現在的生活而不拘泥于過去;與其在法庭上解決糾紛,不如將過去付諸流水以實現和解。那樣做有時更省事、更實際。但是,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正如人們反復指出的那樣,德國社會沒有將奧斯威辛集中營付諸流水,而日本社會則試圖將“南京大屠殺”付諸流水。其結果是,德國和法國恢復了信賴關系,而日中兩國國民卻沒有建構起信賴關系,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關于未來,則有“哪知道明天會刮什麼風”的說法。那恐怕有雙重的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說︰因為未來的狀況不可預測,所以與其為未來的事情操心,不如關注現在的狀況;另一層含義是說︰因為不知道風向會怎樣變化,所以到時候根據情況決定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在那里強調的是現在以及應對狀態的適應能力,進而大概還包括超越狀況變化的原理或者說不存在價值這樣的含義。例如,這一點在阪神大地震時體現得非常充分。一方面人們對于未來的大地震沒有充分的準備,另一方面市民在大地震發生後冷靜、迅速地采取了應對措施。戰後日本所關注的是在現在所處的框架內開展活動,而不是未來變化的可能性。急速的國際環境的變化,例如佔領、美中接近、石油價格上漲等都是由外力所引起的,因為完全沒有預料到,所以對日本人來說那是一種“沖擊”。但日本人對于“沖擊”的反應常常敏捷且高效。不論對誰而言,對哪個國家而言,將來的事情都很難預料。因此,長期計劃失敗的情況不在少數。但是,長期計劃的失敗和沒有長期計劃是不一樣的。
在日本社會,在各種層面上都存在將過去付諸流水、將未來托付給一時、只看重眼前這種傾向。不是在過去與未來目標之間來定義現在發生的事情的意義,它獨立于歷史與目標,而由它自身決定。
事情在當事人的生活空間即特定集團內部發生。在日本,典型的集團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家族以及村落共同體。不論在哪種情況下,集團的界限都很明確,對于集團成員同胞(insider)的態度和對待外人(outsider)的行為方式截然不同,也就是“福在內,鬼在外”。無論誰都希望“福在內”,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希望“鬼在外”,因為外人不一定都是鬼。例如,一般來說市民社會對于家人、村落、企業的小集團來說是“外人”,但那立足于“外人”不是鬼這一前提。
強烈的集團歸屬意識恐怕是“鬼在外”這種想法的背景。因為集團是日常生活的空間,所以強烈的集團歸屬意識大概意味著對于當事人來說,他的生活場所即“此處”就是他的世界。鬼居住在世界之外(靈界)。換言之,集團外部不是被理解為內部的延伸,而是被理解為與內部性質不同、由另外的價值體系所支配的空間。人們所關注的是集團內部即“此處”,很少涉及外界。例如,以“盂蘭盆”為代表的祖先崇拜關注的恐怕不是身處他界的祖先的靈魂,而是每年回到“此處”的靈魂。
當然,這種特征實際上是許多傳統社會所共通的,並不是日本的家族以及村落特有的意識、習慣。日本社會的特殊之處在于︰即便傳統的家族以及村落因為高度工業化而瓦解之後,在那里形成的意識以及(部分)習慣依然被不同層次的集團以及組織所繼承,原原本本地延續下來了。那一點在對所屬集團一“此處”的強調方面突出體現了出來。公司就是一種典型,當公司規模較大的時候,其內部又會有小集團。在小集團的內部,順應大勢主義(conformism)的壓力很大,順應大勢使人們難以與外部世界的人進行接觸。
這樣一來,讓人覺得在日本人們生活在“現在一此處”。那背後存在一種世界觀,它在時間方面被概括為“現在”,在空間方面被概括為“此處”。世界觀因為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對于時間與空間的態度及其印象、概念並不是超越文化差異的普遍事物,而是具有不同文化的固有類型。在例如猶太教、基督教世界中的歷史時間概念與日本的傳統思考方式截然不同,對文化進行比較有利于闡明日本的情況。本書第一部、第二部將分別對時間、空間進行詳細論述。不過,在那之前首先讓我們說明一下比較的概念框架。
……
在日語中,有“將往事付諸流水”這樣的說法。那是說:應該早一點忘記已經過去的糾紛,不要老是糾纏過去的事情,那樣有利于個人、集團現在的活動。但是,那在另一方面又意味著個人以及集團都沒有必要對過去的行為負責。當然,這是程度上的問題,不論在哪種文化中,追溯到過去追究責任的做法是有限度的。例如,刑法有時效,這種情況並非只存在于日本。不過,可以說在日本社會,很多人有這樣一種明顯的傾向,那就是︰為了順利地過現在的生活而不拘泥于過去;與其在法庭上解決糾紛,不如將過去付諸流水以實現和解。那樣做有時更省事、更實際。但是,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正如人們反復指出的那樣,德國社會沒有將奧斯威辛集中營付諸流水,而日本社會則試圖將“南京大屠殺”付諸流水。其結果是,德國和法國恢復了信賴關系,而日中兩國國民卻沒有建構起信賴關系,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關于未來,則有“哪知道明天會刮什麼風”的說法。那恐怕有雙重的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說︰因為未來的狀況不可預測,所以與其為未來的事情操心,不如關注現在的狀況;另一層含義是說︰因為不知道風向會怎樣變化,所以到時候根據情況決定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在那里強調的是現在以及應對狀態的適應能力,進而大概還包括超越狀況變化的原理或者說不存在價值這樣的含義。例如,這一點在阪神大地震時體現得非常充分。一方面人們對于未來的大地震沒有充分的準備,另一方面市民在大地震發生後冷靜、迅速地采取了應對措施。戰後日本所關注的是在現在所處的框架內開展活動,而不是未來變化的可能性。急速的國際環境的變化,例如佔領、美中接近、石油價格上漲等都是由外力所引起的,因為完全沒有預料到,所以對日本人來說那是一種“沖擊”。但日本人對于“沖擊”的反應常常敏捷且高效。不論對誰而言,對哪個國家而言,將來的事情都很難預料。因此,長期計劃失敗的情況不在少數。但是,長期計劃的失敗和沒有長期計劃是不一樣的。
在日本社會,在各種層面上都存在將過去付諸流水、將未來托付給一時、只看重眼前這種傾向。不是在過去與未來目標之間來定義現在發生的事情的意義,它獨立于歷史與目標,而由它自身決定。
事情在當事人的生活空間即特定集團內部發生。在日本,典型的集團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家族以及村落共同體。不論在哪種情況下,集團的界限都很明確,對于集團成員同胞(insider)的態度和對待外人(outsider)的行為方式截然不同,也就是“福在內,鬼在外”。無論誰都希望“福在內”,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希望“鬼在外”,因為外人不一定都是鬼。例如,一般來說市民社會對于家人、村落、企業的小集團來說是“外人”,但那立足于“外人”不是鬼這一前提。
強烈的集團歸屬意識恐怕是“鬼在外”這種想法的背景。因為集團是日常生活的空間,所以強烈的集團歸屬意識大概意味著對于當事人來說,他的生活場所即“此處”就是他的世界。鬼居住在世界之外(靈界)。換言之,集團外部不是被理解為內部的延伸,而是被理解為與內部性質不同、由另外的價值體系所支配的空間。人們所關注的是集團內部即“此處”,很少涉及外界。例如,以“盂蘭盆”為代表的祖先崇拜關注的恐怕不是身處他界的祖先的靈魂,而是每年回到“此處”的靈魂。
當然,這種特征實際上是許多傳統社會所共通的,並不是日本的家族以及村落特有的意識、習慣。日本社會的特殊之處在于︰即便傳統的家族以及村落因為高度工業化而瓦解之後,在那里形成的意識以及(部分)習慣依然被不同層次的集團以及組織所繼承,原原本本地延續下來了。那一點在對所屬集團一“此處”的強調方面突出體現了出來。公司就是一種典型,當公司規模較大的時候,其內部又會有小集團。在小集團的內部,順應大勢主義(conformism)的壓力很大,順應大勢使人們難以與外部世界的人進行接觸。
這樣一來,讓人覺得在日本人們生活在“現在一此處”。那背後存在一種世界觀,它在時間方面被概括為“現在”,在空間方面被概括為“此處”。世界觀因為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對于時間與空間的態度及其印象、概念並不是超越文化差異的普遍事物,而是具有不同文化的固有類型。在例如猶太教、基督教世界中的歷史時間概念與日本的傳統思考方式截然不同,對文化進行比較有利于闡明日本的情況。本書第一部、第二部將分別對時間、空間進行詳細論述。不過,在那之前首先讓我們說明一下比較的概念框架。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