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散文標志着我國古代散文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三百多年間出現了人數眾多的散文作家,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宋朝人就占了六位(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從《宋文鑒》(宋呂祖謙輯)、《南宋文范》(清庄仲方輯)等總集來看,作品的數量十分驚人,是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
宋朝初年,文壇上承襲了晚唐、五代浮艷柔弱的文風,一味追求詞藻的典麗和聲律的諧美,內容淺薄空泛,這在當時就引起了一些知識分子的不滿和反對。到宋仁宗趙禎(1023—I
nAQ在位)時,歐陽修開始主持文壇,和他的革新政治的主張相適應、相聯系,發起和領導了古文革新運動。這是唐朝韓愈和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的繼續和發展。歐陽修團結並且培養了大批的古文作者(蘇洵父子、曾鞏、王安石等),理論和寫作齊頭並進,又校補韓愈的文集作為典范,運用自己的政治影響,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奠定了一代文風。
散文的特點是題材廣泛,筆法自由,因此對兩宋三百年間的文章,要在思想內容上作一個科學的概括,是很困難的。本書選文五十八篇,就已經有政論、′史論、奏議、書序、傳記、雜說、記、賦、隨筆、書簡、日記、題跋等各種樣式,其中或論國家大事、歷史教訓,或敘山川風貌、社會習俗,或是個人的抒情述志,內容很廣。但我們可以看出,宋朝的散文和當時現實政治的聯系是特別密切的,它是直接參與政治、影響政治的有力手段。北宋的不少名作如《朋黨論》、《本朝百年無事刳子》、《答司馬諫議書》乃至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都與北宋先后兩次著名的變法運動有關;南宋的優秀散文大都根植於苦難而動盪的時代土壤,表現了抗擊金、元貴族統治者的侵擾和恢復中原的民族意志,反映了當時人民普遍高漲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兩宋散文的一個可貴的思想特色。
宋朝散文風格的特點,大體說來,便是平易自然,流暢婉轉。比之唐文,宋代散文更宜於說理、敘事和抒情,更能適應政治斗爭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實際需要,因而成為后世散文家學習的一種法式。從布局謀篇上來說,大抵唐文重於縱橫開合,波瀾起伏,在轉接之間又不可測識;宋文貴在曲折舒緩,不露鋒芒,洋洋灑灑而少突兀奇峰。在語言上,唐朝古文家大都致力於錘煉的工夫,選擇或熔鑄色澤強烈的尖新詞語;而宋朝的散文語言以明白如話見長,還善於發揮虛字的作用。我們讀唐、宋文時往往會得對這種風格的異同印象深刻。
宋朝散文繼承了唐朝散文的優良傳統而加以發展,加強了議論性和抒情性,豐富了表現技巧和手法,在散文樣式上也作了新的開拓和改革。但他們的議論和抒情,有時會顯得空泛和矯揉造作,平易婉轉的風格又往往流於冗長、粗率,這在評價它的整體成就時也是需要注意的。
有些選文的個別文字,在各種版本里略有出入,這里擇善而從,限於體例,不再一一注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