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三峽區域傳統音樂文化研究的發軔之作。全書對三峽區域現有各類民歌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研究,挖掘其藝術事象的深層內涵︰第一,對三峽傳統音樂文化的概述式描述,引領讀者比較全面地了解三峽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的基本情況。第二,以文化人類學界的功能主義學派觀點,詳述了三峽地區的傳統民歌歌種類別,並分別作出了比較細致的描述與分析。第三,著眼于南方少數民族民歌傳承方式的研究,提出“歌師文化”的概念,並分別對歌師產生的文化背景、歌師的地位與作用、歌師的社會功能、歌師與各類民歌的關系、歌師盤歌的活動方式、歌師現象的可持續性分析等內容,作了細致的分析,對民間藝術傳承的方式及其文化內涵進行了專門研究。第四,對三峽民歌的典型結構進行專門分析。
目錄
緒論
一 國內外三峽傳統音樂文化研究學術動態
二 三峽傳統民歌文化的研究途徑
三 三峽傳統民歌文化研究的特色及意義
四 三峽傳統民歌文化研究的依據——文化人類學的“文化”概念
第一部分 三峽傳統音樂文化簡述
第一章 三峽傳統音樂文化的地理人文背景
第一節 三峽地理區位特點
一 自然地理條件
二 行政沿革簡述
第二節 土家文化為主體的人文特質
第二章 三峽傳統音樂文化界說
第一節 “三峽文化”概念簡述
一 三峽是古巴、古楚等亞文化交會之地
二“三峽文化”概念的意義
第二節 三峽傳統音樂文化及其概念界定
第三章 三峽傳統音樂文化樂系類別特點
第一節 音樂文化中“樂系”的概念
第二節 三峽傳統音樂文化的樂系類別
第三節 三峽傳統音樂文化樂系類別特點
一 音樂形態
二 樂器
三 樂類樂種
第四章 三峽傳統音樂文化樂類簡介
第一節 勞動類音樂
第二節 風俗類音樂
一 日常生活類風俗音樂
二 人生儀禮類風俗音樂
第三節 宗教祭祀類音樂
一 創世歌
二 請神歌
三 地德歌
四 鴻鈞老祖歌
第二部分 三峽傳統民歌及其文化研究
第一章 三峽傳統民歌歌種
第二章 勞動歌曲
第一節 放號子
第二節 打硪號子
第三節 打夯號子
第四節 打樁號子
第五節 搬運號子
一 起重號子
二 出倉號子
三 起坡號子
四 裝卸號子
第六節 三峽船工號子
一 三峽船工號子人文研究觀點探析
二 三峽船工號子與川江船夫號子關系辨析
三 三峽船工號子近期學術成果及研究對象考析
四 巴東楚幫船工號子
五 重慶川江船工號子
六 秭歸峽江船工號子
第七節 石工號子
一 建始茶園獨龍號子
二 利川石工號子
第八節 榨油號子
一 重慶綦江快打榨油號子
二 重慶綦江慢打榨油號子
第九節 抬轎號子
第十節 打連枷號子
第十一節 抬喪號子
一 摸羅咳
二 抓羅也
三 著羅也
四 咿呀呀得喂呀佐落也
五 海棠花
六 南無喂兒佐
七 哦也
第十二節 鐵匠號子
第十三節 砍柴歌
第十四節 牧歌
第十五節 趕騾馬歌
第十六節 趕仗歌
第十七節 薅草鑼鼓
一 薅草鑼鼓界說
二 遠安薅草鑼鼓簡介
三 長陽薅草鑼鼓簡介
四 巴東茶店薅草鑼鼓分析
第十八節 其他農事類歌曲
第三章 民間風俗類歌曲
第一節 日常習俗歌曲
一 萬民傘
二 采蓮船
三 推車
四 打連廂
五 燈歌
第二節 人生儀禮歌曲
一 喜生歌曲
二 婚事歌曲
三 祝賀歌
四 喪事歌
第四章 宗教祭祀歌曲
第一節 神歌
第二節 儺願歌
一 下馬詞
二 迎鸞詞
三 上熟詞
四 和宵
五 開洞
第三節 祭祀歌
一 起槳
二 游江
三 競渡
參考書目
後記
一 國內外三峽傳統音樂文化研究學術動態
二 三峽傳統民歌文化的研究途徑
三 三峽傳統民歌文化研究的特色及意義
四 三峽傳統民歌文化研究的依據——文化人類學的“文化”概念
第一部分 三峽傳統音樂文化簡述
第一章 三峽傳統音樂文化的地理人文背景
第一節 三峽地理區位特點
一 自然地理條件
二 行政沿革簡述
第二節 土家文化為主體的人文特質
第二章 三峽傳統音樂文化界說
第一節 “三峽文化”概念簡述
一 三峽是古巴、古楚等亞文化交會之地
二“三峽文化”概念的意義
第二節 三峽傳統音樂文化及其概念界定
第三章 三峽傳統音樂文化樂系類別特點
第一節 音樂文化中“樂系”的概念
第二節 三峽傳統音樂文化的樂系類別
第三節 三峽傳統音樂文化樂系類別特點
一 音樂形態
二 樂器
三 樂類樂種
第四章 三峽傳統音樂文化樂類簡介
第一節 勞動類音樂
第二節 風俗類音樂
一 日常生活類風俗音樂
二 人生儀禮類風俗音樂
第三節 宗教祭祀類音樂
一 創世歌
二 請神歌
三 地德歌
四 鴻鈞老祖歌
第二部分 三峽傳統民歌及其文化研究
第一章 三峽傳統民歌歌種
第二章 勞動歌曲
第一節 放號子
第二節 打硪號子
第三節 打夯號子
第四節 打樁號子
第五節 搬運號子
一 起重號子
二 出倉號子
三 起坡號子
四 裝卸號子
第六節 三峽船工號子
一 三峽船工號子人文研究觀點探析
二 三峽船工號子與川江船夫號子關系辨析
三 三峽船工號子近期學術成果及研究對象考析
四 巴東楚幫船工號子
五 重慶川江船工號子
六 秭歸峽江船工號子
第七節 石工號子
一 建始茶園獨龍號子
二 利川石工號子
第八節 榨油號子
一 重慶綦江快打榨油號子
二 重慶綦江慢打榨油號子
第九節 抬轎號子
第十節 打連枷號子
第十一節 抬喪號子
一 摸羅咳
二 抓羅也
三 著羅也
四 咿呀呀得喂呀佐落也
五 海棠花
六 南無喂兒佐
七 哦也
第十二節 鐵匠號子
第十三節 砍柴歌
第十四節 牧歌
第十五節 趕騾馬歌
第十六節 趕仗歌
第十七節 薅草鑼鼓
一 薅草鑼鼓界說
二 遠安薅草鑼鼓簡介
三 長陽薅草鑼鼓簡介
四 巴東茶店薅草鑼鼓分析
第十八節 其他農事類歌曲
第三章 民間風俗類歌曲
第一節 日常習俗歌曲
一 萬民傘
二 采蓮船
三 推車
四 打連廂
五 燈歌
第二節 人生儀禮歌曲
一 喜生歌曲
二 婚事歌曲
三 祝賀歌
四 喪事歌
第四章 宗教祭祀歌曲
第一節 神歌
第二節 儺願歌
一 下馬詞
二 迎鸞詞
三 上熟詞
四 和宵
五 開洞
第三節 祭祀歌
一 起槳
二 游江
三 競渡
參考書目
後記
序
2006年7月,在雲南玉溪參加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10屆年會時,還沒有听宇京談起寫作的事,沒有想到四個月後的一天,竟收到從宜昌寄來的《三峽傳統民歌文化研究》厚厚書稿。即使過去有比較豐富的積累,要想在短短的100多天時間里完成30多萬字的書稿,而且是比較有質量的書稿,談何容易。可以想見宇京在這段時間里,是如何以超乎尋常的努力投入寫作的。說宇京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突出的毅力,應該不屬過譽之詞。
宇京的學術經歷很有意思,他的大學學業是從英語專業開始的,畢業後已留校成為英語教師,卻又去武漢音樂學院鑽研民族聲樂;畢業後,已經擔任了聲樂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教學工作的宇京,卻不甘寂寞,繼續在藝術道路上攀登,並在山東師大取得了民族聲樂的碩士學位。其間他又表現出對民族音樂學理論深造的渴望,而開始新的探索。最終他的學術取向確定為民族聲樂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這樣的學習、發展道路,可能會被某些人認為是“見異思遷”或是“不務正業”,我卻以為,這種經歷對于從事文化理論研究的人來說,有其獨到之處。因為豐富的接觸面,可以使研究者具有知識面寬、適應力強、聯想敏銳的優勢。我想,宇京這種類型的學者,應屬于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我以為,宇京能夠完成本書的寫作,和他多年來的學術興趣以及有意識的資料積累,和多學科的知識基礎,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提起三峽,一提起宜昌,就會讓我不由得回想起童年時期——20世紀30年代日寇侵華,隨父母逃難,在宜昌遭受日機狂轟濫炸,其後乘坐木船和輪船,輾轉通過三峽,在四川重慶、萬縣等地經歷戰亂的艱苦歲月。到了50年代,我作為劉鄧大軍中的文藝戰士,進軍西南後,又多次經過三峽進出四川。此時此刻景物依舊,但心情和感受已經大異于往年,三峽的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都給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回憶。為了留住童年和青年時代的印象,1997年,我曾利用參加“孔雀杯全國少數民族舞蹈比賽”擔任音樂評委之機,和老伴一起由重慶乘船東下,沿江瀏覽,還曾在童年的住地萬縣(現在的重慶市萬州區)稍作逗留。舊地重游,人事全非,心中多少感慨!
自古以來,三峽的瑰麗風光迷倒了千千萬萬的游人,文人騷客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千古傳誦的詩篇。過去,三峽一直僅被人們視為流經四川和湖北兩省的一段長江航道,是在地理概念上聞名于世的旅游勝地。作為一個獨立文化地域概念的三峽,卻是從20世紀後期偉大的三峽水利工程興建以來,才逐步為世人所認知和確立的。三峽區域的文化研究,也逐步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包含著豐富內容的、新興的理論研究課題。宇京寫作的民族音樂理論專著《三峽傳統民歌文化研究》,就是新興的“三峽文化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據我所知,這部專著應是三峽地區音樂文化研究的發軔之作。
宇京撰寫的這部書是一部專門研究三峽地區民間歌曲的專著,全書包括分量較重的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有關三峽傳統音樂文化的概述。這部分包括的四個章節,涉及了與本書主題有關的多個方面,其中包括︰對三峽地區地理歷史人文背景的說明;對三峽文化、三峽音樂文化的概念界定;對三峽地區傳統音樂文化樂系類別、音樂形態、樂器、樂種的闡釋,以及對本地區傳統音樂總體樂類的描述。
這部分文字內容可以引領讀者比較全面地了解三峽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當地傳統音樂文化的基本情況。
第二部分,作者詳述了三峽地區的傳統民歌歌種類別,列舉了琳瑯滿目、富有特色的眾多歌種,並分別作出叱較細致的具體的描述與分析。這里沒有采取通常使用的漢族民歌的三分分類法,即把民歌分為號子、山歌、小調三類,也沒有采用民歌集成工作中使用的九分分類法,或在某些著作中采用的四分分類法。而是根據本地區漢族與土家族人民大分散小聚居的態勢,民族文化既高度交流、融合又保持某些基本特色的實際情況,分列了勞動歌曲、民間風俗類歌曲(此下再分為日常習俗類歌曲和人生儀禮類歌曲)和宗教祭祀類歌曲三類。宇京采用此種分類法,顯然是考慮到三峽地區居住著許多土家族居民,流傳著大量土家族民歌,而土家族人民生活中,眾多與民間信仰、自然信仰儀式相結合的歌曲,確實是宜于歸人民間歌曲一類的。因而作出了自己的民歌分類。我認為這種分類方法是可取的。中國民歌五十多年來,僅是漢族民歌就先後產生了多種分類法,而少數民族民歌的分類更是各式各樣,難于統一,這正說明我國各民族民歌的內容、形式的復雜多樣。因此,我以為對于中國民歌的分類,一時不必強求統一。我們目前應做的工作,是進一步加強對各民族民歌仔細的調查、分析和對各民族民歌分類法的深入研究。
《三峽傳統民歌文化研究》是三峽地區音樂文化研究工作很有意義的起步。雖然書中還有部分內容和觀點,諸如文化淵源、族屬以及音樂結構分析等,有待進一步梳理、研究。但作為第一部研究三峽地區民歌文化的專著,作者已取得可喜的成績。任重而道遠,今後,對于三峽地區整體音樂文化的調查研究,還有大量工作可做。即使是對三峽地區的民歌文化,也可以把研究的範圍與內容,繼續擴展和深入。如對三峽地區音樂文化歷史源流的探索;對三峽地區範圍之內以及三峽地區與周邊地區之間多民族音樂文化交流融合的研究,及跨文化的比較研究;對三峽地區原生態的民歌唱法的研究,等等,都是頗具學術遠景的研究課題。在此,我想重新提出對于民族唱法的研究課題。我十分贊同武漢音樂學院周耘老師的觀點,民族唱法的確應是民族音樂研究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到目前為止,雖然我國音樂學術界已對漢族民歌的唱法做出了部分研究成果,但對于少數民族民歌的唱法,在我國民族音樂研究工作中,可以說基本是空白區。因此我特別期望中國的音樂學者,今後不但要關注某些地區漢族民歌唱法的研究,還要逐步擴大研究範圍,關注我國全國各地的漢族民歌和眾多少數民族富有特色的不同唱法,進行科學研究。當然這項工作的難度很大,研究者不但需要比較深入地了解聲樂藝術與技巧,還需要認真地學習各種民族語言,掌握語言學、生理學、聲學的學科理論,同時還需要學會運用多種科技手段,進行細致的科學實驗與分析,獲取精確數據與結論,最後才有可能在民族唱法的研究方面取得開創性的成果。在這方面,我對擁有聲樂學科理論基礎和演唱的實踐經驗、本身又是少數民族音樂學者的宇京,寄予厚望。
《三峽傳統民歌文化研究》即將出版,謹以此序表示衷心的祝賀。
田聯韜
2007年2月于中央音樂學院
宇京的學術經歷很有意思,他的大學學業是從英語專業開始的,畢業後已留校成為英語教師,卻又去武漢音樂學院鑽研民族聲樂;畢業後,已經擔任了聲樂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教學工作的宇京,卻不甘寂寞,繼續在藝術道路上攀登,並在山東師大取得了民族聲樂的碩士學位。其間他又表現出對民族音樂學理論深造的渴望,而開始新的探索。最終他的學術取向確定為民族聲樂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這樣的學習、發展道路,可能會被某些人認為是“見異思遷”或是“不務正業”,我卻以為,這種經歷對于從事文化理論研究的人來說,有其獨到之處。因為豐富的接觸面,可以使研究者具有知識面寬、適應力強、聯想敏銳的優勢。我想,宇京這種類型的學者,應屬于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我以為,宇京能夠完成本書的寫作,和他多年來的學術興趣以及有意識的資料積累,和多學科的知識基礎,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提起三峽,一提起宜昌,就會讓我不由得回想起童年時期——20世紀30年代日寇侵華,隨父母逃難,在宜昌遭受日機狂轟濫炸,其後乘坐木船和輪船,輾轉通過三峽,在四川重慶、萬縣等地經歷戰亂的艱苦歲月。到了50年代,我作為劉鄧大軍中的文藝戰士,進軍西南後,又多次經過三峽進出四川。此時此刻景物依舊,但心情和感受已經大異于往年,三峽的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都給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回憶。為了留住童年和青年時代的印象,1997年,我曾利用參加“孔雀杯全國少數民族舞蹈比賽”擔任音樂評委之機,和老伴一起由重慶乘船東下,沿江瀏覽,還曾在童年的住地萬縣(現在的重慶市萬州區)稍作逗留。舊地重游,人事全非,心中多少感慨!
自古以來,三峽的瑰麗風光迷倒了千千萬萬的游人,文人騷客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千古傳誦的詩篇。過去,三峽一直僅被人們視為流經四川和湖北兩省的一段長江航道,是在地理概念上聞名于世的旅游勝地。作為一個獨立文化地域概念的三峽,卻是從20世紀後期偉大的三峽水利工程興建以來,才逐步為世人所認知和確立的。三峽區域的文化研究,也逐步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包含著豐富內容的、新興的理論研究課題。宇京寫作的民族音樂理論專著《三峽傳統民歌文化研究》,就是新興的“三峽文化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據我所知,這部專著應是三峽地區音樂文化研究的發軔之作。
宇京撰寫的這部書是一部專門研究三峽地區民間歌曲的專著,全書包括分量較重的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有關三峽傳統音樂文化的概述。這部分包括的四個章節,涉及了與本書主題有關的多個方面,其中包括︰對三峽地區地理歷史人文背景的說明;對三峽文化、三峽音樂文化的概念界定;對三峽地區傳統音樂文化樂系類別、音樂形態、樂器、樂種的闡釋,以及對本地區傳統音樂總體樂類的描述。
這部分文字內容可以引領讀者比較全面地了解三峽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當地傳統音樂文化的基本情況。
第二部分,作者詳述了三峽地區的傳統民歌歌種類別,列舉了琳瑯滿目、富有特色的眾多歌種,並分別作出叱較細致的具體的描述與分析。這里沒有采取通常使用的漢族民歌的三分分類法,即把民歌分為號子、山歌、小調三類,也沒有采用民歌集成工作中使用的九分分類法,或在某些著作中采用的四分分類法。而是根據本地區漢族與土家族人民大分散小聚居的態勢,民族文化既高度交流、融合又保持某些基本特色的實際情況,分列了勞動歌曲、民間風俗類歌曲(此下再分為日常習俗類歌曲和人生儀禮類歌曲)和宗教祭祀類歌曲三類。宇京采用此種分類法,顯然是考慮到三峽地區居住著許多土家族居民,流傳著大量土家族民歌,而土家族人民生活中,眾多與民間信仰、自然信仰儀式相結合的歌曲,確實是宜于歸人民間歌曲一類的。因而作出了自己的民歌分類。我認為這種分類方法是可取的。中國民歌五十多年來,僅是漢族民歌就先後產生了多種分類法,而少數民族民歌的分類更是各式各樣,難于統一,這正說明我國各民族民歌的內容、形式的復雜多樣。因此,我以為對于中國民歌的分類,一時不必強求統一。我們目前應做的工作,是進一步加強對各民族民歌仔細的調查、分析和對各民族民歌分類法的深入研究。
《三峽傳統民歌文化研究》是三峽地區音樂文化研究工作很有意義的起步。雖然書中還有部分內容和觀點,諸如文化淵源、族屬以及音樂結構分析等,有待進一步梳理、研究。但作為第一部研究三峽地區民歌文化的專著,作者已取得可喜的成績。任重而道遠,今後,對于三峽地區整體音樂文化的調查研究,還有大量工作可做。即使是對三峽地區的民歌文化,也可以把研究的範圍與內容,繼續擴展和深入。如對三峽地區音樂文化歷史源流的探索;對三峽地區範圍之內以及三峽地區與周邊地區之間多民族音樂文化交流融合的研究,及跨文化的比較研究;對三峽地區原生態的民歌唱法的研究,等等,都是頗具學術遠景的研究課題。在此,我想重新提出對于民族唱法的研究課題。我十分贊同武漢音樂學院周耘老師的觀點,民族唱法的確應是民族音樂研究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到目前為止,雖然我國音樂學術界已對漢族民歌的唱法做出了部分研究成果,但對于少數民族民歌的唱法,在我國民族音樂研究工作中,可以說基本是空白區。因此我特別期望中國的音樂學者,今後不但要關注某些地區漢族民歌唱法的研究,還要逐步擴大研究範圍,關注我國全國各地的漢族民歌和眾多少數民族富有特色的不同唱法,進行科學研究。當然這項工作的難度很大,研究者不但需要比較深入地了解聲樂藝術與技巧,還需要認真地學習各種民族語言,掌握語言學、生理學、聲學的學科理論,同時還需要學會運用多種科技手段,進行細致的科學實驗與分析,獲取精確數據與結論,最後才有可能在民族唱法的研究方面取得開創性的成果。在這方面,我對擁有聲樂學科理論基礎和演唱的實踐經驗、本身又是少數民族音樂學者的宇京,寄予厚望。
《三峽傳統民歌文化研究》即將出版,謹以此序表示衷心的祝賀。
田聯韜
2007年2月于中央音樂學院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