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了作者有關語言哲學的系列論文,自1984年出版後,本書成為討論語言哲學的參照點以及相關爭論的焦點,其影響已擴展到語言理論、心靈哲學和認識論。

本書討論的核心問題是,語詞為什麼具有它們所確實具有的意義。作者認為,哲學上有教益的意義理論應當承認對語言理解的整體論性質,它應當能夠解釋一個說話者或一群說話者所有實際的和潛在的話語;而它不應當依賴于它所要解釋的概念,因為它應當是獨立于說話者具體的命題態度而可證實的。本書所涵蓋的論題包括了真理論與意義論之間的關系、翻譯、引語、信念、徹底的解釋、指稱、隱喻、交流等。


唐納德‧戴維森(Donald Dayidson)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哲學教授。他出生于麻省斯普菲爾德(springfield,Massachusetts),就讀于哈佛大學,獲得古典哲學的博士學位,期間于1942—1945年在美國海軍服役。他曾任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洛克菲勒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哲學教授,1981年起任教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他是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成員、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英國學術院通訊院士。
 

目錄

論文出處
第二版序言
導論
真理與意義
論文1 意義理論與可學會的語言(1965年)
論文2 真理與意義(1967年)
論文3 對事實為真(1969年)
論文4 自然語言的語義學(1970年)
論文5 為約定T辯護(1973年)
應用
論文6 引語(1979年)
論文7 論說出(that)(1968年)
論文8 語氣和履行(1979年)
徹底的解釋
論文9 徹底的解釋(1973年)
論文10 信念與意義的基礎(1974年)
論文11 思想與言談(1975年)
論文12 對福斯特的答復(1976年)
語言與實在
論文13 論概念圖式這一觀念(1974年)
論文14 形而上學中的真理方法(1977年)
論文15 無指稱的實在(1977年)
論文16 指稱的不可理喻性(1979年)
字面意義的限度
論文17 隱喻的含義(1978年)
論文18 交流與約定(1984年)
論文10 附錄 答復戴維‧劉易斯和蒯因(1974年)
參考文獻
索引
中文版後記
 

人類持續關注著哲學的那些基礎性和長期有爭議的問題.例如關于真理和實在的本性,人類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知識的可能性.理性和經驗的作用以及關于倫理的、政治的和美學的價值等的問題。不過.哲學的傳統和風格在這個世界的不同文化之間變化極大。我們希望,通過使中國讀者能夠接觸到近50年來某些最重要和最有影響的著作,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哲學系列能夠有益于國際學術共同體,並且對哲學探究的進步有所貢獻。

當然.“西方哲學”(像“東方哲學”一樣)是一個非常寬泛和模糊的詞.包括了很不相同的傳統和探究方式。近50年來,西方傳統以下述明顯的劃分為標志,即所謂的“分析”傳統和“大陸”傳統——這是一對奇怪的範疇,把一種或一族以方法論為特征的探究方式(即“分析的”)與另一個靠地理位置來區隔的傳統(即“大陸的”)相對照。在很大程度上.“分析的”探究方式在英語哲學中,也就是在英國和美國‧持續佔據主導地位;而“大陸”哲學在大多數歐洲和拉美國家一直保持優勢地位。不過,在美國也有很多“大陸”哲學佔優勢的系科(並且新近的法國哲學在許多文學系有明顯的影響).在歐洲和拉丁美洲也有許多能干的邏輯學家和偏向于分析的哲學家。

當然,“分析哲學”和“大陸哲學”本身都是寬泛和模糊的詞,它們包括了很不相同的主題和先入之見——這些主題和先入之見在本系列所涉及的過去50年間已經有所改變和演進。在分析傳統內,邏輯分析和語言分析起初居于支配地位.並且由于邏輯實證主義的延續性影響,形而上學只是偶爾被小心地加以探討;但是,目前各種牌號的“自然主義”借助于物理學、認知科學或進化生物學等,已經產生了影響,並且變得相當熱門;形而上學已經恢復了它的中心地位︰心靈哲學、認識論、科學哲學以及道德哲學和社會哲學.已經不再被簡單地視作語言哲學的特殊分支。

類似地,大陸哲學也總是處在演變中。過去50年內.法國哲學逐漸蠶食了50年前由德國哲學所佔據的地盤︰存在主義在關于人類自由的中心問題上產生了重要的進展,隨後它又被結構主義所超越,後者把人類主體看做是既受制于社會結構又產生于社會結構;結構主義反過來又受到“後結構主義”對它所假定的這種結構穩定性的批評。在德國,同一時期見證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新馬克思主義的演進,從一開頭對啟蒙理性的批評,到新近關于交往合理性的工作,它一直把關注重點放在使哲學在政治上成為進步的力量。

在這兩個傳統之間常常充滿了敵意。分析哲學家指責他們的大陸同行,其晦澀故作高深,其模糊令人絕望;大陸哲學家則指責他們的分析同行,毫無意義地炫耀技巧和咬文嚼字。但是也有一些哲學家傾向于寬容、兼收並蓄,甚至是和平共處.其中就有明顯受古典實用主義傳統影響的哲學家——古典實用主義是典型的美國風格的哲學,在時間上它先于分析哲學和大陸哲學的分裂,把邏輯和科學的嚴格性與對人在真實世界的福祉的關切結合在一起。實際上,皮爾士作為實用主義的奠基人,一方面被蒯因、普特南和我本人所引用,另一方面也被薩特、哈貝馬斯甚至是德里達所引用。

很明顯,本系列只可能包括過去50年間西方哲學的涉及範圍很寬的著作的少許樣本。我們選擇了原創性著作而不是教科書;我們沒有選邏輯學和特殊學科的哲學方面的專門著作,也沒有選嚴格局限于哲學史的著作。在這些限制之下,我們既收入了最初用英語(在美國和英國)出版的著作,也收入了最初用法語或德語出版的著作。除收入來自分析傳統和大陸傳統的著作之外,本系列還收入了來自哲學的不同領域的著作——這些領域包括形而上學、語言哲學、心靈哲學、認識論、道德哲學、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

在完成“把哪些著作選入本系列”這一極其困難的任務時,陳波教授和我極大地受益于來自我們杰出的國際性編委會的意見。(令人十分悲痛的是,我們編委會的兩位成員.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馮‧賴特教授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戴維森教授,在給我們提出他們的建議之後不久,于2003年相繼謝世。)對于慷慨地把時間和思想貢獻給本系列的所有那些著名的和有學識的哲學家.對于中囪人民大學出版社鼓勵和支持本系列出版的那些人士,我們表示最由衷的謝意。

蘇珊‧哈克
2004年4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