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辨證錄》為清代陳士鐸(字敬之,號遠公,別號朱華子)敬述。系綜合性醫書。14卷。約成書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內容包括內、婦、外、幼等各科病證。分傷寒、中寒、中風……吃泥、胎毒等126門773證,約
1479方。每證詳列病狀、病因、立法處方,並說明方藥作用,以及配伍關系(略具後世“方解”之雛形)。每一證除有一個主治方外,多數還以雙行小字形式附有一備用方劑,以資互參。全書說理明白易曉,析證簡要中肯,用藥靈活切病,頗多經驗之談。以“辨病體之異同,證藥味之攻補”為特點,故稱為《辨證錄》。該書雖每以《靈樞》、《素問》、仲景、東垣諸說為立論根據,但師古而不泥古,其辨證尤重于癥狀的鑒別分析。本書有較高臨床價值,可供中醫臨床醫生參考。
目錄
辨證錄卷之一
傷寒門四十三則
中寒門七則
辨證錄卷之二
中風門二十五則
痹證門十一則
心痛門六則
脅痛門五則
頭痛門六則
腹痛門六則
腰痛門六則
辨證錄卷之三
咽喉痛門七則
牙齒痛門六則
口舌門二則
鼻淵門三則
耳痛門附耳聾七則
目痛門十四則
血癥門二十一則
遍身骨痛門四則
辨證錄卷之四
五郁門六則
咳嗽門八則
喘門四則
怔忡門三則
驚悸門二則
虛煩門二則
不寐門五則
健忘門四則
癲癇門六則
狂病門六則
呆病門六則
呃逆門五則
辨證錄卷之五
關格門五則
中滿門四則
翻胃門五則
臌脹門七則
厥癥門七則
春溫門三十三則
辨證錄卷之六
火熱癥門十六則
璁癥門十一則
燥癥門十五則
痿癥門八則
消渴門五則
辨證錄卷之七
痙痙門十一則
汗癥門五則
五癉門十則
大瀉門九則
痢疾門十二則
癜瘕門八則
辨證錄卷之八
辨證錄卷之九
辨證錄卷之十
辨證錄卷之十一
辨證錄卷之十二
辨證錄外科卷之十三
辨證錄幼科卷之十四
辨證錄跋
傷寒門四十三則
中寒門七則
辨證錄卷之二
中風門二十五則
痹證門十一則
心痛門六則
脅痛門五則
頭痛門六則
腹痛門六則
腰痛門六則
辨證錄卷之三
咽喉痛門七則
牙齒痛門六則
口舌門二則
鼻淵門三則
耳痛門附耳聾七則
目痛門十四則
血癥門二十一則
遍身骨痛門四則
辨證錄卷之四
五郁門六則
咳嗽門八則
喘門四則
怔忡門三則
驚悸門二則
虛煩門二則
不寐門五則
健忘門四則
癲癇門六則
狂病門六則
呆病門六則
呃逆門五則
辨證錄卷之五
關格門五則
中滿門四則
翻胃門五則
臌脹門七則
厥癥門七則
春溫門三十三則
辨證錄卷之六
火熱癥門十六則
璁癥門十一則
燥癥門十五則
痿癥門八則
消渴門五則
辨證錄卷之七
痙痙門十一則
汗癥門五則
五癉門十則
大瀉門九則
痢疾門十二則
癜瘕門八則
辨證錄卷之八
辨證錄卷之九
辨證錄卷之十
辨證錄卷之十一
辨證錄卷之十二
辨證錄外科卷之十三
辨證錄幼科卷之十四
辨證錄跋
序
九流莫難于醫,亦莫慎于醫,蓋人之性命所攸關也。是必奉其傳于名師,窮其理于素習,小其心于臨時。一遇其人之病,先審其人之氣質,按其人之性情,據其人之居處、服習,循經辨絡,以得其致病之原與夫病之所在,然後隨節氣,就方輿,切脈對癥而投之以藥,無不有隨手而效焉者也。顧自張仲景以後,名醫代出,其所著述,幾于汗牛充棟。後之學者,于茫茫大海中,非埋首讀書、潛心味道、得名師之指授,而能知三昧者蓋寡。余少留心于方書,稍稍知本草,每有疾而不輕服藥,惟恐庸醫之誤也。
茲奉聖天子命撫粵東。粵東山海(�奧)區也,在天文星躔鶉火,其氣多燥,而又近于大海,群山疊抱,其間(奚谷)澗泉竇,莫非潮濕也。以天燥地濕之鄉,而人之生于其中者,苟不自謹,立即致病。其氣之壯者,感之輕而發之速,固可不藥而愈。然疾甚者必延醫,詎知粵東之醫,其能記誦《湯頭》,耳熟《脈訣》者,十無一二,甚而不解《內經》為何文,《條辨》為何意。略知藥性,拘守陳方,究之胸中不通,指下不明,是以投之劑而多死。今夫病之寒熱,有表里之分焉,有疑似之別焉,有淺深、主客之攸殊焉。其于似熱癥者輒投涼劑,豈知凡感于寒則為病熱,寒郁則熱盛,須溫以解者,而涼劑直利刃矣;于似寒癥者輒投暖劑,豈知食重內蒸,熱極反寒,六脈全伏,須下以解者,而暖劑尤利刃矣。更可駭者,不論其人之形氣與天行之節候,致病之根源,而擅用桂、附、人參,以為能用貴藥者為通方、為老手,而不知殺人于三指,而卒不自認其罪者,莫若此等庸醫之甚也。余撫粵未及三載,而聞醫之殺人者不可數計,殊憫粵人之甘心送命于庸醫而不自知也。比山陰余子燮庵來粵,攜函秘藏《辨證錄》一書,余假一觀,真有仲景諸公所未及者,而辨證折衷補救,誠為仁人濟世壽物之至寶。即為捐俸授梓印行本普行,願吾粵之醫家熟讀精思,悟其今之所是,故不憚瑣瑣以為之序。
茲奉聖天子命撫粵東。粵東山海(�奧)區也,在天文星躔鶉火,其氣多燥,而又近于大海,群山疊抱,其間(奚谷)澗泉竇,莫非潮濕也。以天燥地濕之鄉,而人之生于其中者,苟不自謹,立即致病。其氣之壯者,感之輕而發之速,固可不藥而愈。然疾甚者必延醫,詎知粵東之醫,其能記誦《湯頭》,耳熟《脈訣》者,十無一二,甚而不解《內經》為何文,《條辨》為何意。略知藥性,拘守陳方,究之胸中不通,指下不明,是以投之劑而多死。今夫病之寒熱,有表里之分焉,有疑似之別焉,有淺深、主客之攸殊焉。其于似熱癥者輒投涼劑,豈知凡感于寒則為病熱,寒郁則熱盛,須溫以解者,而涼劑直利刃矣;于似寒癥者輒投暖劑,豈知食重內蒸,熱極反寒,六脈全伏,須下以解者,而暖劑尤利刃矣。更可駭者,不論其人之形氣與天行之節候,致病之根源,而擅用桂、附、人參,以為能用貴藥者為通方、為老手,而不知殺人于三指,而卒不自認其罪者,莫若此等庸醫之甚也。余撫粵未及三載,而聞醫之殺人者不可數計,殊憫粵人之甘心送命于庸醫而不自知也。比山陰余子燮庵來粵,攜函秘藏《辨證錄》一書,余假一觀,真有仲景諸公所未及者,而辨證折衷補救,誠為仁人濟世壽物之至寶。即為捐俸授梓印行本普行,願吾粵之醫家熟讀精思,悟其今之所是,故不憚瑣瑣以為之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