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異鄉客︰戰時上海的一個猶太家庭

永遠的異鄉客︰戰時上海的一個猶太家庭
定價:144
NT $ 125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可讀性很好,又極具史料價值的回憶錄。它真實地記錄了一個猶太家庭的戰時生活,也折射了1942-1945年大上海的風貌。作者的父親是一個報人,猶太復國主義的同情者,孫中山的朋友,他們見證了中國革命和中國抗戰,記錄了二戰對中國的影響,以及歐美等國家對中國的外交態度。這彌足珍貴的回憶,復活了我們對愛因斯坦訪華、孫中山的特約保鏢“雙槍馬坤”科恩和嘉道理家族,哈同等著名猶太人的印象。

本書是一位為躲避民族災難漂泊到上海的年輕漂亮女性的心路歷程。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視角,窺探出那段動蕩歲月中大上海的世情百態和人生千狀,以及猶太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 舒緩的文字節奏,親切動人的敘述口吻,真實的歷史細節,讓人難以忘懷,沉醉其中。
 

在珍珠港事件和日本佔領上海之前,上海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多元化社會,有著明顯的階級分層。在外國人中,地位最高的階層是由各個大國(如美國、英國、法國等)的代表組成的。緊隨其後的是德國,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由于德國戰敗,德國人便喪失了在中國的一些特權。然後是一些“較小”國家,如希臘、土耳其、西班牙、意大利、伊拉克以及敘利亞等國的公民,逐漸退出特權階層。

在這些自命不凡的持有護照的外國人之下,是一些沒有國籍的人,他們主要是從1917年俄國革命中逃出來的俄羅斯白人,以及從國內混亂局面和反猶太運動中逃出來的俄羅斯猶太人等。雖然按照官方的劃分標準,他們是一個單獨的群體,但是實際上,他們代表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此外,猶太入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兩個不同的民族︰塞法迪(Sephardis,源自中東而非西班牙)和亞實基拿(Ashkenazis,源于歐洲);後來又出現了第三個新的分類——從希特勒猶太大屠殺中逃出來的流亡者們。

接下來的一個社會階層則由歐亞混血人組成,他們的命運很不幸,既受到白人的鄙視,又遭到中國人的排擠,他們居住的地方無人問津,這樣的生活狀況通常也給他們的心理帶來毀滅性的創傷。

那麼中國人呢?他們人數眾多,卻生活在被壓抑被奴役的社會背景下。外國人和他們的關系通常僅限于生意上的往來,以及與中國佣人以及商店老板的日常交往。很多白人從來沒有被邀請到中國家庭中做客,他們也沒有在自己的房子里招待過任何中國客人。

不過,珍珠港事件的發生永遠改變了上海的面貌。雖然在1933年之後,日本人通過對中國的不宣而戰(日本人將其辯稱為“中國事變”The china incident),佔領了上海外圍約1萬平方英里的土地,但是在當時,他們還是被迫尊重了上海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中立地位。但是珍珠港偷襲事件的發生,以及隨後而來的太平洋戰爭,為日本佔領整個上海城掃清了最後的障礙。勝利的入侵者把“敵國國民”關進戰俘集中營,在佔領軍隊的大發慈悲下,沒有國籍的人則仍然被困在城市中。我就屬于後者——一個沒有國籍的俄羅斯猶太人。

在整個戰爭期間(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我堅持詳細地寫下日記,並保留了很多剪報,它們激起了我的興趣,成為我的消遣——更多的時候,它們記載了我的憤怒。在半個多世紀以後,盡管我也經歷了戰爭、動亂和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的遷徙,但是這些記錄仍然保留了下來。唉!我的那些日記啊!我還記得我的第一個日記本是我8歲生日時母親送給我的︰厚厚的紅色本子,還可以用鑰匙把它鎖上。後來,我又在日本Gohd。文具店買了很多硬皮的筆記本來記日記(我最喜歡的是一本帶有波爾卡風格的圓點圖案的紅色本子),每次我路過那里時都會跑進去看看。因為我繼承了父親對寫作的熱愛.任何與書寫有關的東西都能吸引我極大的興趣︰紙張、信封、鉛筆、鋼筆,甚至鵝毛筆的筆尖都讓我著迷。

在過去的許多年里,我一直熱切地閱讀著關于上海的文學作品,希望能夠找到在殖民主義喪鐘敲響的那一關鍵歷史時刻有關上海的第一手報道,卻總是徒勞無功。資料的稀缺讓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回過頭去看我自己保存下來的那些日記和各種各樣的文件,最終,我決定把它們整理出版,希望能夠重溫那些令人難忘的歲月,並與讀者們一起分享。

本書的描寫完全都是真實的,至少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是如此︰數以百萬計居住在上海的人對上海的多元化肯定也各有不同的看法。由于一些明顯的原因,書中的姓名都作了改動。

腳注的目的是為了澄清一些公眾不很熟悉的歷史事實,並介紹一些人物和地點在戰後的命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