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被看成是中國的民族宗教,它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土壤中,從創立至今1800多年來,對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曾給予巨大影響。多少年來,人們的流行觀念是,儒學支配著中國的傳統文化。現在,隨著國內外學人對道家和道教研究工作的深入進行,贊同“儒道互補,共同構建中華文化”這一論斷的人日漸增多。這一研究領域成果的積累,不論對我們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本來面目,還是民族新文化的規劃建設,都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價值。本書擬對中國道教文化的一個側面---道教給予中國各族民眾口頭語言藝術的廣泛影響進行系統評述。
劉守華,男,1935年生,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湖北省道教學術研究會副會長,有多部著作問世,包括《故事學綱要》《中國民間故事史》《比較故事學》《中國民間童話概說》等。
目錄
自序
上編
第一章 中國民間道教信仰
第二章 道教與中國神話
第三章 八仙傳說的魅力
第四章 土地爺和灶王的故事傳說
第五章 民間口頭文學中的道士形象
第六章 與道教相關之行業祖師傳說
第七章 染有道教色彩的地方風物傳說
第八章 道教神奇幻想對民間故事的滲透
第九章 道教與民歌
第十章 道教與民間曲藝、戲曲
第十一章 道教和諺語
第十二章 道教和民間口頭文字的相互滲透
下編
第十三章 道教和神仙
第十四章 中國民間敘事的道教色彩
第十五章 道教信仰與中國民間口頭敘事文學
第十六章 炎帝神農——中華民族的文化英雄
第十七章 黃帝傳說試析
第十八章 蠶神信仰與嫘祖傳說
第十九章 碧霞元君形象的演化及其文化內涵
第二十章 宗教與藝術的融合——論張天師傳說
第二十一章 仙跡尋蹤——論張三豐傳說
第二十二章 論《太陽經》《太陽經》的發現及其價值
附錄 喜讀劉守華著《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
後記
上編
第一章 中國民間道教信仰
第二章 道教與中國神話
第三章 八仙傳說的魅力
第四章 土地爺和灶王的故事傳說
第五章 民間口頭文學中的道士形象
第六章 與道教相關之行業祖師傳說
第七章 染有道教色彩的地方風物傳說
第八章 道教神奇幻想對民間故事的滲透
第九章 道教與民歌
第十章 道教與民間曲藝、戲曲
第十一章 道教和諺語
第十二章 道教和民間口頭文字的相互滲透
下編
第十三章 道教和神仙
第十四章 中國民間敘事的道教色彩
第十五章 道教信仰與中國民間口頭敘事文學
第十六章 炎帝神農——中華民族的文化英雄
第十七章 黃帝傳說試析
第十八章 蠶神信仰與嫘祖傳說
第十九章 碧霞元君形象的演化及其文化內涵
第二十章 宗教與藝術的融合——論張天師傳說
第二十一章 仙跡尋蹤——論張三豐傳說
第二十二章 論《太陽經》《太陽經》的發現及其價值
附錄 喜讀劉守華著《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
後記
序
這本《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是我將自己多年從事民間口頭文學研究和道教文化研究兩方面的成果貫通融合的產物。
“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倘若收一年,狗子不吃糯米粥。”這民謠中的沙湖沔陽州,便是養育我的故鄉。我有十五個春秋生活在這個位于洞庭湖濱,歷史上曾是苗漢雜居之地的古老鄉村。那里有豐富多樣的民間文藝,又普遍信奉道教。童年的我曾如醉如痴地聆听前輩講述道士作法,怎樣將柳葉采下來撒在秧田里變成魚,又怎樣將太陽綁在樹枝上使它不落山;還听人講過外地排客怎樣同本地道士斗法︰排客一巴掌將七顆銅釘釘進道士身上,使他不治而死,道士則叮囑妻子在安葬時一邊哭丈夫,一邊拆散那淘米洗菜的篾燒箕,于是洞庭湖突起狂風巨浪打散木排,狠毒的排客一一葬身湖底。那時自然不理解這些傳統故事的文化意蘊,但這些滲透著道家神秘幻想的口頭文學所構築的那奧秘無窮的世界卻令人終生難忘。
我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民間文學的教學與理論研究活動。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國內進行中外文化比較研究的風氣大開,我在對民間故事作比較研究的過程中,有感于宗教在民族民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便把注意力轉向中國民間道教文化,參與了湖北和全國勃興的一系列道教文化研究活動。其間還擔任過八集電視劇《張天師傳奇》的學術顧問。其中提交第九屆國際敘事研討會(1989年6月于布達佩斯舉行)發表的論文《中國民間敘事的道教色彩》,可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性成果。短短幾年中,由友人贈送和隨手從書店購得的道教文化論著就達20余種,使我深受啟迪。特別值得提起的是,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部門發起大規模采錄民間文學的活動,發掘出大量鮮活的民間文學資料,以科學方法編纂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和《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其中與道教相關的民間文學作品不斷涌現,使人眼界大開。《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二十二講》的寫作便是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完成的。
道教作為具有近2000年悠久歷史的民族宗教,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各方面有著深刻影響。《道教大辭典》的編著者李叔還先生出于對道家文化的珍愛,認為“中國文化以道家文化為中心”“道教文化即中華文化之根源”,也許評價偏高,令人難以贊同,但我更反對那種完全抹殺道家和道教文化的歷史地位而獨尊儒學的觀點。我贊同儒道互補,共同構建中華文化之說。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先生以他數十年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的體會,斷定“儒家和道家仍然是籠罩中國人思想的兩大主流”,“中國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入的地方,都來自道家的傳統。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道家在中國文化中,至今還是生氣勃勃的”。我以為是切合實際的論斷。就中國民間文化而論,更是如此。道家貴生。因“貴生”,便珍惜生命,熱愛人間生活,並力圖揭示自然奧秘,尋求各種神秘方術延長壽命,同侵害人類的自然暴力與社會邪惡奮勇抗爭,以主宰自己的命運。融合道教信仰的各類民間文學作品,雖然有宣揚鬼神迷信、塑造民眾落後愚昧世界觀的消極作用,但其中所蘊含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相信人的巨大潛能的浪漫主義精神以及藝術上超凡脫俗的大膽構想,更值得我們珍視。特別是在民間流行的與道教相關,又注入了農民淳樸意識和情感的民間文學作品,其寶貴的文化價值就更不容忽視了。在人文學科高度發展,國際學術界越來越重視民族文化和人類文化特質研究的今天,希望本書的出版,能給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打開一個新的小小窗口。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曾得到中國道教協會道教文化研究所李養正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陳鼓應教授和武漢大學哲學系唐明邦教授的鼓勵,日本東京大學蜂屋邦夫教授及時惠贈新作《中國道教之現狀》以作參考,還有北京白雲觀、武當山紫霄宮、武昌長春觀等處的諸位道長提供考察的便利。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是介于民間文學和道教文化兩門學科邊緣的論著,限于著者的學力,所論難以達到一一精當,殷切期待著海峽兩岸廣大讀者和學人的批評指正。
于武昌桂子山華中師範大學
“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倘若收一年,狗子不吃糯米粥。”這民謠中的沙湖沔陽州,便是養育我的故鄉。我有十五個春秋生活在這個位于洞庭湖濱,歷史上曾是苗漢雜居之地的古老鄉村。那里有豐富多樣的民間文藝,又普遍信奉道教。童年的我曾如醉如痴地聆听前輩講述道士作法,怎樣將柳葉采下來撒在秧田里變成魚,又怎樣將太陽綁在樹枝上使它不落山;還听人講過外地排客怎樣同本地道士斗法︰排客一巴掌將七顆銅釘釘進道士身上,使他不治而死,道士則叮囑妻子在安葬時一邊哭丈夫,一邊拆散那淘米洗菜的篾燒箕,于是洞庭湖突起狂風巨浪打散木排,狠毒的排客一一葬身湖底。那時自然不理解這些傳統故事的文化意蘊,但這些滲透著道家神秘幻想的口頭文學所構築的那奧秘無窮的世界卻令人終生難忘。
我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民間文學的教學與理論研究活動。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國內進行中外文化比較研究的風氣大開,我在對民間故事作比較研究的過程中,有感于宗教在民族民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便把注意力轉向中國民間道教文化,參與了湖北和全國勃興的一系列道教文化研究活動。其間還擔任過八集電視劇《張天師傳奇》的學術顧問。其中提交第九屆國際敘事研討會(1989年6月于布達佩斯舉行)發表的論文《中國民間敘事的道教色彩》,可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性成果。短短幾年中,由友人贈送和隨手從書店購得的道教文化論著就達20余種,使我深受啟迪。特別值得提起的是,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部門發起大規模采錄民間文學的活動,發掘出大量鮮活的民間文學資料,以科學方法編纂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和《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其中與道教相關的民間文學作品不斷涌現,使人眼界大開。《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二十二講》的寫作便是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完成的。
道教作為具有近2000年悠久歷史的民族宗教,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各方面有著深刻影響。《道教大辭典》的編著者李叔還先生出于對道家文化的珍愛,認為“中國文化以道家文化為中心”“道教文化即中華文化之根源”,也許評價偏高,令人難以贊同,但我更反對那種完全抹殺道家和道教文化的歷史地位而獨尊儒學的觀點。我贊同儒道互補,共同構建中華文化之說。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先生以他數十年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的體會,斷定“儒家和道家仍然是籠罩中國人思想的兩大主流”,“中國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入的地方,都來自道家的傳統。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道家在中國文化中,至今還是生氣勃勃的”。我以為是切合實際的論斷。就中國民間文化而論,更是如此。道家貴生。因“貴生”,便珍惜生命,熱愛人間生活,並力圖揭示自然奧秘,尋求各種神秘方術延長壽命,同侵害人類的自然暴力與社會邪惡奮勇抗爭,以主宰自己的命運。融合道教信仰的各類民間文學作品,雖然有宣揚鬼神迷信、塑造民眾落後愚昧世界觀的消極作用,但其中所蘊含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相信人的巨大潛能的浪漫主義精神以及藝術上超凡脫俗的大膽構想,更值得我們珍視。特別是在民間流行的與道教相關,又注入了農民淳樸意識和情感的民間文學作品,其寶貴的文化價值就更不容忽視了。在人文學科高度發展,國際學術界越來越重視民族文化和人類文化特質研究的今天,希望本書的出版,能給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打開一個新的小小窗口。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曾得到中國道教協會道教文化研究所李養正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陳鼓應教授和武漢大學哲學系唐明邦教授的鼓勵,日本東京大學蜂屋邦夫教授及時惠贈新作《中國道教之現狀》以作參考,還有北京白雲觀、武當山紫霄宮、武昌長春觀等處的諸位道長提供考察的便利。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是介于民間文學和道教文化兩門學科邊緣的論著,限于著者的學力,所論難以達到一一精當,殷切期待著海峽兩岸廣大讀者和學人的批評指正。
于武昌桂子山華中師範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