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作者二十余年的教學與研究經驗,歷時八年方告完成。
與同類教材相比,本書的特點在于︰
第一,章節安排遵循“教學過程和研究過程相一致”的原則,分為四大板塊︰社會研究方法基礎、問題和設計、研究方式、分析和綜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進行不同組合。
第二,緊密聯系國內社會研究或方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什麼是“真問題”和“問題意識”、如何提出問題等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聯系實際具體分析了理論(研究範式)對經驗研究的解釋力,對于理論和經驗研究之間的關系作了比較清晰地闡述;針對國內濫用問卷傾向,對問卷設計的邏輯過程進行了仔細地梳理,厘清了問卷設計的基本思路;對于學生在統計表制作、引用和注釋等方面易犯的錯誤作了重要提示。
第三,增加了一些其他教材介紹不多的方法,例如,抽樣方法中的一些特例、群體關系測量、累計量表設計技術、訪談心理、列聯表解讀方法等;對于一些其他書中語焉不詳的方法和概念給了具體的解釋;盡可能運用國內比較成熟的社會研究成果進行說明;研究報告撰寫方法的介紹更貼近實際的寫作過程。
仇立平,男,現任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副主任、《社會》雜志執行主編。曾任中國社會學會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研究會理事、《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
仇立平教授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講授社會研究方法,並參與了教育部高教司組織的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大綱的討論和編寫。他曾在《社會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多篇討論社會研究方法的論文,並在國內較早介紹和普及社會調查方法知識。
除了社會研究方法的研究和教學之外,仇立平教授對中國社會分層研究亦有心得,並曾涉獵家庭、青年、老人等研究領域。曾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社會學研究》、《社會》等著名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調查報告近百篇,獨立或合作出版著作、研究報告五部。
目錄
第Ⅰ部分 社會研究方法基礎
1 緒論
1.1 概念的使用:學者的討論和本書的定義
1.1.1 我國社會學界對于社會研究方法概念的認識
1.1.2 本書的定義
1.2 特征:科學性、客觀性和工具性
1.2.1 科學性
1.2.2 客觀性
1.2.3 工具性
1.3 簡史:以人為本、關注底層與科學理性精神的張揚
1.3.1 我國早期高等院校社會研究方法課程的建設
1.3.2 我國社會研究的兩種傳統
1.3.3 國外社會研究簡史
1.3.4 歷史的啟示
2 社會研究方法論的若干問題
2.1 實證主義與非實證主義
2.1.1 實證主義方法論
2.1.2 非實證主義方法論
2.1.3 不同方法論影響下的具體研究方法
2.2 價值中立和價值關聯
2.2.1 價值中立、價值關聯和價值判斷
2.2.2 價值關聯和知識結構
2.3 社會科學的特殊性
2.3.1 社會科學預測的特殊性
2.3.2 社會研究的限制
2.4 社會學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
2.4.1 如何認識我國社會學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的結合
2.4.2 默頓:社會學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之間的關系
2.4.3 社會學的想象力與經驗研究
2.5 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
2.5.1 什麼是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
2.5.2 實用主義下的混合研究方法
2.5.3 討論
3 社會研究方法體系和一般過程
3.1 現代社會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
3.1.1 數學方法對社會研究的影響
3.1.2 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對社會研究方法的滲透
3.1.3 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的綜合運用
3.2 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
3.2.1 社會研究方法論
3.2.2 社會研究基本方式
3.2.3 社會研究方法的專門技術和工具
3.3 社會研究的主要類型
3.3.1 研究性質:理論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
3.3.2 研究目的或作用: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
3.3.3 調查對象範圍:普遍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
3.3.4 時間性: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
3.3.5 應用領域:行政統計調查、學術性調查、民意調查、市場調查.
3.4 科學研究的邏輯和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
3.4.1 歸納推理
3.4.2 演繹推理
3.4.3 假設演繹法
3.4.4 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
第Ⅱ部分 問題和設計
4 選題和問題
4.1 選題的意義和標準
4.1.1 選題的意義
4.1.2 研究領域、研究主題和研究問題
4.1.3 選題的標準
4.2 選題的方法和來源
4.2.1 選題的思維方法和“問題意識”
4.2.2 選題和經驗生活
4.2.3 選題和查閱文獻
4.2.4 查閱文獻和文獻述評的方法
4.3 研究課題的具體化
4.3.1 什麼是研究課題的具體化
4.3.2 研究課題具體化的方法
5 研究設計
5.1 研究方式、研究性質和研究目的
5.1.1 研究課題的定位
5.1.2 研究方式、研究性質和研究目的之間的關系
5.2 理論和假設
5.2.1 何謂理論
5.2.2 理論的層次
5.2.3 理論的形式
5.2.4 研究假設
5.3 分析單位和研究內容
5.3.1 分析單位
5.3.2 區群謬誤和簡化論
5.3.3 研究內容
5.4 研究方案的設計和撰寫
5.4.1 研究方案設計的作用、原則和類型
5.4.2 方案設計的具體內容
5.4.3 研究方案的撰寫要求
6 抽樣方法
6.1 概率抽樣方法基礎
6.1.1 概率抽樣的意義
6.1.2 概率抽樣的基本原理和抽樣分布
6.1.3 抽樣術語
6.1.4 抽樣步驟
6.2 概率抽樣的具體方法
6.2.1 簡單隨機抽樣
6.2.2 系統抽樣
6.2.3 分層抽樣
6.2.4 整群抽樣
6.2.5 多段抽樣
6.2.6 PPS抽樣
6.2.7 入戶抽樣
6.2.8 樣本規模和抽樣方案
6.3 非概率抽樣方法
6.3.1 偶遇抽樣
6.3.2 判斷抽樣
6.3.3 配額抽樣
6.3.4 滾雪球抽樣
7 測量和量表
7.1 社會研究中的測量
7.1.1 測量的概念和意義
7.1.2 測量的要素
7.1.3 “測不準原理”和社會測量的局限
7.2 概念化和操作化
7.2.1 概念和概念化
7.2.2 概念操作化
7.2.3 操作化過程
7.3 概念、變量和指標
7.3.1 概念
7.3.2 變量
7.3.3 指標
7.3.4 概念、變量和指標之間的關系
7.4 信度和效度
7.4.1 信度
7.4.2 效度
7.4.3 影響信度和效度的因素以及相互關系
7.5 測量層次
7.5.1 定類測量
7.5.2 定序測量
7.5.3 定距測量
7.5.4 定比測量
7.6 量表
7.6.1 態度和態度量表
7.6.2 總加量表
7.6.3 累積量表
7.6.4 語義差異量表
第Ⅲ部分 研究方式
8 調查研究
8.1 問卷設計
8.1.1 問卷結構和問題類型
8.1.2 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
8.1.3 問卷設計的基本步驟及實例
8.1.4 問卷設計技術
8.2 資料收集方法
8.2.1 自填法
8.2.2 結構型訪問法
8.2.3 訪問技術和訪問心理
8.3 調查研究的組織和管理
8.3.1 訪問員的選擇和培訓
8.3.2 組織工作
8.3.3 質量管理
補充閱讀 群體關系測量
9 實地研究
9.1 實地研究的單位
9.1.1 個案研究
9.1.2 社區研究
9.2 實地研究的過程或步驟
9.2.1 選擇調查點或調查對象
9.2.2 取得進入現場的資格
9.2.3 進入現場並與當地居民建立友好關系
9.2.4 收集和分析資料
9.3 非結構型訪問法
9.3.1 無結構型訪問
9.3.2 半結構型訪問
9.3.3 訪談技術
9.4 觀察法
9.4.1 生活觀察和科學觀察
9.4.2 觀察法的類型和特點
9.4.3 觀察設計和觀察訓練
10 文獻研究和實驗研究
10.1 文獻研究
10.1.1 文獻資料的類型和評價
10.1.2 內容分析法
10.1.3 二次分析
10.1.4 歷史研究方法
10.2 實驗研究
10.2.1 實驗研究的基本術語
10.2.2 標準實驗模式及其變形
10.2.3 所羅門實驗模式
10.2.4 完全隨機設計
10.2.5 隨機區集設計
10.2.6 拉丁方格設計
10.2.7 實驗步驟
第Ⅳ部分 分析和綜合
11 量化資料的整理和分析
11.1 初步整理
11.1.1 審核
11.1.2 復查
11.1.3 編碼和錄入
11.1.4 數據清理
11.2 統計整理
11.2.1 分類和分組
11.2.2 頻數和頻率統
11.2.3 統計表
11.2.4 統計圖
11.3 統計分析初步
11.3.1 集中量數分析
11.3.2 離散量數分析
11.3.3 相對離散量數分析
11.3.3 相關、回歸、推論簡述
12 質性資料的整理和分析
12.1 初步整理
12.2 閱讀分析
12.3 編碼和登錄
12.4 建立檔案或資料庫
12.5 深度分析
13 研究報告的撰寫
13.1 寫作方法或思路
13.1.1 為何寫
13.1.2 為誰寫
13.1.3 怎樣寫
13.2 研究報告的結構
13.2.1 基本結構
13.2.2 報告結構和寫作技巧
13.2.3 報告結構需要注意的若干問題
13.3 研究報告的撰寫體例
13.3.1 行文要則
13.3.2 撰寫格式
13.3.3 引用和注釋
附錄A 抽樣方案示例
附錄B 項目申報書示例
附錄C 社會指標體系示例
附錄D 量化研究報告示例
附錄E 質性研究報告示例
附錄F 隨機數表
附錄G 正態曲線下的面積
參考文獻
1 緒論
1.1 概念的使用:學者的討論和本書的定義
1.1.1 我國社會學界對于社會研究方法概念的認識
1.1.2 本書的定義
1.2 特征:科學性、客觀性和工具性
1.2.1 科學性
1.2.2 客觀性
1.2.3 工具性
1.3 簡史:以人為本、關注底層與科學理性精神的張揚
1.3.1 我國早期高等院校社會研究方法課程的建設
1.3.2 我國社會研究的兩種傳統
1.3.3 國外社會研究簡史
1.3.4 歷史的啟示
2 社會研究方法論的若干問題
2.1 實證主義與非實證主義
2.1.1 實證主義方法論
2.1.2 非實證主義方法論
2.1.3 不同方法論影響下的具體研究方法
2.2 價值中立和價值關聯
2.2.1 價值中立、價值關聯和價值判斷
2.2.2 價值關聯和知識結構
2.3 社會科學的特殊性
2.3.1 社會科學預測的特殊性
2.3.2 社會研究的限制
2.4 社會學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
2.4.1 如何認識我國社會學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的結合
2.4.2 默頓:社會學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之間的關系
2.4.3 社會學的想象力與經驗研究
2.5 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
2.5.1 什麼是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
2.5.2 實用主義下的混合研究方法
2.5.3 討論
3 社會研究方法體系和一般過程
3.1 現代社會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
3.1.1 數學方法對社會研究的影響
3.1.2 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對社會研究方法的滲透
3.1.3 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的綜合運用
3.2 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
3.2.1 社會研究方法論
3.2.2 社會研究基本方式
3.2.3 社會研究方法的專門技術和工具
3.3 社會研究的主要類型
3.3.1 研究性質:理論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
3.3.2 研究目的或作用: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
3.3.3 調查對象範圍:普遍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
3.3.4 時間性: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
3.3.5 應用領域:行政統計調查、學術性調查、民意調查、市場調查.
3.4 科學研究的邏輯和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
3.4.1 歸納推理
3.4.2 演繹推理
3.4.3 假設演繹法
3.4.4 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
第Ⅱ部分 問題和設計
4 選題和問題
4.1 選題的意義和標準
4.1.1 選題的意義
4.1.2 研究領域、研究主題和研究問題
4.1.3 選題的標準
4.2 選題的方法和來源
4.2.1 選題的思維方法和“問題意識”
4.2.2 選題和經驗生活
4.2.3 選題和查閱文獻
4.2.4 查閱文獻和文獻述評的方法
4.3 研究課題的具體化
4.3.1 什麼是研究課題的具體化
4.3.2 研究課題具體化的方法
5 研究設計
5.1 研究方式、研究性質和研究目的
5.1.1 研究課題的定位
5.1.2 研究方式、研究性質和研究目的之間的關系
5.2 理論和假設
5.2.1 何謂理論
5.2.2 理論的層次
5.2.3 理論的形式
5.2.4 研究假設
5.3 分析單位和研究內容
5.3.1 分析單位
5.3.2 區群謬誤和簡化論
5.3.3 研究內容
5.4 研究方案的設計和撰寫
5.4.1 研究方案設計的作用、原則和類型
5.4.2 方案設計的具體內容
5.4.3 研究方案的撰寫要求
6 抽樣方法
6.1 概率抽樣方法基礎
6.1.1 概率抽樣的意義
6.1.2 概率抽樣的基本原理和抽樣分布
6.1.3 抽樣術語
6.1.4 抽樣步驟
6.2 概率抽樣的具體方法
6.2.1 簡單隨機抽樣
6.2.2 系統抽樣
6.2.3 分層抽樣
6.2.4 整群抽樣
6.2.5 多段抽樣
6.2.6 PPS抽樣
6.2.7 入戶抽樣
6.2.8 樣本規模和抽樣方案
6.3 非概率抽樣方法
6.3.1 偶遇抽樣
6.3.2 判斷抽樣
6.3.3 配額抽樣
6.3.4 滾雪球抽樣
7 測量和量表
7.1 社會研究中的測量
7.1.1 測量的概念和意義
7.1.2 測量的要素
7.1.3 “測不準原理”和社會測量的局限
7.2 概念化和操作化
7.2.1 概念和概念化
7.2.2 概念操作化
7.2.3 操作化過程
7.3 概念、變量和指標
7.3.1 概念
7.3.2 變量
7.3.3 指標
7.3.4 概念、變量和指標之間的關系
7.4 信度和效度
7.4.1 信度
7.4.2 效度
7.4.3 影響信度和效度的因素以及相互關系
7.5 測量層次
7.5.1 定類測量
7.5.2 定序測量
7.5.3 定距測量
7.5.4 定比測量
7.6 量表
7.6.1 態度和態度量表
7.6.2 總加量表
7.6.3 累積量表
7.6.4 語義差異量表
第Ⅲ部分 研究方式
8 調查研究
8.1 問卷設計
8.1.1 問卷結構和問題類型
8.1.2 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
8.1.3 問卷設計的基本步驟及實例
8.1.4 問卷設計技術
8.2 資料收集方法
8.2.1 自填法
8.2.2 結構型訪問法
8.2.3 訪問技術和訪問心理
8.3 調查研究的組織和管理
8.3.1 訪問員的選擇和培訓
8.3.2 組織工作
8.3.3 質量管理
補充閱讀 群體關系測量
9 實地研究
9.1 實地研究的單位
9.1.1 個案研究
9.1.2 社區研究
9.2 實地研究的過程或步驟
9.2.1 選擇調查點或調查對象
9.2.2 取得進入現場的資格
9.2.3 進入現場並與當地居民建立友好關系
9.2.4 收集和分析資料
9.3 非結構型訪問法
9.3.1 無結構型訪問
9.3.2 半結構型訪問
9.3.3 訪談技術
9.4 觀察法
9.4.1 生活觀察和科學觀察
9.4.2 觀察法的類型和特點
9.4.3 觀察設計和觀察訓練
10 文獻研究和實驗研究
10.1 文獻研究
10.1.1 文獻資料的類型和評價
10.1.2 內容分析法
10.1.3 二次分析
10.1.4 歷史研究方法
10.2 實驗研究
10.2.1 實驗研究的基本術語
10.2.2 標準實驗模式及其變形
10.2.3 所羅門實驗模式
10.2.4 完全隨機設計
10.2.5 隨機區集設計
10.2.6 拉丁方格設計
10.2.7 實驗步驟
第Ⅳ部分 分析和綜合
11 量化資料的整理和分析
11.1 初步整理
11.1.1 審核
11.1.2 復查
11.1.3 編碼和錄入
11.1.4 數據清理
11.2 統計整理
11.2.1 分類和分組
11.2.2 頻數和頻率統
11.2.3 統計表
11.2.4 統計圖
11.3 統計分析初步
11.3.1 集中量數分析
11.3.2 離散量數分析
11.3.3 相對離散量數分析
11.3.3 相關、回歸、推論簡述
12 質性資料的整理和分析
12.1 初步整理
12.2 閱讀分析
12.3 編碼和登錄
12.4 建立檔案或資料庫
12.5 深度分析
13 研究報告的撰寫
13.1 寫作方法或思路
13.1.1 為何寫
13.1.2 為誰寫
13.1.3 怎樣寫
13.2 研究報告的結構
13.2.1 基本結構
13.2.2 報告結構和寫作技巧
13.2.3 報告結構需要注意的若干問題
13.3 研究報告的撰寫體例
13.3.1 行文要則
13.3.2 撰寫格式
13.3.3 引用和注釋
附錄A 抽樣方案示例
附錄B 項目申報書示例
附錄C 社會指標體系示例
附錄D 量化研究報告示例
附錄E 質性研究報告示例
附錄F 隨機數表
附錄G 正態曲線下的面積
參考文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