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應用海關統計數據,揭示了茶葉在清朝、民國時期經濟演進過程中的角色。作者首先收集和整理這些統計數據,然後分析當時統計這些數據的方法及數據的含義。並深入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梳理海關的職能、工作程序,探討海關職能范圍的演變、執行的方法,及其相關記錄的格式。

本書旨在提供一種使用海關統計數據的指南,為如何利用這樣統計數據,特別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統計數據來研究區域經濟的發展作出了一個經典的示范。
 

目錄

引言
第一篇 中國海關
第1章 中國海關:組織構成與機構職能
1.1 起源
1.2 最初的職能
1.3 中國海關職能的轉變
1.4 海關統計
1.5 海關數據的不連續和偏見
第2章 貿易賬目:定義與結構
2.1 商品:計量單位與合計
2.2 貿易賬目的基本結構
2.3 定義:單個港口的貿易
2.4 國家貿易統計
第3章 海關統計利用中的缺陷
3.1 這些數字的含義?
3.2 概言:海關數據的局限
3.3 精確性
第二篇 福建的茶葉貿易
第4章 貿易統計:福建港的茶葉
4.1 從統計中可獲得哪類數據?
4.2 資料的安排情況
4.3 統計圖:各口茶葉貿易
4.4 結論
第5章 福建的茶葉出口
5.1 從港口到區域:匯總的問題
5.2 福建口岸的出口
5.3 福建的出口和省內茶葉生產
後記
參考文獻
附錄
拼音和計量單位的含意
數據樣本的內容與結構
 

就中國社會經濟史的研究而言,中文與外文(主要為英文)學術圈各自相對獨立,盡管現在信息交流與人員往來已經較為頻繁,兩個學術圈有所交叉,但主體部分仍是明顯分離的。相互之間對彼此的學術動態可能有所了解,但知之不詳,如蜻蜒點水,缺乏實質性的深度交流,中外學者在這方面都頗有感觸。而西方世界的社會經濟史研究,相對於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在中國學術界的影響更為有限。關於海外中國研究、外國人視野下的中國歷史、制度經濟學等,由於相關譯叢的努力,越來越多地被引入中國學術界。由於歐美、日本與及其他地區的經濟史、社會史等研究日趨成熟,其前沿性成果更需要我們及時獲知,以把握當前社會經濟史的學術動態和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對研究中國產生了興趣,一則因為中國經濟的崛起,一則因為如果不了解占人類五分之一人口的國度的歷史,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類發展,他們希望與中國學術界有更多的交流。

就有關中國的史料與數據而言,中國學者對英文的原始史料涉獵有所局限,遑論荷蘭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法文等,這些語種中有關華人與中國的記載,是在中文正史與野史中幾乎看不到的世界。而這些史料,在中西方的比較研究,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等領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待開發的史料還有域外漢文文獻資料,包括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地的漢文古籍,以及東南亞、美國等地華人的文獻與文物。僅從這個角度而言,引介和翻譯海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也顯得日益重要。就學科而言,由於專門化人才培養與學術研究的日益深入,各學科形成自身的特定概念、范疇、話語體系、研究工具與方法、思維方式及研究領域,對此但凡缺乏深入而全面的把握,相關研究就很難進入該學科體系,而其成果也難以獲得該學科研究人員的認可。而專業人才培養、評審與機構設置等制度更強化了這種趨勢。專門研究是如此精深,以致許多學者無暇顧及其他學科與研究領域,見樹木而不見森林,學術視野因此受到局限,甚至出現學科歧視與偏見,人類追求知識的整體感與宏觀認識的需求亦得不到滿足。

同時,不同學科的一些特定話語和方法,其實許多是可以相通的,學術壁壘並非如想像中的不可逾越的鴻溝。一旦打通障礙,架起溝通的橋梁,游走於不同學科之間,其收獲有時是令人驚喜的,原創性的成果也常在跨學科的交叉中產生。如從歷史源頭與資料中原創出經濟學理論,或以經濟學方法與工具研究歷史問題獲得新思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希克斯、弗里德曼、哈耶克、庫茲涅茨及為人熟知的諾斯、福格爾等,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因此,「社會經濟史譯叢」的宗旨與取向為:第一,在學科上並不畫地為牢局限於經濟史和社會史,也將選擇與之相關的思想史、文化史,或以歷史為取向的經濟學與社會學研究成果,更歡迎跨學科的探索性成果。第二,在研究地域和領域的選擇上,將不局限於譯者、讀者、編者和市場自然傾斜的中國社會經濟史,本叢書將力推西方社會經濟史的前沿成果。第三,譯叢除一般性論述的著作外,也接受史料編著,還精選純理論與方法的成果。在成果形式方面,既選擇英文著作,也接受作者編輯的論文集,甚至從作者自己的英文論著中翻譯或加工創作的中文成果。在著作語種的選擇上,除英文作品外,還特別扶持其他語言論著的中譯工作。

我們希望本譯叢成為跨越和溝通不同語種成果、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學科與中外學術圈的橋梁。

龍登南
2009年5月於清華園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