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他是干什麼的,他會說他是個作家。這位作家在20世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比任何其他作家都大。
各路人等,各種職業,各種背景,各種命運,各種性格,只有這些“社會圖像”中的人物才能反映出社會的面貌,而社會終究是有許許多多的個人和他們的故事組合而成的。本書足以證明德魯克是最有實力的隨筆寫手。
德魯克自稱,從寫第一本書開始,他“所寫的一切無不強調人的多變、多元,以及獨特之處”,他要對抗的,是一個集權當道、講求統一與一致的時代。他篤信只有獨立和多元的特質,才能護衛人類社會的價值,並培養領導力和公民精神。
正是基于此意義,應該讓更多的中國人讀到本書。
彼得‧德魯克(台譯︰彼得杜拉克),管理學科開創者,他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學之父”,他的思想傳播影響了130多個國家;他稱自己是“社會生態學家”,他對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影響深遠,他的著作架起了從工業時代到知識時代的橋梁。
1909年彼得‧德魯克生于維也納的一個書香門第,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國際法博士學位,1937年與他的德國校友多麗絲結婚,並移居美國,終身以教書、著書和咨詢為業。
目錄
推薦序一(邵明路)
推薦序二(楊斌)
新版序
旁觀者的誕生
第一部分 來自亞特蘭提斯的報告
第1章 老奶奶與20世紀
第2章 赫姆和吉妮亞
第3章 懷恩師
第4章 真假弗洛伊德
第5章 伯爵與女伶
第二部分 舊世界里的年輕人
第6章 波拉尼這一家
第7章 基辛格的再造恩人
第8章 怪獸與綿羊
第9章 英國最後一個異議分子
第10章 弗里德伯格的世界
第11章 銀行家的女人
第三部分 無私天真的夕陽歲月
第12章 美國報閥魯斯
第13章 荒野上的先知
第14章 斯隆的專業風采
第15章 無私天真的夕陽歲月
推薦序二(楊斌)
新版序
旁觀者的誕生
第一部分 來自亞特蘭提斯的報告
第1章 老奶奶與20世紀
第2章 赫姆和吉妮亞
第3章 懷恩師
第4章 真假弗洛伊德
第5章 伯爵與女伶
第二部分 舊世界里的年輕人
第6章 波拉尼這一家
第7章 基辛格的再造恩人
第8章 怪獸與綿羊
第9章 英國最後一個異議分子
第10章 弗里德伯格的世界
第11章 銀行家的女人
第三部分 無私天真的夕陽歲月
第12章 美國報閥魯斯
第13章 荒野上的先知
第14章 斯隆的專業風采
第15章 無私天真的夕陽歲月
序
多年前,我曾教過宗教學這門課,覺得其樂無窮,但對所謂的“神學”,卻缺乏興趣。有人告訴我,蒼蠅共有3 5萬種;依照神學家的說法,則只有一種,亦即所謂“真正的蒼蠅”(The Right
Fly)。天地萬物,種類無窮無盡,皆為造物主之功,但天底下卻沒有一樣東西比得上那兩條腿的動物——男人與女人,那麼變化多端的。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已經發覺︰人真是形形色色,無奇不有。因此,我從未認為哪個人特別無趣。墨守成規的也好,傳統的也罷,甚至是極其無聊的人,若談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東西,或是興趣所在,無不散發出一種特別的吸引力——每個人自此成為一個獨特的個體。有一個人最初給我的印象似乎呆板無聊,滿嘴廢話,讓人呵欠連連。這人是新英格蘭小鎮的銀行家。可是,突然間他話鋒一轉,談到扣子的演變史,細說這個小東西的發明、形狀、材質、功能和用途等,卻叫我大開眼界。在談論這個主題時,他那熾熱的情感直逼偉大的抒情詩人。不過,我覺得有意思的,倒不是話題本身,而是他這個人。在一剎那間,他已變成一個相當獨特的人。
本書寫作的目的就在于刻畫一些特別的人,以及他們的特立獨行。
從我寫第一本書開始(大約是50年前)至今,我所寫的一切無不強調人的多變、多元以及獨特之處。在這50年中,大抵是集權當道,講求統一與一致的時代。在這種獨裁政體下,服從至上,大家行事、思考都一樣,連寫的文字、畫的圖都如出一轍,完全被一個“中樞”嚴密控制,也就是納粹所說的“依同一軌道而行”(gleichgeschaltet)。這股潮流會大為風行,銳不可當,甚至淹沒了民主的聲音。但我寫的每一本書、每一篇文章,不管是觸及政治、哲學還是歷史,有關社會秩序或社會組織,論述管理、科技或經濟等層面,都以多元化、多樣化為宗旨。在一個強勢政府或大企業高聲疾呼“中央控制”的重要時,我則一再地說要分權、多做實驗,並得多開創社區組織;在政府和企業成為唯一和整個社會相抗衡的機構時,我則認為“第三部門”,也就是非營利、以公益為主的組織特別重要——在這兒,才能孕育獨立和多元的特質,護衛人類社會的價值,並培養社群領導力和公民精神。
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和公共部門(public sector)及私人部門(private sector)相對,前者即為政府,而後者代表企業界,第三部門又稱社會部門(social sector),在美國傳統上稱之為非營利界(non profit sector)。見德魯克著《非營利機構的管理》(Managing the Non Profit Organizati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磁鐵學校(magnet schools)︰此詞始于1965年的美國,是一種公立學校,有著特別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以吸引各種背景的學生,希望有助于不同種族間的融合。正如我指出的,社會的組成與其資訊的來源都會受到非營利、非官方機構的影響,例如大學或醫院等,都有不同的價值與個性。
然而,此舉猶如力挽狂瀾,格外艱辛。
現在,時代的潮流終于轉到我這個方向了。打著集體主義、中央集權大旗的,那整齊劃一的隊伍,終究只是幌子,連有效政府的基本雛形都談不上,更別提經濟發展、公民權的行使以及社區組織的建立。在西方的我們,正快速地“離心化”,或是“非中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代相信,疾病在醫學中心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而且這個醫學中心越大越好;現在我們卻盡量把病人送到外圍的醫療機構。
過去20年中,美國大企業的規模持續縮小。在這段太平盛世,無論在何地,驚人的就業成長都集中在現在的中小企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十年當中,美國建立了許多龐大無比的學校。我想,這就是今天教育沉痾的禍首。現在的學校紛紛走向多元化而且非中心化,所謂的“磁鐵學校”就是一例。
當然,“小就是美”和“大就是好”一樣是無聊、愚蠢的口號。我們看看造物者創造的那無窮無盡的物種就可了解。19世紀時期的政府多半小而無力,除此之外,只有地方教會和學校等機構。當然,你我都不可能再回歸到那個時代,我們正快速邁向知識社會,而這社會終究會走向由各種組織形成的社會,且這許許多多的組織將各有不同的面貌,離開中心,走向外圍,而且形式迥異。這些組織的結構也不再是標準而整齊劃一,如過去的公共行政和企業管理所秉持的信念,像“制造業的唯一標準結構”,或是“模範政府機關”等。未來是“有機體”的時代,由任務、目的、策略、社會的和外在的環境所主導,這就是我在40年前寫的《管理的實踐》(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1954年出版)一書所倡導的。
我這50年來的論述,無不強調“有機體”、“離心化”以及“多元化”,這些都是抽象概念的問題。不少人利用我的作品,將之視為導師或是顧問。而我總是喜歡以一些人物為例來闡釋,因為“人”比“概念”來得有趣多了。但這一路寫來,我對概念的處理還是比較得心應手。
《旁觀者》這本書是為我自己而作。然而這是一本有關“人”的書,不是以我自己為主題。英國版的書名副標題——“記錄其他人物以及我所歷經的時代”(Other Lives and My Times)將本書主旨一語道盡。在我的著作中,沒有一本反芻的時間像這本這麼長——20年來,這些人物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行、住、坐、臥,無所不在;也沒有一本書這麼快就問世了——從我坐在打字機前寫下第一個字,到完成全書,不到一年的光景。這本書雖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卻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一本。
……
本書寫作的目的就在于刻畫一些特別的人,以及他們的特立獨行。
從我寫第一本書開始(大約是50年前)至今,我所寫的一切無不強調人的多變、多元以及獨特之處。在這50年中,大抵是集權當道,講求統一與一致的時代。在這種獨裁政體下,服從至上,大家行事、思考都一樣,連寫的文字、畫的圖都如出一轍,完全被一個“中樞”嚴密控制,也就是納粹所說的“依同一軌道而行”(gleichgeschaltet)。這股潮流會大為風行,銳不可當,甚至淹沒了民主的聲音。但我寫的每一本書、每一篇文章,不管是觸及政治、哲學還是歷史,有關社會秩序或社會組織,論述管理、科技或經濟等層面,都以多元化、多樣化為宗旨。在一個強勢政府或大企業高聲疾呼“中央控制”的重要時,我則一再地說要分權、多做實驗,並得多開創社區組織;在政府和企業成為唯一和整個社會相抗衡的機構時,我則認為“第三部門”,也就是非營利、以公益為主的組織特別重要——在這兒,才能孕育獨立和多元的特質,護衛人類社會的價值,並培養社群領導力和公民精神。
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和公共部門(public sector)及私人部門(private sector)相對,前者即為政府,而後者代表企業界,第三部門又稱社會部門(social sector),在美國傳統上稱之為非營利界(non profit sector)。見德魯克著《非營利機構的管理》(Managing the Non Profit Organizati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磁鐵學校(magnet schools)︰此詞始于1965年的美國,是一種公立學校,有著特別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以吸引各種背景的學生,希望有助于不同種族間的融合。正如我指出的,社會的組成與其資訊的來源都會受到非營利、非官方機構的影響,例如大學或醫院等,都有不同的價值與個性。
然而,此舉猶如力挽狂瀾,格外艱辛。
現在,時代的潮流終于轉到我這個方向了。打著集體主義、中央集權大旗的,那整齊劃一的隊伍,終究只是幌子,連有效政府的基本雛形都談不上,更別提經濟發展、公民權的行使以及社區組織的建立。在西方的我們,正快速地“離心化”,或是“非中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代相信,疾病在醫學中心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而且這個醫學中心越大越好;現在我們卻盡量把病人送到外圍的醫療機構。
過去20年中,美國大企業的規模持續縮小。在這段太平盛世,無論在何地,驚人的就業成長都集中在現在的中小企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十年當中,美國建立了許多龐大無比的學校。我想,這就是今天教育沉痾的禍首。現在的學校紛紛走向多元化而且非中心化,所謂的“磁鐵學校”就是一例。
當然,“小就是美”和“大就是好”一樣是無聊、愚蠢的口號。我們看看造物者創造的那無窮無盡的物種就可了解。19世紀時期的政府多半小而無力,除此之外,只有地方教會和學校等機構。當然,你我都不可能再回歸到那個時代,我們正快速邁向知識社會,而這社會終究會走向由各種組織形成的社會,且這許許多多的組織將各有不同的面貌,離開中心,走向外圍,而且形式迥異。這些組織的結構也不再是標準而整齊劃一,如過去的公共行政和企業管理所秉持的信念,像“制造業的唯一標準結構”,或是“模範政府機關”等。未來是“有機體”的時代,由任務、目的、策略、社會的和外在的環境所主導,這就是我在40年前寫的《管理的實踐》(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1954年出版)一書所倡導的。
我這50年來的論述,無不強調“有機體”、“離心化”以及“多元化”,這些都是抽象概念的問題。不少人利用我的作品,將之視為導師或是顧問。而我總是喜歡以一些人物為例來闡釋,因為“人”比“概念”來得有趣多了。但這一路寫來,我對概念的處理還是比較得心應手。
《旁觀者》這本書是為我自己而作。然而這是一本有關“人”的書,不是以我自己為主題。英國版的書名副標題——“記錄其他人物以及我所歷經的時代”(Other Lives and My Times)將本書主旨一語道盡。在我的著作中,沒有一本反芻的時間像這本這麼長——20年來,這些人物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行、住、坐、臥,無所不在;也沒有一本書這麼快就問世了——從我坐在打字機前寫下第一個字,到完成全書,不到一年的光景。這本書雖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卻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一本。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