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地山先生是系統梳理道教歷史的先驅者。本書是一部道教通史,此本不能說是著作,只將前人及時人研究底結果總撮起來,做為大學參考底書。本分上下,上編述道家及預備道教底種種法術,下編述道教發展中教相與教理。
許地山(1893~1941),名贊 畹厴劍 拭浠 W婕 愣 已簦 諤ㄍ逄 希 卮舐膠舐浼 = 佟1923~1926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和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宗教史、哲學、民俗學等。回國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學。 1927年起任燕京大學教授。1955年去香港大學任教授。抗日戰爭開始後,為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後因勞累過度而病逝。
作品結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說集《綴網勞蛛》、《危巢墜簡》,散文集《空山靈雨》,小說。、劇本集《解放者》、《雜感集》,論著《印度文學》、《道教史》等。
目錄
道教史
弁言
緒說
上編 道教前史
第一章 道底意義
第二章 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
第三章 老子以後底道家
第四章 道家最初的派別
第五章 秦漢底道家
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與追求
第七章 巫覡道與雜術
道家思想與道教
緒論
一、原始的道家思想
二、道教思想底形成
弁言
緒說
上編 道教前史
第一章 道底意義
第二章 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
第三章 老子以後底道家
第四章 道家最初的派別
第五章 秦漢底道家
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與追求
第七章 巫覡道與雜術
道家思想與道教
緒論
一、原始的道家思想
二、道教思想底形成
序
學術研究需要長期的積累,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有了前人的成果,後人才能有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前人的成果,後人不得不重復前人的研究,而且未必能達到前人的高度,“廣陵絕響”是人類學術史上經常不得不面對的千古遺恨。要是人類的學術研究成果始終能得到傳承,人類能取得的進步肯定要大得多。
秦始皇時代,多數儒家經典被付之一炬,或者被禁止傳播。博士伏生將《尚書》藏在牆壁間,秦漢之際的戰亂過後大部分已經遺失,只剩下二十九篇。伏生就以此為基礎,終身傳授《尚書》。在他九十余歲時,漢文帝派晁錯去他家學習。此時伏生已口齒不清,由他女兒轉述才大致完成傳授。盡管由于雙方所操方言的差異,導致晁錯的一些誤解,但基本內容還是得以流傳。“薪盡火傳”.靠的是火種不滅︰中華文明能夠長盛不衰,並發揚光大,靠的就是一代代的火種。
印刷術的發達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書籍的流傳,但人為的破壞還是會使有些書籍從此毀滅,往往使一門學問後繼無人。而且,對嚴謹的學者來說,總會有一些研究的心得或某項具體成果來不及整理成文,或者因種種原因沒有發表,只能靠口耳相傳。
從孔子杏壇講學,到現代大學開設的各種課程,講課一直是傳授學術的重要途徑︰學者的論著當然應該以自己的研究成果為主,重在創新;但講課的目的是向學生傳授,應該系統總結某一方面的學術史和全部成果,並不限于教師本人的研究領域和成果。中國的學術傳承過程中,相當多的學者畢生從事教學,並沒有留下什麼個人著作,卻使學術的薪火代代相傳。而且,以傳授學問為目的的講稿或著作會較多注意愛眾的接受能力,更適合普及的要求。由于時代所限,這些著作在引文方面經常有不符合現代學術規範的現象,甚至有引文錯訛之處。本次整理中均未作修改,以存學術著作原貌。
20世紀是中國學術史上承上啟下的關鍵時代,中國的現代學科都是在這一階段建立起來的,中國的傳統學術也在這一階段實現了現代化轉型,或者在現代學科中得到延續。但20世紀前期天災人禍頻仍,加上種種學術以外的原因,不少學術成果無法正常傳播,有些雖未失傳,卻長期無人問津。直到近年,還有些自以為頗有發明創新的論著,其實只是由于沒有充分了解前人的學術積累而作的無效重復。還有些學術論著雖曾發表,但流傳不廣,今天更不便查閱,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近年來,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研究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整理和出版(包括重版)名家的講義、講稿及普及性的學術論著成為當務之急。鳳凰出版社編輯出版這套《近代學術名家大講堂》叢書,就是出于這樣的目的,相信會受到讀者的歡迎。
葛劍雄
秦始皇時代,多數儒家經典被付之一炬,或者被禁止傳播。博士伏生將《尚書》藏在牆壁間,秦漢之際的戰亂過後大部分已經遺失,只剩下二十九篇。伏生就以此為基礎,終身傳授《尚書》。在他九十余歲時,漢文帝派晁錯去他家學習。此時伏生已口齒不清,由他女兒轉述才大致完成傳授。盡管由于雙方所操方言的差異,導致晁錯的一些誤解,但基本內容還是得以流傳。“薪盡火傳”.靠的是火種不滅︰中華文明能夠長盛不衰,並發揚光大,靠的就是一代代的火種。
印刷術的發達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書籍的流傳,但人為的破壞還是會使有些書籍從此毀滅,往往使一門學問後繼無人。而且,對嚴謹的學者來說,總會有一些研究的心得或某項具體成果來不及整理成文,或者因種種原因沒有發表,只能靠口耳相傳。
從孔子杏壇講學,到現代大學開設的各種課程,講課一直是傳授學術的重要途徑︰學者的論著當然應該以自己的研究成果為主,重在創新;但講課的目的是向學生傳授,應該系統總結某一方面的學術史和全部成果,並不限于教師本人的研究領域和成果。中國的學術傳承過程中,相當多的學者畢生從事教學,並沒有留下什麼個人著作,卻使學術的薪火代代相傳。而且,以傳授學問為目的的講稿或著作會較多注意愛眾的接受能力,更適合普及的要求。由于時代所限,這些著作在引文方面經常有不符合現代學術規範的現象,甚至有引文錯訛之處。本次整理中均未作修改,以存學術著作原貌。
20世紀是中國學術史上承上啟下的關鍵時代,中國的現代學科都是在這一階段建立起來的,中國的傳統學術也在這一階段實現了現代化轉型,或者在現代學科中得到延續。但20世紀前期天災人禍頻仍,加上種種學術以外的原因,不少學術成果無法正常傳播,有些雖未失傳,卻長期無人問津。直到近年,還有些自以為頗有發明創新的論著,其實只是由于沒有充分了解前人的學術積累而作的無效重復。還有些學術論著雖曾發表,但流傳不廣,今天更不便查閱,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近年來,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研究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整理和出版(包括重版)名家的講義、講稿及普及性的學術論著成為當務之急。鳳凰出版社編輯出版這套《近代學術名家大講堂》叢書,就是出于這樣的目的,相信會受到讀者的歡迎。
葛劍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