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是蜚聲中外的名校之一,有著與眾不同的文化風情和精神理念。“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更是清華人代代相傳的情操風範。本書描繪了二三十年代清華大學的方方面面,展示了清華人奮斗不懈、胸懷博大的精神風貌……全書共收錄歷史照片(大多為珍品)約650余幅,有助于加深對該時期的校園文化的形象性認識。
黃延復,著名學者、教授。山東黃縣(今龍口市)人,1928年生。195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並留校工作至今。著作有《梅貽琦教育思想研究》、《梅貽琦與清華大學》、《清華園風物志》(以上為專著);《梅貽琦先生紀念文集》、《梅貽琦教育論著選》、《馬約翰體育言論集》、《清華大學史料選編(西南聯大部分)》(以上為主編)。
目錄
緒言 清華文化的三大源頭
第一節 清華園——環境
第二節 國恥紀念碑——清華建校的歷史背景
(“一切依照美國”的殖民化性格/健行不息的自強性格/中邦三十載,西土一千年)
第三節 “靈芝”——清華早期學子概況
第一章 校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周詒春——清華校風及人格教育的奠基人
第三節 從張煜全到曹雲祥——開始籌辦大學部
第四節 羅家倫——開清華學術化的濫觴
第五節 梅貽琦——開創清華的黃金時代
(就職演說宣布施政方針/梅貽琦教育思想略述)
第二章 名師
第一節 理論
第二節 院長及教務長
(從張彭春到楊振聲/馮友蘭——首席院長/潘光旦——功勛教務長/葉企孫——清華物理系的締造者、理學院的奠基人/顧毓(王秀)——廣識精通的工學院長)
第三節 導師
(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黃節、傅增湘、溥侗)
第四節 系主任
(王文顯/朱自清/吳宓/劉文典)
第五節 其他名師
第三章 校園生活面面觀(上)
第一節 清華人的生活理念
(民主/法制/平等/自治)
第二節 學生生活
(概述——學生生活的“派別”/管理/社團/刊物/體育/其他)
第三節 教授生活
(教授的日常生活/教授的業余文化生活/教授的物質待遇及服務規程)
第四章 校園生活面面觀(下)
第一節 清華人的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
第二節 清華園的“兩性文化”
(理念/學生的兩性意識、兩性觀念和性心理/教授的婚戀、家庭及其觀念略覽)
第五章 清華文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文學系及中國文學(研究)部
第三節 外國語文系及外國語言文學(研究)部
第四節 哲學系及哲學(研究)部
第五節 歷史學系及歷史學(研究)部
第六節 社會學系
第六章 二三十年代的清華文壇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聞一多的文學藝術活動
第三節 朱自清的文學活動
第四節 清華文學社
第五節 清華戲劇
第六節 清華新詩歌
第七節 清華文論
第八節 清華園里的“左翼文學”及王瑤、吳祖襄
第九節 清華人心目中的魯迅
第七章 二三十年代的清華舊體詩文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作品選粹
附錄1 大事記
附錄2 參考書目
後記
第一節 清華園——環境
第二節 國恥紀念碑——清華建校的歷史背景
(“一切依照美國”的殖民化性格/健行不息的自強性格/中邦三十載,西土一千年)
第三節 “靈芝”——清華早期學子概況
第一章 校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周詒春——清華校風及人格教育的奠基人
第三節 從張煜全到曹雲祥——開始籌辦大學部
第四節 羅家倫——開清華學術化的濫觴
第五節 梅貽琦——開創清華的黃金時代
(就職演說宣布施政方針/梅貽琦教育思想略述)
第二章 名師
第一節 理論
第二節 院長及教務長
(從張彭春到楊振聲/馮友蘭——首席院長/潘光旦——功勛教務長/葉企孫——清華物理系的締造者、理學院的奠基人/顧毓(王秀)——廣識精通的工學院長)
第三節 導師
(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黃節、傅增湘、溥侗)
第四節 系主任
(王文顯/朱自清/吳宓/劉文典)
第五節 其他名師
第三章 校園生活面面觀(上)
第一節 清華人的生活理念
(民主/法制/平等/自治)
第二節 學生生活
(概述——學生生活的“派別”/管理/社團/刊物/體育/其他)
第三節 教授生活
(教授的日常生活/教授的業余文化生活/教授的物質待遇及服務規程)
第四章 校園生活面面觀(下)
第一節 清華人的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
第二節 清華園的“兩性文化”
(理念/學生的兩性意識、兩性觀念和性心理/教授的婚戀、家庭及其觀念略覽)
第五章 清華文學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文學系及中國文學(研究)部
第三節 外國語文系及外國語言文學(研究)部
第四節 哲學系及哲學(研究)部
第五節 歷史學系及歷史學(研究)部
第六節 社會學系
第六章 二三十年代的清華文壇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聞一多的文學藝術活動
第三節 朱自清的文學活動
第四節 清華文學社
第五節 清華戲劇
第六節 清華新詩歌
第七節 清華文論
第八節 清華園里的“左翼文學”及王瑤、吳祖襄
第九節 清華人心目中的魯迅
第七章 二三十年代的清華舊體詩文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作品選粹
附錄1 大事記
附錄2 參考書目
後記
序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大學文化”,討論的是現代文學與現代教育的關系,這是一個新的研究課題。課題提出本身即是意味著現代文學研究的一個深入:早在80年代的“文化熱”中,研究者就在最終決定文學發晨的“社會經濟狀況”與“文學”之問發現了“文化”的中介作用;在90年代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中,人們又從眾多的文化因素中,提煉出了與文學的現代化關系量為密切的三大文化因素:大學文化、出版文化與政治文化,試圖把二十世紀文學置于本世紀的歷史中心課題——“實現全面現代化一的大背景下,考察“現代文學”與“現代教育”、“現代出版”和“現代政治一之間的互動關系。這或許會為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學外部關系的研究”打開一個新的思路。它與同時期許多研究者所進行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地域文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宗教文化一關系的研究,是互相配合的,表現了共同的(類似的)研究思路,都是90年代現代文學研究的新的開拓,可以期待‧這樣的研究將延續到下一個世紀。
我們所使用的“大學文化”是一個“大文化”的概念。王瑤先生在為北大90周年紀念所寫的文章里,曾提到原北大校長蔣夢麟先生的一段話,說大學里主要是三派勢力:校長、教授與學生。我們由此得到啟發:所謂“大學文化”主要是由校長、教授與學生的活動所創造的。其中包括了:校長的教育思想(觀念)、辦學方針、學校體制,課程設置,教授的教學活動、科研工作,師生的社團活動,學校的圖書館、出版物(刊物、報紙、著作與翻譯作品)。學生文體活動,各種講座、集會、社會工作,以及校長、教授、學生的衣、食、住、行、娛樂等日常生活……等等。我們的關注,更在于這些“大學文化”的具體構成因素背後的精神追求、價值關懷、哲學思潮、歷史觀念、倫理標尺、學術思想、思維方式與方法、心理特征、情感方式、審美形態、人際關系、交流方式、文化氛圍、精神氣質、風氣、傳統(也即“校風”)……等等,這些更為內在的“文化”的精神要素。而我們的研究重點與難點還在于要探討特定歷史時期的這樣的大學文化形態與這一時期的文學發展的關系,這實際上是要探討特定時期的集中在大學空間里的時代精英知識分子的學術思想、文化追求、精神風貌等對文學發展的影響與作用,其中既包括了對學院培養的作家的直接影響,也包括通過各種途徑(特別是現代傳播媒介)對社會文化、文學的間接影響,以及大學文學教育在文學發展中的特殊作用。
這意味著,我們給自己設置了一個很高的研究目標。這與實際的研究能力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除了最基本的知識結構的局限以外,主要遇到的問題是理論借鑒與基本資料的匱缺。但我們同時意識到量重要的是“起步”,一切問題與困難都要在“進行”過程中逐步解決與克服。我們只能從現有的知識水平與理論思考出發,作出“起始階段”的理論、方法的與具體操作的設計,而在研究過程中逐步調整、修訂與完善。
……
我們所使用的“大學文化”是一個“大文化”的概念。王瑤先生在為北大90周年紀念所寫的文章里,曾提到原北大校長蔣夢麟先生的一段話,說大學里主要是三派勢力:校長、教授與學生。我們由此得到啟發:所謂“大學文化”主要是由校長、教授與學生的活動所創造的。其中包括了:校長的教育思想(觀念)、辦學方針、學校體制,課程設置,教授的教學活動、科研工作,師生的社團活動,學校的圖書館、出版物(刊物、報紙、著作與翻譯作品)。學生文體活動,各種講座、集會、社會工作,以及校長、教授、學生的衣、食、住、行、娛樂等日常生活……等等。我們的關注,更在于這些“大學文化”的具體構成因素背後的精神追求、價值關懷、哲學思潮、歷史觀念、倫理標尺、學術思想、思維方式與方法、心理特征、情感方式、審美形態、人際關系、交流方式、文化氛圍、精神氣質、風氣、傳統(也即“校風”)……等等,這些更為內在的“文化”的精神要素。而我們的研究重點與難點還在于要探討特定歷史時期的這樣的大學文化形態與這一時期的文學發展的關系,這實際上是要探討特定時期的集中在大學空間里的時代精英知識分子的學術思想、文化追求、精神風貌等對文學發展的影響與作用,其中既包括了對學院培養的作家的直接影響,也包括通過各種途徑(特別是現代傳播媒介)對社會文化、文學的間接影響,以及大學文學教育在文學發展中的特殊作用。
這意味著,我們給自己設置了一個很高的研究目標。這與實際的研究能力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除了最基本的知識結構的局限以外,主要遇到的問題是理論借鑒與基本資料的匱缺。但我們同時意識到量重要的是“起步”,一切問題與困難都要在“進行”過程中逐步解決與克服。我們只能從現有的知識水平與理論思考出發,作出“起始階段”的理論、方法的與具體操作的設計,而在研究過程中逐步調整、修訂與完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