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滋養著瑰麗雋永的音樂文化,這些歷經沉澱的人文經典,是中華文明的精髓。經群體的歷練,文化的整合,中國民族音樂以其獨特的氣質、品格,在世界藝術寶庫中熠熠生輝。時至今日,她依然是心靈最純淨之居所,文化殿堂最神聖的一隅.
聆听中國民族音樂——她幽婉深邃,韻味悠長;百轉千回,沁潤心扉。然只有將其置于中國文化的包容之中,才能真正體悟到她的高遠意境。
中國民族音樂之偉大不僅因其悠遠的歷史,她是中華民族對真、善、美最為本真的觀照和詮釋。從流傳久遠的古曲《高山流水》、《十面埋伏》,到享譽世界的名作《漁舟唱晚》、《二泉映月》,再到始于二十世紀後半期至今且融入西洋音樂元素的《長城隨想》等,中國民族音樂經歷了從傳統的線性音樂向多聲部、交響化發展的變遷,其精神內核于數千年來延續、傳承和升華.
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離不開無數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中華文化雖曾經歷激蕩與回轉,然致力于傳統音樂傳承和保護的先輩們,從未放棄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擔當。尤其是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這項工作的進行更是如火如茶。如果沒有人民政府的支持,如果沒有楊蔭瀏等一大批音樂學家們的努力,《二泉映月》等經典將倏忽即逝,人們將無法感知阿炳內心特有的淒婉、纏綿;如若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一代代音樂工作者前赴後繼的探索,中國民族音樂的迅速發展將步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