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韓國文化地圖

上海的韓國文化地圖
定價:240
NT $ 209
  • 作者:孫科志 金光載
  • 出版日期:2010-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5204956
  • ISBN13:9787545204957
  • 裝訂:平裝 / 16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國際友人、海外旅游者來到上海,一定很想知道自己和這座城市有著怎樣的淵源。了解上海,親近上海,融入上海——從打開《上海的外國支化地圖》開始!

本書帶你尋訪之後,會讓你覺得,上海,其實離你並不遙遠。

以地圖為引導,人物、故事、文化地標、名宅勝跡、人文習尚,璀璨斑斕,目不暇接。


孫科志,出生于中原地區,大學畢業後一不小心游到了大上海。在華東師範大學就讀期問,由于機緣巧合,跟韓國結下了不解之緣。經歷了五年多的韓國生活,對韓國、韓民族和在華韓人有有更多的了解。現在作為復理大學歷史學系的敦授。授課之余,仍在繼續進行解讀韓國與韓民族的工作。
 

目錄

出版說明 一套連接卜海與世界的書 何承偉
總序 中國文化在交融和激蕩中升華 熊月之
序言 金正基
一 追尋的記憶和追夢的韓人
1、韓人心目中的上海
2、上海的韓國僑民社會之變遷
3、往昔人物往昔事
4、相互交流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二 難以忘記的名和姓
1、韓國的第一位神父金大建
2、尹致昊與中西書院
3、金玉均的上海之行
4、金九、尹奉吉與虹口公園義舉
5、電影皇帝金焰
三 萬花筒般的韓國人文
1、宗教
2、教育
3、藝術
4、媒體
5、紀念活動(各種紀念儀式、婚禮、葬禮等)
6、衣食住行(經濟狀況、職業、石庫門弄堂的一天)
四 上海新韓人的韓國情調,花樣生活
1、新韓人的快樂生活
2、新韓人的節日文化
3、新韓人的休閑生活
五 韓國色彩暈染下的建築
1、韓國天主教的聖地——金家巷教堂
2、韓國獨立運動的聖地——馬當路韓國臨時政府舊址
3、法租界中代表}生的韓國人居住地——寶康里
4、凝集臨時政府領導人悲歡情的永慶坊
5、韓人的休閑空間法蘭西公園
6、安葬韓國臨時政府領導人的萬國公墓
六 “韓流”席卷而來
1、中韓建交與經濟交流
2、文化交流的象征——韓流
3、上海的韓國僑民們
七 附錄
1、大事年表
2、主要參考書目
3、旅游地標指南
 

中國文化在交融和激蕩中升華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近現代史專家 熊月之

近代上海之所以號稱“東方巴黎”之所以被稱為“十里洋場”,都是因為這里受外國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影響濃重,域市建築有濃郁的西洋風格,特別是居住著數量可觀的外國人。

外國人來滬,最早始于明代,總量以當代為最多

外國人來到上海,可以追溯到明代。1608年(萬歷三十六年).意大刊傳教 士郭居靜受徐光啟邀請,來過上海,建立教堂,發展信徒,拓展傳教事業。明末清初,意大利傳教士潘國光在上海居住過28年,建立教堂,收徒傳教,影響相當廣遠。1832年(遭光三十二年),英國商人林德賽和德國傳教士郭實臘,受東印度公司派遣,到中國沿海考察,也到過上海,但沒有長留。

1843年,上海開闢為通商口岸以後,英租界(1845年)、美租界(1848年)、法租界(1849年)相繼闢設,隨後英美租界合並(1863年),外國人來滬漸多,居留的時間也較前為長。1843年上海登記在案的外國人為26人,1846年超過100人,1850年超過2000。1853年以前,上海比較嚴格實行華洋分居,租界發展不快,外僑增長緩慢。1853年,小刀會起義爆發以後,縣城被小刀會佔領,大量華人涌入租界,華洋分居變成華洋混處,租界城市化速度加快,外國人數也逐漸增多。1860年,上海外僑超過600人,1865年超過2000人,1895年超過5000人,1905年超過1萬,1915年超過2萬,1925年超過3萬,1931年超過6萬人,此後幾年保持在六七萬之間。1937年八一三事變以後,大批日本人涌來,上海外僑總數迅速彰,脹,1942年達到高峰,為150931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僑、西方僑民大 批回國,上海外僑數量銳減,到1949年底還有不到3萬人。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上海與外國聯系加強,來滬外國人持續增多,或旅 游,或經商,或就讀。截至2008年,在上海長住的外國人有15.21萬人,其中就業 的近7萬。他們主要來自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德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與英國。到2008年,上海已與53個國家的71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或建立友好交流關系。

國籍最多達58個,職業遍布各行業,經商為主

近代上海外僑國籍,最多的時候達58個,包括英、美、法、德、日、俄、印度、葡萄牙意大利、奧地利、丹麥、瑞典、挪威、瑞士、比利時、荷蘭、西班牙,希臘、波蘭、捷克、羅馬尼亞等。1910年以前,—直是英國人最多,其次是美、法、德、日、葡萄牙等。1915年以後,日本人躍居第一。1942年,在滬日本人達94768,人,超過所有其他外僑的總和。

各國在上海僑民的最高數,除了日本,依次為︰無國籍俄國人,14845 (1936年);美國,9775(1946年);英國,9234人(1935年);法國,3872 (1946年);奧地利,3453(1946年);德國,2538(1942年)︰印度,2389(1935年);葡萄牙2281(1946年);朝鮮,2381(1946年);越南,2350 (1946年);意大利,1048(1945年);波蘭,1042 (1942年);希臘,627(1946年);捷克,581(1946年);西班牙493(1946年);丹麥.468(1942年);瑞士,407(1946年);挪威,387人1942年);荷蘭,201(1946年);瑞典,198 (1946年);烏拉圭,104 (1915年)。

近代外僑在上海,主要分布在公共租界,其次是法租界。1900年公共租界有6774人,法租界有622人,公共租界外國人是法租界10倍以上。1914年以後,法租界大擴展,法租界外國人迅速增多,1935年公共租界有38915人(包括越界築路地區11615人),法租界有18899人。其中,英、美、德、日、葡人主要居住在公共租界,法國人、無國籍俄國人主要居住在法租界,其他外國僑民在兩租界都有居住。大體說來,英、美、日、葡人90%以上居住在公共租界,德國人主要在公共租界。在公共租界,由于蘇州河以南先開發,以北後開發,日本人是稍後才大批涌來的,所以,英美人在蘇州河以南為多,日本人則主要集中在蘇州河以北,即虹口一帶,

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人,在上海職業分布很不相同,比如印度、越南人主要充當公共租界、法租界巡捕,但是,無論什麼時期,均以商人為多。1850年上海外僑共220人,其中洋行老板及其代理人大班最多,有111人,其次是傳教士13人,領事館人員7人,再其次是新聞記者、醫藥師、建築師、木工、面包廚師等。1870年,上海外僑1666人,除了從事航運業和水手計412人、婦女兒童358人之外,商人仍然最多,有226人,其余依次是領事館人員、工程師、佣工小販、工人、警察、自由職業、服務業、手工業、絲茶檢驗人員、銀行家與傳教士。1935年、1946年的統計都表明,外僑中從事商業活動的佔40%以上。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