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據說萬歷皇帝有一天忽然得奏,稱幾個西夷要來進貢,貢物中有自鳴鐘、西琴等物,他急于一睹這自鳴鐘的模樣,這才頒旨命利瑪竇進京……早期西學就這樣經傳教士之手進入了中國,中國的學術、文化也通過他們開始為西方所知。今天,當我們讀《馬可‧波羅游記》和《利瑪竇中國札記》時,會注意到《游記》由一連串故事和夸張的辭藻構成,《札記》則建立在真實的歷史事件之上,對中國社會作了深入的觀察。也許人們更愛看《游記》,因為它輕松,而《札記》記錄了一段灰暗的歷史,近代中國正是從這里開始走向衰落……
 

目錄

中譯者序言
英譯者序言
金尼閣致讀者
第一卷
第一章 關于耶穌會所從事的中國傳教事業——撰寫本卷的理由及其方法l
第二章 關于中華帝國的名稱、位置和版圖
第三章 中華帝國的富饒及其物產
第四章 關于中國人的機械工藝
第五章 關于中國人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及學位的運用
第六章 中國的政府機構
第七章 關于中國的某些習俗
第八章 關于服裝和其他習慣以及奇鳳異俗
第九章 關于某些迷信的以及其他方面的禮節
第十章 中國人的各種宗教派別
第十一章 撒拉遜人、猶太人和基督教的教義存中國出問的誅芻
第二卷
第一章 聖沙勿略努力要進入中國,但未成功
第二章 耶穌會士再度嘗試遠征中國
第三章 年傳教士三度被允許進入中國,但未能建立居留點
第四章 傳教士被邀赴肇慶,他們在這里修建房屋並開闢一個中心
第五章 傳教士開始向中國人傳布基督教
第六章 羅明堅神父退場,利瑪竇神父擺脫了一項嚴重的指責。他以自己的數學知識震懾了中國人
第七章 派向中國皇帝的西班牙使團
第八章 另外兩位傳教士獲允來中國。訪問浙江
第九章 神父們喪失了他們的新住所。羅明堅神父作廣西省之行
第十章 監督返回澳門。困惱的傳教士洗清了另一樁嚴重的指責
第十一章 羅明堅神父留在澳門。孟三德神父回到肇慶。另一場事件爆發了
第十二章 羅明堅神父去羅馬安排教皇的使節。麥安東神父去肇慶。廣東發生了新的困難
第十三章 在肇慶播下了未來的豐收
第十四章 在肇慶的最後努力和傳教士被逐
第三卷
第一章 傳教團又恢復了,在韶州的新居留點
第二章 範禮安神父鞏固了傳教團
第三章 瞿太素
第四章 在韶州的最初努力
第五章 麥安東神父之死
第六章 南雄的信教者
第七章 夜晚的強盜
第八章 石方西神父逝世
第九章 利瑪竇神父抵達皇都南京
第十章 利瑪竇神父被驅逐出南京
第十一章 在南昌開闢了傳教事業
第十二章 皇家的親屬
第十三章 在南昌的永久基地
第十四章 韶州又發生了麻煩
第四卷
第一章 回到南京
第二章 從南京到北京
第三章 在北京的失敗
第四章 陸路去南京的旅程
第五章 數學和皈依者
第六章 南京的領袖人物們交結利瑪竇神父
第七章 利瑪竇神父和一位拜偶像的和尚辯論
第八章 南京傳教會的房舍
第九章 南京最初一批新信徒受洗
第十章 他們再度啟程去北京
第十一章 在天津入獄
第十二章 奉旨出獄到北京去
第十三章 他們在北京失去了自由
第十四章 朝廷批準了北京的傳教會
第十五章 兩位引人注目的歸信者
第十六章 偶像崇拜者自己遭到失敗
第十七章 在韶州的莊稼開始成熟了l
第十八章 更暗淡的韶州歲月
第十九章 在南京的進展
第二十章 澳門神學院院長被指定參加中國傳教團
第五卷
第一章 中國成為利瑪竇神父主持下的獨立傳教區
第二章 利瑪竇神父的中文著作
第三章 幾位著名的士大夫信徒及共著作
第四章 基督教在南昌
第五章 韶州的光明和陰影
第六章 瞿太素終于皈依了基督
第七章 歐幾理德的第一次中文版
第八章 中國傳教團的奠基人在澳門逝世
第九章 黃明沙修士成為所謂廣州叛亂的受害者l
第十章 神話式的資助叛亂——傳教士洗清了誣告
第十一章 契丹與中國——一位耶穌會兄弟的不平凡的遠游
第十二章 契丹與中國被證明是同一個國家
第十三章 鄂本篤修士在中國逝世
第十四章 南昌的迫害——蘇如望神父逝世
第十五章 迫害加強了南昌的傳教
第十六章 中國的第一個聖母會
第十七章 教會在南京成長起來
第十八章 郭居靜神父和徐保祿在上海
第十九章 從韶州到澳門的離奇的旅行
第二十章 利瑪竇神父之死
第二十一章 利瑪竇墓——中國皇帝的賜地
附錄
1978年法文版序言(史若瑟)
索引
 

利瑪竇(Mathew Ricci)這個名字在中國是並不陌生的。歷史上到中國來的歐洲人中間,也許馬可波羅和利瑪竇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兩個名字了。在近代以前,中國的學術思想和外界的大規模接觸只有兩次︰一次是魏晉以來的佛學,一次是明清之際的“天學力。作為正式介紹西方宗教與學術思想的最早、最重要的奠基人,這個在中國度過了他後半生的耶穌會傳教士,對于發展中國和歐洲的文化交流及其歷史性的影響,是值得我們重視、研究並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的。

利瑪竇于1552年10月16日出生在意大利的中部教皇邦安柯那(Ancone)省的馬塞拉塔(Macerata)城,于1561年入本城的耶穌會學校學習。他在十六歲時奉父命到羅馬學習法律。1571年,他在羅馬加入了耶穌會,繼續在耶穌會主辦的學校學習哲學和神學,並從當時著名的數學家丁先生(ChristopherClavius)學習天算。後來他自願到遠東傳教。1577年利瑪竇參加了耶穌會派往印度傳教的教團。在葡萄牙候船期間,他曾在高因盤利(coimbra)大學學習;這所大學由葡萄牙國王若望第三和耶穌會創立人依納爵聯合建立,代表著海外殖民勢力和天主教反宗教改革勢力的結合,它是耶穌會訓練東方傳教團的一個學術中心,後來耶穌會在中國的一些重要譯書,就是這個大學的教本。1578年3月24日,他從里斯本乘船往東方,干同年9月13日到達葡萄牙在東方殖民活動的重要據點印度的果阿。在果阿居留四年後,耶穌會負責東方教務的視察員派他隨赴中國的傳教團到中國來傳教。1582年4月他自果阿啟行,同年8月抵達澳門;從此,他便在中國傳教、工作和生活,足跡從澳門和肇慶到韶州、南昌和南京,又從南京到北京。他在16lO年5月11日死于北京,葬于北京阜城門外二里溝。

在晚年的時候,他感到余日無多,便開始把他在中國傳教的經歷撰寫下來。到他死時,這份記錄已告完成,僅留下一些空白以待後來補充。這個記錄就是為人們所熟知的《利瑪竇札記》(或稱筆記、紀行、手稿、日記、記錄、記事)這一著名歷史文獻的由來。手稿是用利瑪竇的本國語言意大利語寫成的。封面上除了有“耶穌力、“瑪利亞力幾個字外,沒有作其他說明,看來他並不一定要想把它公開刊行。據金尼閣說,利瑪竇寫這份文獻,是打算先把它送給耶穌會會長審閱,然後再讓別人閱讀;其目的是向歐洲人介紹有關中國的情況和在中國的傳教事跡,使同會教友及有關人士從中獲得教益。

1614年,金尼閣為了保存這份珍貴文獻,便把它從澳門攜回羅馬。在漫長單調的旅途航行中,金尼閣著手把它從意大利文譯為拉丁文,並增添了一些有關傳教史和利瑪竇本人的內容,附有利瑪竇死後榮哀的記述。這個拉丁文本第一版于1615年在德國奧格斯堡出版。它的封面題字是︰“耶穌會士利瑪竇神父的基督教遠征中國史會務記錄五卷致教皇保羅第五書中初次精確地,忠實地描述了中國的朝廷、風俗、法律、制度以及新的教務問題著者同會比利時人尼古拉‧金尼閣。並封面上所謂的“基督教遠征中國史力,實即指天主教耶穌會在中國的傳教活動。當時正值地理大發現的高潮之後,西方殖民國家大舉進行海外殖民活動,他們把赴中國的傳教也視為一次遠征或探險(expedition)。

拉丁文本的《基督教遠征中國史》刊行後,在歐洲不脛而走。根據原文本所翻譯的各種文字譯本陸續出現;計有拉丁文本四種,法文本三種,德文本,西班牙文本和意大利文本各一種。1625年《普察斯朝聖者叢書》(Purchas His Pilgrims)中收有一個英文摘譯本。但完整的英文本是直至1942年始由加萊格爾(Louis J.Gallagher)譯出,書名為《十六世紀的中國一利瑪竇札記,1583--1610>>。1978年還出版了貝西爾(George Bessiere)譯的一個法文新譯本。

利瑪竇的原意大利文手稿並沒有遺失,而是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里發現了。當利瑪竇逝世三百周年之際(1910年),汾屠立(Pietro Tacchi Venturi,或譯王都立,或譯文讀禮)神父把它連同利瑪竇的其他書稿-一起刊布,題名為《利瑪竇神父的歷史著作集》(Opere Storiche de P.Matteo Ricci)。這部著作集的上卷即本書原稿,題名為《中國報導》(I Com-mentarj della Cina);下卷為利瑪竇的書信。1942年,德禮賢(Pasquale M.D’Elia)神父再把它收進他編輯的《利瑪竇全集》(Fonti Ricciani)中。這部《全集》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分別刊行于1942年和1949年,第三卷則是對全書的注釋和索引。這是迄今為止有關利瑪竇的最重要的文獻。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