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近年來,視覺文化及其與藝術史的關系引起激烈討論。《藝術、歷史、視覺、文化》一書收錄了國際上重要學者針對該問題撰寫的創建性學術文章。本書各篇論文涉及多種文化、地點和歷史時期,從8世紀的中國到當前的南非,從拜佔庭到早期現代和現代歐洲,這些學者運用視覺性、視看和凝視理論,探索了超越視覺的藝術史。因此提供的不僅僅是圖像的研究,而是將視覺與空間、視覺與身體、視覺與視覺,以及審美與感覺聯系起來。

就當前學術界所關注的這些焦點問題,他們進行了精彩、深刻的反思,因此對于任何從事視覺研究的人而言,本書都是一本必讀書。
 

目錄

譯後說明
總序
1 藝術、歷史、視覺、文化
2 夢的邊界與消解的身體︰作為鏡殿的佛教石窟寺
3 拜佔庭藝術中的感覺(sense)與感受
4 時代之眼的性別觀︰分娩盤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視覺藝術
5 身體文化︰18世紀英國肖像畫中臉紅的現象和白色的清晰性
6 視覺內外︰19世紀加拿大原住民之呈現與再現
7 框定殖民地︰照片中的阿爾及利亞住宅
8 “最適合的記錄工具”——科學、超現實主義與視覺性
9 超越美學的藝術︰哲學批評、藝術史和當代藝術
10 控訴史︰威廉‧肯特里奇與種族隔離政策之後南非的生成
 

人類的文化從視覺認知和感受的角度,可以分為文本文化和圖像文化兩大類。文本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為了更系統準確地傳達和溝通的需要而創造的一種符號系統,圖像則是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模仿和想象所創造的另一種表現與傳達的方式。在文字還未出現之前的史前時代,原始人類就已經開始制作圖像。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從未中斷。如果說文學、哲學、語言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以文本系統為主,那麼藝術史和視覺文化研究則主要是以圖像作為其研究的對象。長期以來,藝術史學科在我國一直處于相對邊緣、不受重視的狀態。不知是何原因,整個20世紀中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都具有強大的文史類專業,卻很少設立藝術史和視覺文化專業學科。通常都將這些專業放在藝術院校和單科的美術學院內,而這類院校又以藝術創作與實踐為主,藝術史作為公共課一直置于邊緣狀態。相比之下,西方的著名大學和綜合院校則普遍設有藝術史與視覺傳播專業,其研究和教學均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藝術史學科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理論的轉型。這些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藝術史研究的對象不再局限于“精英藝術”和“高雅藝術”,而逐漸擴展到“大眾藝術”和“通俗文化圖像”;藝術史研究的視野不再局限于西方藝術,而擴展到亞、非、拉美等世界範圍的藝術圖像上;�藝術史的研究方法也不再局限于本學科的理論方法,而選擇和吸收了其他相關學科的一些方法和理論體系,如符號學、現象學、闡釋學、社會學、心理學、解構主義、女性主義以及文化研究理論等。這意味著傳統經典的藝術史正在向一種跨學科和多元性的新藝術史轉向。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W.J.T-米切爾指出,當前學術界以及公共文化領域正在發生一種關系錯綜復雜的轉型。這一轉變被稱為“圖像的轉向”,由此藝術史學科將會從理論的邊緣性轉化到學術中心的位置。今天,藝術圖像和視覺文化研究正逐漸成為學術和文化研究的中心。

事實上,當今的時代已進入了一個以視覺圖像為中心的時代,電影、電視、攝影、繪畫、雕塑、建築、廣告、設計、動漫、游戲、多媒體等正在互為激蕩匯流。這個以圖像為中心的時代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圖像時代或視覺文化的時代。隨著圖像時代的到來,視覺文化研究是近年來國際學術界出現的一個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 視覺文化及其研究已經由一個對從事藝術史、電影與媒體研究、社會學及其他視覺研究者有用的術語,變成了一個時髦的,也許還是有爭議的研究交叉學科的新方法。關于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ity)研究,法國學者羅蘭‧巴特認為︰“要進行跨學科研究,挑選一個‘學科’(一個主題)而後擴展到它周圍的兩三門學科是不夠的。跨學科研究旨在創建一門不屬于任何一門學科研究的新對象。”

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我們策劃編輯出版了這套“西方當代視覺文化藝術精品譯叢”,精選歐美當代著名藝術史和文化研究學者的最新論著譯介到我國。本叢書的選題大致可分為如下四個方面︰�新藝術史系列;�視覺文化研究系列;�公共藝術研究系列;�博物館研究系列。通過這套叢書的編選和翻譯,我們希望能夠反映和體現出國外學術研究的最新進展和動向,並對我國的文化研究和學術本土化有所裨益。

常寧生 顧華明
2006年7月1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