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造技術長盛永恆
先進制造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它由機械制造技術發展而來,通常可以認為它是將機械、電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管理等方面的技術,進行交叉、融合和集成,綜合應用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制造全過程,包括市場需要、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加工裝配、檢測、銷售、使用、維修、報廢處理、回收利用等,以實現優質、敏捷、高效、低耗、清潔生產,快速響應市場的需求。因此,當前的先進制造技術是以產品為中心,以光機電一體化的機械制造技術為主體,以廣義制造為手段,具有先進性和時代感。
制造技術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是設想、概念、科學技術物化的基礎和手段,是所有工業的支柱,是國家經濟與國防實力的體現,是國家工業化的關鍵。現代制造技術是當前世界各國研究和發展的主題,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它更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信息技術的發展並引入到制造技術,使制造技術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出現了制造系統和制造科學。制造系統由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組成,物質流是本質,能量流是動力,信息流是控制;制造技術與系統論、方法論、信息論、控制論和協同論相結合就形成了新制造學科。
制造技術的覆蓋面極廣,涉及到機械、電子、計算機、冶金、建築、水利、電子、運輸、農業以及化學、物理學、材料學、管理科學等領域。各個行業都需要制造業的支持,制造技術既有普遍性、基礎性的一面,又有特殊性、專業性的一面;制造技術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個性。
我國的制造業涉及以下三方面的領域︰
機械、電子制造業,包括機床、專用設備、交通運輸工具、機械設備、電子通信設備、儀器等;
資源加工工業,包括石油化工、化學縴維、橡膠、塑料等。
輕紡工業,包括服裝、紡織、皮革、印刷等。
目前世界先進制造技術沿著全球化、綠色化、高技術化、信息化、個性化和服務化、集群化六個方向發展,在加工技術上主要有超精密加工技術、納米加工技術、數控加工技術、極限加工技術、綠色加工技術等,在制造模式上主要有自動化、集成化、柔性化、敏捷化、虛擬化、網絡化、智能化、協作化和綠色化等。
二、圖書交流源遠流長
近年來,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對制造業領域的發展、技術進步及重要關鍵技術的突破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制造業科技人員需要及時了解國外相關技術領域的最新發展狀況、成果取得情況及先進技術應用情況等。
必須看到,我國制造業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必須加強原始創新,在實踐中繼承和創新,學習國外的先進制造技術和經驗、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自己的創新體系。
國家、地區間的學術、技術交通已有很長的,可以追溯到唐朝甚至更遠一些,唐玄奘去印度取經可以說是一段典型的圖書交流佳話。圖書資料是一種傳統、永恆、有效的學術及技術交流方式,早在20世紀初期,我國清代學者嚴重復就翻譯了英國學者赫胥黎所著的《天演論》,其後學者周建人翻譯了英國學者達爾文所著的《物種起源》,對我國自然科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圖書是一種信息載體,圖書是一個海洋,雖然現在已有網絡、光盤、計算機等信息傳輸和儲存手段,但圖書更具有廣泛性、適應性、系統性、持久性和經濟性,看書總比在計算機上看資料更方便、習慣,不同層次的要求可以參考不同層次的圖書,不同職業的人員可以參考不同類型的技術圖書,同時它具有比較長期的參考價值和收藏價值。當然,技術圖書的交流具有時間上的滯後性,不夠及時,翻譯的質量也是個關鍵問題,需要及時、快速、高質量的出版工作支持。
機械工業出版社希望能夠在先進制造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方面為廣大讀者作出貢獻,為我國的制造業科技人員引進、納新國外先進制造技術的出版資源,翻譯出版國際上優秀的制造業進行技術著作,從而能夠提升我國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引導和推進科研與實踐水平的不斷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