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史》是普羅柯比完成的一系列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在我們翻譯出版了《秘史》後,翻譯出版《戰史》具有特殊意義。
首先,有心的讀者會注意到,作者在這兩部作品中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寫作風格和政治立場,其寫作時的心態似乎發生了180度的巨大轉變。同一位作家能夠在自己的兩部作品中對同一事件給出完全不同的描述和評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作為現代讀者,應該如何對待前人留下的記載,這不是我們面臨的一個費解的問題嗎?
其次,讀者還會發現,《戰史》平靜而生動講述的故事使作者平和的心態表露無遺,特別是他在娓娓道來中不時給出的評論和通過他人之口所作的演講,或富有哲理,或充滿智慧,對惡劣品性的抨擊,對善良人性的褒獎,無不透射出一個偉大作家對人生的理解,反映出那個時代優秀知識分子的心智。這些在《秘史》中則呈現為扭曲變態的一面,多少誤導了我們的讀者。可見,保持良好的心態對于知識分子,特別是作家具有重要的意義。
再者,如何看待查士丁尼及其時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戰史》的出版能夠使讀者更全面地了解東方盛唐來臨之前西方文明世界的情況,因為這部書不僅僅記載了波斯戰爭、汪達爾戰爭和哥特戰爭這三件決定那個時代歷史進程的大事,而且比較全面地記錄了那個時代歐洲地中海世界和西亞的民族風土,使很多幾乎被歷史沉積湮沒無聞的記憶重現在讀者眼前。歐洲一些民族最早的歷史線索可能要在他的這部書中尋覓。
《戰史》的可讀性很強,因為作者秉承了古典歷史寫作的傳統,尤其是在歷史事件過程的細節描述中加人了大量富有激情的演說詞,其中蕩漾的忠勇禮智信等古風對今人不無教育意義。出版《戰史》、《秘史》等古典作品中文譯本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閱讀古典作家的著作,以便從這些作品中汲取智慧。
目錄
中文版前言
英譯者序言
第1卷 波斯戰爭(上)
第2卷 波斯戰爭(下)
第3卷 汪達爾戰爭(上)
第4卷 研汪達爾戰爭(下)
第5卷 哥特戰爭(上)
第6卷 哥特戰爭(中)
第7卷 哥特戰爭(下)
第8卷 哥特戰爭(尾聲)
譯後記
英譯者序言
第1卷 波斯戰爭(上)
第2卷 波斯戰爭(下)
第3卷 汪達爾戰爭(上)
第4卷 研汪達爾戰爭(下)
第5卷 哥特戰爭(上)
第6卷 哥特戰爭(中)
第7卷 哥特戰爭(下)
第8卷 哥特戰爭(尾聲)
譯後記
序
查士丁尼時代(527-565年在位)的史學巨匠普羅柯比出生于5世紀晚期巴勒斯坦的凱撒里亞。其早年生活情況和受教育程度目前尚不清楚,但通過現存史料可以知道,他曾取得律師資格,年輕時便到君士坦丁堡尋求發展,很快受到重用,在527年就成為貝利撒留的法律顧問和私人秘書。而此時貝利撒留也正逢春風得意,剛剛被提升為將軍,是查士丁尼的手下愛將。此後不久,查士丁尼與其舅舅查士丁共治羅馬帝國。四個月後,查士丁逝世,查士丁尼成為羅馬人唯一的皇帝,從此,普羅柯比隨同其心目中的英雄貝利撒留一同登上時代舞台,成為這一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和貝利撒留豐功偉績的記錄者。
普羅柯比隨同貝利撒留轉戰于美索不達米亞(527年)、非洲(533年)和意大利(536年)。多種因素結合使普羅柯比成為最適合記述這一時期歷史的人︰他是貝利撒留的密友,親身經歷了戰爭,認識當時的許多軍隊統帥,並能夠接觸到與之相關的政府機構的公文,再加上他生活的時代經歷了重大事件,這些其他史家難以企及的優越條件使他的記載生動、詳盡、可靠、極富歷史價值。同時,我們應該理解其敘述中的若干不公正立場,因為作為官方史家,普羅柯比必須站在對君士坦丁堡朝廷有利的角度來敘述這段歷史,否則很難贏得皇帝的恩寵,因此普羅柯比在著述中時有顛倒黑白、阿諛奉承之處,此為瑕不掩瑜。
普羅柯比的三部著作頗為全面地記述了截至公元560年以前的查士丁尼時代的歷史,其態度、觀點和立場各不相同。他最早的也是最偉大的著作是8卷本的《戰史》,此書並非嚴格按照編年順序敘述歷史,三大戰爭均獨立成篇。前兩卷記述波斯戰爭,第三、四卷再現了對非洲汪達爾人的戰爭,第五、六、七卷描寫了意大利對哥特人的戰爭,這七卷書是同時發表的。而作為補充本的第八卷則一直記述到554年,總結性概括介紹了帝國不同部分的戰況。普羅柯比對戰爭的分述也有重疊現象,因為當羅馬人奮力抵抗波斯人侵者之時,他們同時也在非洲作戰。事實上,拜佔廷帝國正努力去恢復昔日的疆域,要求蠻族人歸還羅馬帝國的領土,查士丁尼一心想恢復統一的羅馬世界,他耗盡了國家的資源以實現他的夢想,雖然這一夢想很輝煌,但注定要失敗,因為大廈坍塌之勢已成,縱有回春妙手也難以恢復昔日光榮。
這部歷史比它的題目所涵蓋的內容要廣泛得多,幾乎記載了那個時代所有的重大事件。在我們讀到許多發生在古羅馬帝國邊界的蠻族戰爭的同時,也會了解到諸如市民的尼卡暴動(532),關于540年大瘟疫的發病癥狀以及當時醫學方面的一些詳細情況。
在八卷《戰史》之後,普羅柯比還寫了《秘史》一書,在這本書中,他把自己從敬仰和恐懼中解放了出來,一反其在《戰史》中隱匿和虛飾,直舒胸臆,無情地抨擊了查士丁尼及皇後狄奧多拉,甚至還包括貝利撒留和他的妻子安東尼娜,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是一部公眾和私人的放蕩與罪惡、無恥與墮落、陰謀與丑聞的詳細記載。很明顯,其中有夸張的成分,令人難以相信。但是,這部著作為我們提供了另一個審視《戰史》的視角。應該說,普羅柯比在敘事過程中存在相互矛盾之處,作者尤其直率地把狄奧多拉作為他惡意中傷的犧牲者,記述了其既令人震驚又令人作嘔的早年生活。當然我們大可不必信以為真。這樣一本書在作者生前是不可能發表的,直至565年查士丁尼死後才在世上流傳。
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人開始對《秘史》的可靠性產生懷疑,因為乍一看來,一位以平靜的語調記述《戰史》和以高度贊揚的筆調撰寫《建築》的作者是不可能寫出充滿誹謗、誣蔑之詞的《秘史》的。
然而,我們逐漸發現,這種懷疑缺乏可靠的證據。現在,我們仍然相信《秘史》是普羅柯比所作。極端痛苦使他的作品充滿了誹謗夸張,喪失了理性,不過我們也可以將其看成是反對拜佔廷宮廷空虛生活的一種進步思想。
……
普羅柯比隨同貝利撒留轉戰于美索不達米亞(527年)、非洲(533年)和意大利(536年)。多種因素結合使普羅柯比成為最適合記述這一時期歷史的人︰他是貝利撒留的密友,親身經歷了戰爭,認識當時的許多軍隊統帥,並能夠接觸到與之相關的政府機構的公文,再加上他生活的時代經歷了重大事件,這些其他史家難以企及的優越條件使他的記載生動、詳盡、可靠、極富歷史價值。同時,我們應該理解其敘述中的若干不公正立場,因為作為官方史家,普羅柯比必須站在對君士坦丁堡朝廷有利的角度來敘述這段歷史,否則很難贏得皇帝的恩寵,因此普羅柯比在著述中時有顛倒黑白、阿諛奉承之處,此為瑕不掩瑜。
普羅柯比的三部著作頗為全面地記述了截至公元560年以前的查士丁尼時代的歷史,其態度、觀點和立場各不相同。他最早的也是最偉大的著作是8卷本的《戰史》,此書並非嚴格按照編年順序敘述歷史,三大戰爭均獨立成篇。前兩卷記述波斯戰爭,第三、四卷再現了對非洲汪達爾人的戰爭,第五、六、七卷描寫了意大利對哥特人的戰爭,這七卷書是同時發表的。而作為補充本的第八卷則一直記述到554年,總結性概括介紹了帝國不同部分的戰況。普羅柯比對戰爭的分述也有重疊現象,因為當羅馬人奮力抵抗波斯人侵者之時,他們同時也在非洲作戰。事實上,拜佔廷帝國正努力去恢復昔日的疆域,要求蠻族人歸還羅馬帝國的領土,查士丁尼一心想恢復統一的羅馬世界,他耗盡了國家的資源以實現他的夢想,雖然這一夢想很輝煌,但注定要失敗,因為大廈坍塌之勢已成,縱有回春妙手也難以恢復昔日光榮。
這部歷史比它的題目所涵蓋的內容要廣泛得多,幾乎記載了那個時代所有的重大事件。在我們讀到許多發生在古羅馬帝國邊界的蠻族戰爭的同時,也會了解到諸如市民的尼卡暴動(532),關于540年大瘟疫的發病癥狀以及當時醫學方面的一些詳細情況。
在八卷《戰史》之後,普羅柯比還寫了《秘史》一書,在這本書中,他把自己從敬仰和恐懼中解放了出來,一反其在《戰史》中隱匿和虛飾,直舒胸臆,無情地抨擊了查士丁尼及皇後狄奧多拉,甚至還包括貝利撒留和他的妻子安東尼娜,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是一部公眾和私人的放蕩與罪惡、無恥與墮落、陰謀與丑聞的詳細記載。很明顯,其中有夸張的成分,令人難以相信。但是,這部著作為我們提供了另一個審視《戰史》的視角。應該說,普羅柯比在敘事過程中存在相互矛盾之處,作者尤其直率地把狄奧多拉作為他惡意中傷的犧牲者,記述了其既令人震驚又令人作嘔的早年生活。當然我們大可不必信以為真。這樣一本書在作者生前是不可能發表的,直至565年查士丁尼死後才在世上流傳。
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人開始對《秘史》的可靠性產生懷疑,因為乍一看來,一位以平靜的語調記述《戰史》和以高度贊揚的筆調撰寫《建築》的作者是不可能寫出充滿誹謗、誣蔑之詞的《秘史》的。
然而,我們逐漸發現,這種懷疑缺乏可靠的證據。現在,我們仍然相信《秘史》是普羅柯比所作。極端痛苦使他的作品充滿了誹謗夸張,喪失了理性,不過我們也可以將其看成是反對拜佔廷宮廷空虛生活的一種進步思想。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