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

健康城市
定價:144
NT $ 125
  • 作者:高峰 王俊華
  • 出版社:中國計畫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774167
  • ISBN13:9787801774163
  • 裝訂:平裝 / 32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高樓大廈的陰影里,人們長久地告別了陽光;在喧鬧擁擠的馬路上,人們再也感受不到鄉間的寧靜;在水泥森林的包圍中,人們久違了茅屋草舍的溫馨這是不是現代都市人的悲哀?這是不是城市生活的遺憾?我們將從這里起航,一起走進一個充滿氧氣與陽光的世界--健康城市。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培養健康市民
第一節 健康市民的標準及其現狀
第二節 健康市民的培育過程
第三節 健康市民的培養模式
第二章 塑造健康家庭
第一節 健康家庭及其標準
第二節 健康家庭的生活方式
第三節 塑造健康家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
第三章 創建健康社區
第一節 健康社區及其標準
第二節 創建健康社區實例
第三節 創建健康社區是長期的發展項目
第四章 打造健康組織
第一節 健康組織的含義及其分類
第二節 創辦健康學校
第三節 建立健康醫院
第四節 建設健康企業
第五節 塑造健康媒體
第五章 培育健康人群
第一節 分立全民健康教育體系
第二節 規範流動人口管理
第三節 實施全民健康工程,促進人人健康公平
第六章 優化健康服務
第一節 健全疾病防控體系
第二節 完善醫療救助體系
第三節 深化醫療體制改革
第四節 加強衛生執法監督
第七章 營造健康環境
第一節 打造健康住宅
第二節 完善基礎設施
第三節 保護生態環境
第四節 強化城市管理
第八章 提高生活質量︰創建健康城市的落腳點
第一節 生活質量的界定與評估
第二節 國外生活質量主要指標體系
第三節 培養健康生活方式
結語 健康城市的實施策略
附錄
附錄1 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亞太區馬尼拉會議健康城市聯盟章程
附錄2 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城市的標準及指標
附錄3 蘇州市健康城市指標體系(試行)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經說過︰在未來20年間,影響全球經濟和社會的最重要的兩大因素,就是美國的高技術產業和中國的城市化。的確,由于受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和集聚、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和現代化推動力的三重作用,目前中國正進入高速城市化時期,這不僅表現為全球最大的城市基建投資規模、高速膨脹的城市範圍、億萬農民工和流動人口、迅速消失的農地資源、驚人的煤電油運耗損、大量破壞的生態環境和不斷擴大的工業區、居民區等等,更重要的是引起城鄉關系格局的大變動、人口結構、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大變動,震撼全球,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中國的城市化浪潮發生的全球語境非常獨特。世紀之交,全球城市文化正在發生著從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的變遷。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新全球化與新城市化雙向關聯的重要時代里發生的。後者直接影響著全球城市形態的轉型。

所謂新城市化,首先表現在世界新科技革命以來新的世界城市化浪潮所呈現的洶涌澎湃的對立之勢。一方面,城市化趨勢日益加劇,城市人口超高速增長,城市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的無可置疑的中心文化或優勢文化。從1950年到1998年,世界人口增加了126%,即從25.13億增至57億多,其中城市人口增至28億多。今天,全世界已經有50%的人生活在城市里,而另一半也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與城市保持密切的關聯。預計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超過62%的人生活在城市里。世界是以全球城市體系為中心而建立起來的。進而,“特大都市”化現象又成為新熱點。在1950年至1990年期間,人口達百萬的城市增加了兩倍。1950年,世界上人口逾百萬的城市僅為78個;及至1990年,已經超過276個,據推測,到2010年,將增加到511個。其中亞洲增長幅度為世界之最︰從24個增加到115個。1994年,世界上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級城市”有14個,預計到2015年,這樣的“超級城市”將達到27個。這還不包括星羅棋布的“城市圈”。大城市化成為現時代全球關注的中心問題之一。新的城市人口大量集中的浪潮,不僅加劇了固有城市內貧富分化、種族與文化矛盾等舊沖突,而且也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城市建築正義問題、城市生態保護問題、城市文化混雜問題等等。與此相反,另一方面,在發達國家,在生態主義與環境保護觀念的催動下,“深藍運動”、“反城市化”或“消解城市”浪潮也在悄然而起,城市中心居住區內森林化,大片綠茵、鮮花與樹叢姿影婆娑,城市生態化、鄉村化趨勢日漸鮮明。其結果是“大郊區,,現象日益普遍,城市人口在向鄉村和郊區大舉遷移,文化中心與結構中心正在向邊緣化轉變。與此相應,隨著世界範圍內新科技革命浪潮的興起,以及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的轉變,城市文化的內涵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這一變革的基礎與新全球化時代密切相關。正如馬克思所說︰傳統社會的基石是鄉村,而現代社會的起點在城市。現代意義上城市的崛起是以工業文明為基礎的現代化運動使然。工業化推動了世界的城市化,城市化又集聚了工業化,與鄉村的農業文明形成二元結構。為了建立工業基地,城市開始機械性擴張。如托夫勒所言︰起源于發達國家的工業文明浪潮使得城市化特征出現了超大型、集中化和機械性等特點,並成為世界體系統治的中心;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則是一種追趕型或依附型現代化發展,如沃勒斯坦所說,其結果是依附性的城市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一個部分,成為世界發達城市經濟一文化的“擴散地”。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居民卻沒有同等機會獲取世界發達城市的許多資源;城市化運動的目的僅僅在于實現工業化,其方式主要依賴發達國家城市工業的梯度“轉移”,後者的體制結構通過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為資本的擴大和積累效力。隨著城市的全球性擴張,“城市病”也日益嚴重,公共領域內眾聲喧嘩,資本權力的控制與反抗,族性文化間的差異、斷裂和沖突,使公共交往和共識成為當代城市的一大突出問題。繼之,隨著後工業社會的來臨,知識經濟在深刻地變革城市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與利益結構)的同時,深刻地改變著城市的一切︰從人的素質到城市風貌,從社會組織到價值觀念,從管理方式到城市功能,等等。總之,城市形態的內涵總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