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德國納粹集中營的書比比皆是,而由納粹集中營幸存者自己寫的書,在二戰結束迄今的65年中,卻和集中營的幸存者一樣並不多見。本書就是這樣一本書。
由于工作的關系,我結識了一位外國朋友馬克斯‧斯托恩先生,2004年曾翻譯過他的傳記《我的郵票生涯》。他是原籍斯洛伐克的猶太裔澳大利亞人,也是一位二戰期間德國納粹集中營及大屠殺的受害者與幸存者。2005年初他到波蘭參加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紀念活動後,順路到北京訪問,並與我一起聊天。臨別前,他贈送我一本英文原版書,名叫《從奧斯威辛集中營到澳大利亞》,副標題為“一位納粹大屠殺幸存者的記憶”,這是他的表妹(五舅的二女兒)奧爾佳‧霍拉克女士寫的她本人在德國納粹集中營及大屠殺期間經歷的傳記。
馬克斯介紹說,這本書在澳大利亞發行後曾引起轟動,當時正醞釀在德國發行德文版,並希望我能將此書譯成中文出版。他對我說,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都對人類犯下了累累罪行。如果人們不熟知那段歷史,就無法理解 世紀是怎麼回事。當今的世界正是 世紀的延續,不了解那段歷史,人們就無法面對未來。
他還說︰悲劇和苦難,給猶太民族留下了沉重而獨特的精神遺產。猶太民族是一個善于記憶的民族,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對猶太人進行的種族滅絕式的殺戮一直儲存在他們的記憶中。那種記憶使得猶太民族變得更深沉,他們始終銘記著德國納粹在集中營及大屠殺中的暴行,時刻不忘追究那場災難制造者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
記憶戰爭是用來珍惜和平。關于德國納粹在集中營及大屠殺中的暴行,對于像我這個年齡段的中國讀者來說,印象實在是稀薄。說起集中營及大屠殺的歷史,我想到的是褪了色的照片、黑白記錄電影中那層層密布的高壓電網、巨大的焚尸爐、瘦骨嶙峋的活尸、奄奄一息的囚犯……那些場面只是旁觀者眼中的歷史,將它們拼湊在一起,是一個個擺放在博物館里木頭架子上的標本。透過標本回看歷史,一切都蒙上了一層紗,很難把歷史請回來。毋庸置疑,沒有人能回到過去,人們通過標本體驗過去的德國納粹集中營及大屠殺的浩劫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透過集中營及大屠殺幸存者的親身經歷去體驗那段歷史。
馬克斯建議我靜下來認認真真地讀讀這本書,有弄不懂的章節可以同作者交流,這樣可能會對了解那段歷史有所幫助。經歷是骨頭,記憶是肉,有骨有肉,事情才能鮮活。好書,特別是原著,確實應該多讀幾次。在細細品讀並多次同作者書面交流後,我時而被作者悲慘的經歷所打動,時而被她那些關于生活、生命的深刻洞見所啟迪、折服、震撼、激勵,有時甚至震撼得心潮起伏,久久不能自已。
作者在德國納粹集中營及大屠殺中的經歷比那些標本本身更為可信、更為逼真。用記憶描述出來的歷史,用經歷勾勒出的災難,會輕輕撩開那層紗,生與死的較量清晰可見。這種生與死的較量,讓人感受到屠殺的殘酷。殘酷的後面,作者在集中營及大屠殺的經歷就越發清晰起來了,讓過去像現在一樣栩栩如生,歷史不請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