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皮影藝術史

中國皮影藝術史
定價:510
NT $ 444
  • 作者:魏力群
  •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1020426
  • ISBN13:9787501020423
  • 裝訂:平裝 / 53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于介紹“中國皮影藝術史”的專著,具體包括了︰皮影戲的分布、民間流傳影戲始于西漢之說、影戲于北魏時期發祥山西孝義之說、影戲由外國傳人之說、明代影戲的流傳、當代影戲的發展、近代影戲的興衰、影戲始于唐代西安之說等方面的內容。

在本課題的完成過程中,曾經查閱了大量的史志資料、收集整理了各歷史時期的皮影記載和皮影戲的文稿件,結合自己20多年所走訪的170多個縣2000余名民間皮影藝人的田野調查問卷和筆記,整理分析各地皮影的源流發展情況,建立了皮影文字資料庫、圖片資料庫。

本課題有創新立論︰在學術上首先提出中國影戲三大區域性流派的劃分,而且采用綜合性角度和大量詳實的歷史材料來探索中國皮影戲的歷史發展。本文也首次明確了宋代“大影戲”和“喬影戲”的不同概念。(注︰文學家孫楷第認為“喬影戲”即“大影戲”。史學家顧頡剛認為︰“‘喬影戲’不知是何影戲,但假定其為一種特殊影戲,當無大誤。”)
 

目錄

在繽紛靈動的光影中探索(代序)
緒論 概說皮影戲
 一、皮影戲的定義
 二、皮影戲的文化形態
 三、皮影戲的分布
 四、中外影戲的關系
第一章 影戲的起源
 一、影戲與古代幻影術
 二、影戲起源諸家說
  (一)民間流傳影戲始于西漢之說
  (二)影戲于北魏時期發祥山西孝義之說
  (三)影戲始于唐代西安之說
  (四)影戲由外國傳人之說
  (五)漢、唐無影戲之說
 三、影戲形成的因素
  (一)影子嬉戲是影戲的本源
  (二)影戲造型源于剪紙
  (三)影戲卷本延續于;變文俗講
  (四)影戲表演得益于木偶戲
第二章 宋代影戲的繁榮
 一、北宋是中國影戲最早的興盛期
 二、南宋影戲的發展 
 三、宋代影響的種類和體制
  (一)宋代影戲的種類
  (二)宋代影戲的體制
第三章 金、元影戲尋蹤
 一、中原影戲的分野
二、元代影戲的傳播
三、金、元影戲寫真圖
(一)山西繁峙金代壁畫《兒童弄影戲圖》
(二)山西孝義金代影人頭像壁畫
(三)山西孝義元代古墓影人壁畫
(四)“傀儡戲紋鏡”之木偶、影戲辨
第四章 明代影戲的流傳
一、南民北移與影戲的交融
二、全國早期皮影風格的相對一致性
三、三大區域性流派的形成
第五章 清代影戲的鼎盛
一、清初影戲的流傳
二、清代關于影戲的記載
三、各地民間的影戲
(一)清代冀東灤州影戲
(二)清代冀中影戲
(三)清代北京影戲
(四)清代東北影戲
(五)清代山西影戲
(六)清代陝西影戲
(七)清代隴東影戲
(八)清代青海影戲
(九)清代四川影戲
(十)清代廣東潮州紙影戲
(十一)清代台灣皮猴戲
四、清代禁影的問題
(一)“懸燈匪”與皮影戲
……
第六章 近代影戲的興衰
第七章 當代影戲的發展
附錄一 皮影的收藏與識別
附錄二 中國皮影戲源分支表
附錄三 中國皮影戲大事年表
附錄四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人類學會使用光與學會使用火大概是在同時。火與光一起指引人類脫離野蠻走向文明。有了光,人類延長了生活的時間,工作因此可以夜以繼日,娛樂因此可以秉燭夜游。光之所賜,其功甚巨,其業甚偉!而有光就有影。人們發現不僅光可用,影也可用。人類在光和影上寄托了無盡的巧思,為生活增添了豐富的色彩。皮影藝術就是中華先民利用光和影為表現手段的一大創造。

皮影藝術起源于中國應該沒有疑問。皮影藝術起源于何時,還有一些爭論。關于皮影表演的完整記載是從宋代開始的,即使從那時算起,皮影藝術的歷史至今也有一千年了。在漫長的一干年里,皮影藝術在中華大地上有聲有色地成長著。古往今來,小小影幕上上演了多少故事,或兒女情長,或英豪節烈,或驚心動魄,或開懷解頤,忠奸畢現,愛憎分明。它伴隨著男女老少、城鄉百姓,照亮了多少漆黑的夜,溫暖了多少孤寂的心。而同時,一代又一代皮影藝人,為之付出勞動,付出心血。皮影藝術不斷地吸收來自民間、來自姊妹藝術的營養,越來越成熟。皮影藝術形成了自己的規範、程式,皮影的制作、表演、聲腔有了不同的流派,有了名家,有了傳世劇本。它已長成一株奪目的鮮花,獨具風韻,雖然還帶著野性,一直沒離開城鎮鄉村的街頭、炕頭,但也頗為風光地登上了大雅之堂。與許多民間戲曲、曲藝品種相比,皮影藝術絕不遜色。

中華文明根植于中華大地,有自己獨特的樣式,在世界文明中獨樹一幟,輝煌燦爛。但是,近百年來,由于國力衰退、國運不昌,在西方強勢文化的凌辱下,中國文化幾乎陷于滅頂之災。像皮影這樣的民間藝術,更失去了抵抗的力量。國人中也有對傳統文化棄之如敝屣的,一些人對于野生的民間藝術,更視為落後、粗俗,而不屑一顧。但正如一些人拿起武器拯救國家一樣,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拿起了筆拯救中國文化。他們不惜放下架子走向民間,走進村野,與百姓ˋ與藝人—道保護、培育民間藝術。許多前輩學者篳路藍縷,為皮影藝術的研究、發掘、整理立下了開拓之功。他們當中有不少閃光的名字︰顧頡剛、周貽白、孫楷第、常任俠……他們認真地梳理傳統文化,考察民俗、民間藝術。他們希望國人更加了解、更加愛護像皮影這樣的民間藝術,也向外國介紹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民間藝術,使之與各國文化、各國民間藝術一道媲美于天下。

一些國內外學者認為,電影的起源其實是可以上溯到影戲的。這個問題雖然還可以討論,但這種認識至少說明了電影的表現手法和影戲是相通的。但是電影無論如何發展,也無法取代影戲。因為,影戲的每一次演出都是唯一的。具體操作的藝人不同,表演方式也就不同。而且,每次演出都受到當時的場地、觀眾的成分、藝人的情緒和臨場發揮的狀況影響。因此每場演出都是不可重復的,就像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文物是不可重復的一樣。也因此,我們稱影戲這類藝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迅速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娛樂方式和審美觀念。皮影藝術像許多民間藝術一樣,在不斷失去自己的生存空間和生殖土壤,隨著觀眾的流失和從藝人員的減少,皮影藝術處于滅絕的邊緣,已經列入需要緊急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

但是,要搶救像皮影藝術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談何容易!它需要政府的支持、社會的關注,更需要有識之士為之投人心血和精力。而最難的是,在市場價值觀念普遍流行的時候,這卻是一件純粹的公益事業,誰肯投身其中,為之作出巨大的付出!然而,每當時代有所呼喚的時候,總會有勇敢者挺身而出。本書的作者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魏力群生于河北昌黎。他的家鄉就是皮影藝術盛行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初期,原冀東軍分區、團的一大批皮影劇社都集中在昌黎,魏力群自幼就與許多著名皮影藝人非常熟悉。他從小耳濡目染,不僅喜愛皮影藝術,而且懂得了皮影的操作和唱腔。他對美術的愛好,也是從為藝人們畫影人開始的。正是在此時,魏力群在不知不覺中與影戲也通過影戲與美術結下了不了之緣。幸運的是,後來魏力群進入了河北師範學院學習美術。他是帶著對影戲、對家鄉文化的深厚情結步入美術殿堂的。那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大動亂年代,而且學校搬遷到連草木也難于生長的宣化城南的洋河灘上。然而,年輕又滿腔熱情的師生們,竟然在沙荒之中經營出了一片小小的綠洲。在這個藝術天地里,魏力群眼界大開。他接受了正規、系統的美術教育,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和技法基礎。畢業後,魏力群留校做了美術專業的教師,從此走上了從事專業美術工作的道路。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44